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商报 > 高威科四战IPO净利10年开倒车再降千万 代理收入占80%研发费率1.55%被指“伪高新”

高威科四战IPO净利10年开倒车再降千万 代理收入占80%研发费率1.55%被指“伪高新”

2022-11-07 08:02:30 来源:长江商报

长江商报消息 ●长江商报记者 魏度

北京高威科电气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高威科”)对A股市场堪称是一厢情愿,正在发起第四次IPO冲刺。

长江商报记者发现,高威科在长达12年里被A股市场拒之门外是有道理的,公司成长性明显不足。2021年,公司实现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0.47亿元,不及2010年的0.57亿元,过去10年,公司净利润开了倒车。

高威科自称是一家高新技术企业,实际上,公司并不符合高新技术特征。2021年其研发费用为0.25亿元,占营业收入的比重仅约为1.55%。

备受诟病的是,高威科实际上只是一家代理商,近几年,代理收入占比均超过80%。公司还曾因为违规销售被三菱取消代理资格,导致业绩下滑。

高威科还存在财务压力。截至今年6月底,公司账面货币资金只有0.86亿元,而短期债务为2.43亿元,存在资金缺口。

10年IPO长跑股东进出频繁

在A股市场IPO正常化、科创板及创业板实施注册制的情况下,IPO长跑的现象较为少见。高威科可能是为数不多的长跑者。

高威科成立于2001年2月21日,由叶国明、黄光泉、王月华、吴旋、刘岩、石济民、张俨萍等7名自然人以货币出资设立,注册资本300万元。2010年8月,高威科实施股改,变更为股份公司。此时,公司总股本为8000万股,股东29名。

刚刚完成股改,高威科就筹划冲击A股IPO,并向证监会递交上市申请,拟在深交所挂牌上市,公开发行2668万股股份。2012年1月9日,证监会发审委第8次发审委会审核高威科上市申请事项,高威科没有创造奇迹,其IPO被否决。当时,公司劣势表现为资金不足,规模较小,网点分布、技术研发、服务种类、吸引优秀人才及流动资金周转等方面均不足。

公开消息显示,2015年、2017年,高威科又先后两次递交了IPO申请,转战上交所,均没有成功。

今年6月,高威科第四次递交上市申请,转战深交所,拟在创业板挂牌上市。

至此,从2011年首次递交上市申请至今,高威科已经四次递交A股IPO上市申请,时间持续了12年之久。

耗时12年的IPO长跑,高威科的部分股东已经失去了耐心和信心。

2018年5月22日,高威科原股东金风投资与公司签署《股份转让协议》,约定高威科回购金风投资持有的260万股股份,回购价格为7.31元/股。当年10月9日,高威科以承兑汇票的方式向金风投资支付1900万元股份回购款,随后,260万股股份被注销。由此可见,等不急的金风投资选择了撤退出局。

类似的原股东转让股权撤退的不在少数。

2021年8月,高威科新一轮IPO紧锣密鼓推进之时,机构股东红舜一号与张丽云、李如灵、包俊峰、淄博昀天、上海晟浩真分别签署《股权转让协议》,将其所持高威科股份全部转让。

在新一轮IPO之前,也有突击入股者,以赌IPO上市。近一年,高威科新增股东为安吉一凡、淄博昀天、上海晟浩真、永诚贰号、张丽云、李如灵和包俊峰。其中,安吉一凡系通过增资入股的,淄博昀天等是受让红舜一号转让的股份,永诚贰号是从另一名股东上海晟浩真处受让取得。增资价格和转让价格均为5.75元/股。

这一次IPO,新的资本突击入股,能如愿吗?

高度依赖代理净利倒退

12年IPO长跑的背后,是高威科的决心及短板综合反映。

高威科的经营业绩持续萎靡。

2010年,高威科在首次IPO之前,实现的营业收入、净利润分别为10.65亿元、0.57亿元,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为0.55亿元,同比增长137.65%。

2012年至2014年,高威科实现的营业收入分别为10.82亿元、9.97亿元、12.98亿元,净利润为0.53亿元、0.30亿元、0.37亿元,营业收入和净利润均表现为波动。2015年、2016年,公司营业收入分别为11.41亿元、12.76亿元,同比变动-12.10%、11.82%;净利润为0.21亿元、0.33亿元,同比变动-44.06%、60.22%,波动幅度加大。

2019年至2021年,高威科实现的营业收入分别为11.07亿元、13.15亿元、16.35亿元,呈现连续增长势头。同期净利润为0.18亿元、0.37亿元、0.47亿元,也为连续增长。

2012年至2021年,公司实现的扣非净利润与净利润变动趋势基本一致,说明非经常性损益对公司业绩影响较小。

纵览2010年至2021年长达12年的经营业绩,2010年至2019年的10年间,公司营业收入在10亿元左右波动,2014年最高为12.98亿元,2013年最低为9.97亿元。在这期间,净利润最高出现在2010年,为0.57亿元,最低出现在2019年,为0.18亿元。

2020年、2021年,高威科的营业收入、净利润均表现为稳增长,主要原因为公司通过两次股权置换方式收购了深圳微秒100%股权。正是靠深圳微秒,高威科的营业收入、净利润转为持续增长。

不过,2021年,公司净利润0.47亿元,仍然不及2010年。今年上半年,公司实现的营业收入、净利润分别为7.05亿元、0.30亿元。

高威科本次IPO,市场关注的一个核心问题是,公司是否具有成长性?未来,是否具备持续盈利能力?

高威科实质上是一家代理商。根据招股书,公司营业收入来自四大类业务,即技术集成产品销售、自动化产品分销、系统解决方案、运动控制产品。其中,运动控制产品收入主要来自全资子公司深圳微秒。前三大类业务,主要是为三菱、施耐德、SMC、北元电器、山洋、西门子等工业自动化产品制造商进行代理销售。

2019年至今年上半年,高威科前三类业务收入占比分别为100%、95.72%、96.11%、95%。其中,自动化产品分销收入占比分别为26.66%、24.56%、23.98%、18.88%。

不过,与普通的代理商不同,高威科还在代销产品过程中提供服务,包括为客户提供控制功能方案设计、产品选型、应用软件编程、界面开发、功能测试和(或)现场调试等技术服务,公司称其为提供增值服务。

如果剔除增值服务这一因素,高威科代理收入占比也超过80%。由此可见,公司对代理及分销业务高度依赖。

值得一提的是,高威科子公司曾存在“将特价产品销售给非特定客户”被三菱取消代理商资格、取消FA产品直接采购权限、扣除2018年10月到2019年3月SV产品折扣折让、对SV的特价进行调整等处罚措施,取消2019年至2020年3月特级代理商资格,直到2020年4月才恢复“特级代理商”资质。

研发费率不足3%

高威科未来的成长性还与研发有关。其在研发投入方面明显不足。

wind数据显示,2012年至2015年,尽管营业收入处于波动状态,但高威科的研发费用持续增长,分别为0.20亿元、0.22亿元、0.23亿元、0.25亿元。2015年,公司研发费用占当期营业收入的比重约为2.19%。

2019年至2021年,公司投入的研发费用分别为0.19亿元、0.22亿元、0.25亿元,研发费率分别为1.70%、1.66%、1.55%。今年上半年,公司研发费用为0.15亿元,占营业收入的比重为2.15%,仍然处于低位。

与同行相比,高威科的研发投入也不足。A股市场上,可比公司有众业达、海得控制两家。2019年至今年上半年,众业达的研发费用率稳定在0.33%左右,海得控制分别为3.18%、3.07%、2.43%、4.12%。

众业达明显偏低,原因是,众业达以自动化产品分销业务为主,分销业务以销售为主,研发费率低较为正常。海得控制研发费率相对较高,高威科解释称,海得控制的业务结构中工业信息化业务和新能源业务占比较高。

高威科称,其是一家专业从事工业自动化、数字化综合服务和自动化控制系统核心产品研发、生产和销售的高新技术企业。按照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条件,研发人员占比不低于10%,年营业收入超过2亿元的,研究开发费用占当期销售收入总额的比例不低于3%,高新技术产品收入占比不低于60%。

招股书显示,2021年及今年上半年,高威科研发人员占比为18.74%、19.38%,达到了认定条件。

高新技术产品收入占销售收入的比例究竟有多少,高威科没有披露。根据上述营业收入依赖代理业务来看,估计达不到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条件。至于研发费用占比不低于3%,显然,高威科也是不符合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条件的。

奇怪的是,在招股书中,高威科称其2019年至今年上半年的研发投入分别为5370.81万元、5106.69万元、4995.45万元、2689.37万元,逐年下降,占当期营业收入的比例为4.85%、3.88%、3.06%、3.81%。

公司称,不存在研发投入资本化情形。那么,为何在同一份招股书中研发投入数据打架?从公司披露的研发费用明细来看,研发费用的数据可信度较高,所谓的研发投入极有可能是为了应对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的比例达到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条件而“杜撰”的。

事实上,高威科披露的数据打架不在少数,关于2022年上半年的研发人员数量及占比,存在124人、126人及19.38%、19.66%两个版本,真实性存疑。

责编:ZB

长江重磅排行榜
视频播报
滚动新闻
长江商报APP
长江商报战略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