长江商报消息 ●长江商报记者 刘方益
投资损益下降,阿里巴巴迎来历史亏损最多的一个季度。
11月17日晚,阿里巴巴(09988.HK,BABA.NYSE)公告称,公司三季度实现营业收入2071.76亿元,同比增长3.23%;净亏损224.67亿元,而上年同期为盈利33.77亿元。
对此,阿里巴巴表示,主要是由于公司所持上市公司股权投资的市场价格下降,导致净亏损增加和权益法核算的投资损益下降。
值得一提的是,在刚过去的“双十一”,阿里巴巴首次未公布最终GMV数字,仅是宣布与去年相当。去年这一数字为5403亿元,同比增长8.45%,而2020年的这一增速为26%。
同日,阿里巴巴还称,在正式完成转换香港主要上市之前,公司将不会按原计划在2022年底完成主要上市。
收入为8年前的12倍
11月17日,阿里巴巴称,在正式完成转换香港主要上市前,公司还需制定并向股东提交审批一份新的员工持股计划,以遵守香港新修订的规则。考虑到上述情况,公司将不会按原计划在2022年底完成主要上市。
同时,阿里巴巴公布了截至9月底的2023财年第二财季报告,公司三季度实现营业收入2071.76亿元,相较于上年同期的2006.9亿元增长3.23%;净亏损224.67亿元,而上年同期为盈利33.77亿元。
长江商报记者发现,单季度亏损224.67亿元,也成为阿里巴巴有史以来亏损最多的一次。
对于利润下滑,公司表示,主要是由于公司所持上市公司股权投资的市场价格下降,导致净亏损增加和权益法核算的投资损益下降。如果不把投资公允价值变化产生的净收益或净亏损计入非公认会计准则财务指标,非公认会计准则净利润为338.20亿元,同比增长19%。
在随后举行的财报电话会议上,阿里巴巴集团董事会主席兼首席执行官张勇回顾了阿里八年前登陆美股时的样子。他表示,和8年前在美国上市时相比,阿里本季度收入规模是2014年同期的12倍,经调整EBITA是2014年同期的4.5倍,自由现金流是2014年的4倍,无论体量和质量都不可同日而语。
张勇还表示,在经营不确定的环境下,所有商家的营销预算支出都很谨慎,疫情前后商家最大的变化在于更加在意营销效果的转化,即ROI(投入回报率),更加追求效果类广告、品牌曝光量。
中国商业业务收入下降1%
多年来,中国商业一直是阿里巴巴最重要的业务。
从利润来看,在阿里巴巴当期诸多业务中,除了经调整EBITA利润率为2%的阿里云业务,另一个经调整EBITA利润率为正的业务,是中国商业业务,其达到32%。
中国商业业务也是阿里巴巴最大的收入来源。三季度,该业务1354.31亿元的收入,虽然在总营收中的占比同比降低了两个百分点,但依然占有65%的份额。
不过,这一业务正面临着增长瓶颈。当期中国商业的收入同比下降1%。
阿里巴巴的中国商业业务除了收取佣金的淘宝、天猫即客户管理业务外,还包括盒马、天猫超市、高鑫零售、天猫国际、阿里健康等自营业务,以及包括1688在内的批发业务。
其中,占据阿里巴巴营收31%的自营业务依然增长较快。
2022年三季度,阿里巴巴的直营及其他收入同比增长6%,至647.25亿元。财报显示,主要受惠于盒马收入的强劲增长,其线上订单收入占比保持在超过65%的高水平。
此外,截至9月末,不包括开业不到12个月的门店,阿里巴巴绝大多数盒马门店的现金流为正。
但另一方面,阿里巴巴三季度客户管理业务当期下滑7%,至约665亿元。其中,阿里营收重点占比也同比降低了4个百分点,为32%,与自营业务几乎规模相当。
阿里在财报中称,当期淘宝和天猫的在线实物商品GMV(剔除未支付订单)同比录得低单位数下降,主要由于消费需求减少、新冠肺炎疫情反复和竞争持续所影响。不过这一降幅相较于上一季度有所收窄。
首次未公布最终GMV
值得一提的是,在刚过去的第十四个天猫“双十一”,阿里巴巴首次未公布最终GMV(商品交易总额)数字,仅是宣布与去年相当。去年这一数字为5403亿元,同比增长8.45%,而2020年的这一增速为26%。
此外,在今年5月公布其中国年度活跃用户全平台突破10亿大关后,阿里也再未对外披露过相关数字。
在业绩电话会上,阿里巴巴表示,在疫情环境下,刚性消费需求仍然保持,食品及干杂货日用品甚至出现囤货的需求;在疫情缓解后,对非必需品将会有更大的释放。
谈到直播对电商退货率的影响,阿里称,相比直播为主的电商平台,阿里受到的影响会小得多,因为直播在公司销售的占比相对较小。
同时,阿里强调了其平台客户的高价值。财报显示,截至9月末的12个月,在淘宝和天猫消费超过一万元的消费者数维持在约1.24亿,并有98%的留存率。
在宣布新财报的同时,阿里巴巴也宣布了自己新的回购计划。
11月17日晚,阿里巴巴还宣布,截至2022年11月16日,在现行250亿美元回购计划下,其已回购了约180亿美元的股份。
此外,阿里巴巴已获董事会授权将现有的股份回购计划另外增加150亿美元,并将有效期延长至2025年3月底前。
责编:Z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