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商报 > 互联网科技龙头企业相继加入造车队伍 或将加速推动我国汽车产业电动化转型

互联网科技龙头企业相继加入造车队伍 或将加速推动我国汽车产业电动化转型

2021-04-08 12:14:45 来源:长江商报

长江商报记者 陈妮希

近期,互联网科技企业相继加入造车大军,引发市场热议。

3月30日,小米集团在港交所发布公告,宣布小米智能汽车业务正式立项。小米集团创始人、董事长兼CEO雷军宣布,小米将成立全资的智能电动汽车子公司,预计10年内投入100亿美元,首期投入100亿元人民币,他将亲自带队,兼任智能电动汽车业务首席执行官。

三家互联网科技巨头入局

长江商报记者注意到,自2月传造车以来,小米股价上涨幅度超10%。华创证券则认为,造车“手机派”有望开启产业链转移。该公司分析认为,小米100亿入局造车,行业重新洗牌或已开始。这有利于面向车厂、新势力厂商的独立第三方智能化解决方案厂商或者中间环节的交互类供应商有持续的放量机会。

不到一周,滴滴也被公开报道称,已经开始启动造车项目。7日,长江商报记者向滴滴方面求证该消息,截至发稿前,滴滴尚未对该事件作出回应。

根据网上消息称,此次滴滴启动造车,很可能是沿着D1,对定制网约车的进一步探索。根据介绍,D1是滴滴与比亚迪合作,花费三年时间打造的全球首款定制网约车。2018年4月,滴滴与包括北汽等共31家来自汽车制造、零配件制造、新能源、数字地图、车联网等领域的企业成立了“洪流联盟”,提出了“联合开发新一代为共享而设计的汽车,并推动大规模运营”的愿景。目前,比亚迪D1已在长沙、宁波、厦门运营,并开始招募D1专属司机,其中在长沙的运营车辆已超过 500 辆。下一步,比亚迪D1还即将登陆广州、深圳等一线城市。

就在7日,哈啰出行正式推出VVSMART超连网车机系统以及支持该系统的智能电动车,正式进电动两轮造车领域。哈啰出行执行总裁李开逐曾引用一组数据称,中国的两轮出行是一个非常广阔的市场,据统计,中国每天的出行需求超过10亿次;2019年,中国电动自行车+摩托车新增销量超过4600万辆,目前保有量达到近4亿辆。而相比智能手机、智能电视、智能汽车,智能两轮电动车的渗透率还不足5%。

有分析认为,哈啰出行造车,无疑看中了这一还没有被巨头盯上,却又有足够发展前景的市场。尽管目前市场上已经有雅迪、小牛等强势玩家,同当初进入共享单车领域一样,打算“后发制人”的哈啰出行依旧在两轮电动车找到了差异化。

据悉,华为、百度、阿里、苹果、索尼甚至富士康都开始以各种姿势杀进智能电动车行业,谋划自己的造车大计。从资本市场来看,2021年以来汽车板块整体走势也比较活跃,其中以新能源车为代表的汽车板块,不断有新的上升行情出现。

汽车观察员肖红向长江商报记者表示:“互联网造车主要是发力新能源市场,目前尚在探索阶段,对于核心技术的把握情况并不明确,未来谁能在细分领域掌握话语权,将分到更大的市场蛋糕。此外,按照新能源汽车的市场规模扩张情况来看,未来五年还将陆续有巨头跨界加入,加速推动我国汽车产业的电动化转型。”

汽车产业链或将进入融合发展时代

一周内,三家互联网科技巨头为何相继为加入造车大军?

对此,肖红则认为,近期资本受行业刺激集中到造车领域,一方面是国家战略和政策加大了支持力度,对于新能源汽车发展将会有明确带动作用;另一方面,中国汽车工业协会预计2025年中国新能源汽车销量有望达到700万辆,渗透率将提升至20%以上,这是一个很大的市场空间,巨头或许都对这块蛋糕“垂涎三尺”。

目前,造车新势力蔚来、小鹏、理想的上市,已经给后来者树立了标杆,百度、华为等企业因为造车消息,股价快速飙升,前者10个月涨幅超200%。小米、滴滴选择此时进入,显然是看中了未来的市场潜力。

不过,汽车行业是个技术活,除了机遇之外,新跨界过来的企业将要面临众多挑战。此前恒大汽车携巨资入场,至今却并没有造出一辆车;格力董明珠多次提到造车梦,但也未见市场上有水花。

中国汽车流通协会市场研究分会秘书长崔东树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目前互联网企业造车面临的首要风险就是造车代工体系的不完善,这有可能导致车辆质量或者设计存在缺陷。此外,除了外在的“面子”问题之外,汽车“里子”的芯片研发同样面临困境,目前我国汽车芯片大部分由国际供应商供给,导致芯片自主研发能力不强、供应链自主控制能力不强等严重问题。

或许互联网企业这种造车新势力,在技术上的积累也将进一步推动汽车芯片的研发。崔东树补充认为,从未来来看,互联网科技企业会把芯片问题作为一个重点的推进方向。随着科学技术日新月异,智能网联、新能源等新技术与传统汽车行业的融合,也将加速推进汽车行业转型升级。

伴随着互联网科技力量的加入,新能源车企有望得到快增长。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副秘书长侯福深认为,互联网企业进军智能网联汽车领域,将对汽车产业产生深远影响。它将加速推动产业竞争重点从汽车产品向出行生态转变,未来将围绕智能电动汽车,形成充电网络、软件数据增值服务、出行服务平台等生态服务体系;在互联网企业推动下,软件和数据的竞争正在成为汽车产业新赛道;一批不适应智能化、电动化的传统车企将面临淘汰,互联网企业和造车新势力将整合产业资源。

不过,市场担忧的是,互联网科技巨头进入企业产业,是否会给传统车企发展带来生存压力?实际上,在“软件定义汽车”时代,软件和服务将成为主要盈利点,这或成为科技公司在智能汽车领域立足的根本。而传统汽车的赢利点在于销量,二者是相辅相成的关系。

目前科技公司参与造车和打造智能汽车生态多以与车企合作为主,未来汽车产业链将进入融合发展时代。


责编:ZB

长江重磅排行榜
视频播报
滚动新闻
长江商报APP
长江商报战略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