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商报 > 打破“刚兑”不等于资金会自然进入股市

打破“刚兑”不等于资金会自然进入股市

2022-01-10 08:31:45 来源:长江商报

长江商报消息 2021年,资本市场上发生的一件大事,就是资管新规得到了全面落实,理财产品普遍实行了净值化管理,以往长期存在的“刚兑”现象也因此基本得以终结。于是,市场上也就出现了一种观点,认为没有了“刚兑”这一护身符,固收产品对投资者的吸引力会明显下降,而社会上那些从传统理财产品中退出的资金,将大规模进入股市,成为股市增量资金的重要来源。

然而,一年过去了,情况似乎与人们想象的不完全一样。虽然取消了“刚兑”之后,的确有不少资金需要另外寻找出路,但它们的选择,却主要集中在“固收+”以及结构性存款之类低风险产品上,还有像“雪球”这种有着较高安全边界的产品,也比较受追捧。相比之下,偏股型的产品则并不那么受欢迎。这也就是说,“刚兑”虽然是退出了理财市场的舞台,但是并没有因此而出现资金自然进入股市的局面。统计显示,2021年公募基金发行量是比较大的,但其中偏股型的基金占比并不很高,绝大多数还是各种形式的固收及其衍生产品。

那么,这里的问题是出在哪里呢?简单来说,还是股票市场的行情偏弱。本来,投资者购买本息“刚兑”的理财产品,是出于厌恶风险的心理,为了在基本不承担风险的前提下获取尽可能高的收益。现在“刚兑”没有了,相应的投资会有较大的风险敞口出现,这就会要求获得更高的风险补偿。如果股市表现良好,投资者在承受较高风险的同时,也的确享受到了较高的收益,那么就会主动把资金投放到股市中来。然而,从2021年的市场表现来看,很多投资者感觉不到“赚钱效应”。年初,“核心资产”股票走势强劲,在此期间港股市场也是一片红火。但是好景不长,从二季度开始,那些机构“抱团”持有的“核心资产”明显下跌,港股也在各种因素的影响下,出现了大幅度的调整。虽然其后市场上也出现过一定的投资机会,但一来不是系统性的,二来持续性也不强,因此并不容易把握。这样也就导致操作难度加大,偏股型基金等绩效很一般。从年底的统计数据来看,偏股型的公募基金2021年的平均收益不到10%,虽然比A股的三大指数表现还是要好一些,但与2020年相比,或者与投资者的期望相比,还是有一段距离的。这也就难怪,在2021年,特别是2021年的下半年,基金销售困难,投资者将固收产品转为偏股型的产品的动力并不足,所谓的理财资金自然进入股市的局面并没有真正出现。

应该说,中国作为世界上储蓄率最高的国家之一,居民理财方面的需求很大,在制度性地打破“刚兑”之后,资金流向高风险的权益类产品也是可能的。但要做到这一点,需要权益类市场能够提供与风险相匹配的投资收益。但遗憾的是,作为这方面担负重要角色的基金,从现在来看还缺乏足够的能力,业绩上的大幅波动,让相关的投资者难以适应。在面对较大不确定性的情况下,很难想象那些风险偏好并不高的资金,会很轻易地以购买股票基金的形式进入股市。时下,虽然大盘成交量并不小,但主要系存量资金在各板块上快速流动所致,并非是大量增量资金入市的结果。也因为这样,市场各界都应该对当前的资金供应格局有一个客观的认识,不能以为打破了“刚兑”,资金自然就会进股市,并且能够轻松地展开一波行情。要看到,在缺乏整体性的赚钱效应,不能满足投资者风险补偿需求的情况下,是不能指望社会上的资金大规模流向股市的。夯实股市的基础,提高上市公司的质量以及充分保护投资者利益,在股票供求方面努力做到动态平衡,这些都是需要认真做好的事情。

(上海证券报)

责编:ZB

长江重磅排行榜
视频播报
滚动新闻
长江商报APP
长江商报战略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