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商报 > “十三五”中央财政投8779亿用于生态保护修复

“十三五”中央财政投8779亿用于生态保护修复

2020-12-21 09:36:32 来源:长江商报

长江商报消息 ●长江商报记者 徐靓丽

“我们入住的时候,这里相当于荒山,我们看着这里恢复植被、修建绿道,越来越漂亮。”家住武汉市东湖新技术开发区黄龙山附近的张女士告诉长江商报记者,昔日满目疮痍的黄龙山,如今已成周边居民休闲娱乐的郊野公园。2013年至今,武汉市累计投入约10亿元,对75座破损山体进行生态修复,累计修复面积1.3万亩,修复规模、效果及范围在全国副省级城市中均居首位。

不仅是武汉市,全国各地近年来在生态保护修复方面不断取得成效。在国新办日前举行的发布会上,财政部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司负责人凡科军透露,“十三五”期间,中央财政累计安排生态保护修复相关转移支付资金8779亿元,下一步财政部将健全完善多元化投入机制,积极引导社会资本投入到生态保护修复的领域,努力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推动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提供有力的财政保障。

“十三五”生态保护修复成果显著

自然资源部副部长、国家海洋局局长王宏在新闻发布会上透露,“十三五”期间,全国自然保护地数量增加700多个,面积增加2500多万公顷,总数量达到1.18万个,约占我国陆域国土面积的18%。

全国重点生态功能区实施了25个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试点工程,为解决区域生态问题、提高区域生态系统质量和功能发挥了示范作用,为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整体保护、综合治理积累了实践经验。全国森林覆盖率达23.04%,森林蓄积量超过175亿立方米,草原综合植被覆盖度达到56%。

全国整治修复岸线1200公里、滨海湿地2.3万公顷。开展长江流域、京津冀和汾渭平原等重点区域历史遗留矿山生态修复,将治理修复矿点近9000个,面积约2.5万公顷。完成防沙治沙1000多万公顷、石漠化治理130万公顷。

国家林草局副局长刘东生表示,“十四五”基本的生态建设目标是力争到2025年全国森林覆盖率达到24.1%,森林蓄积量达到190亿立方米,也就是在现有基础上再增加14亿立方米。草原综合植被盖度达到57%,也就是在现有基础上增加1个百分点。湿地保护率达到55%,60%可治理沙化土地得到治理。

生态修复探索市场化投入机制

凡科军表示,“十三五”期间中央财政主要支持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等生态功能重要地区政府提高基本公共服务保障能力;支持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支持海洋生态保护修复;支持国家战略涵盖的京津冀周边、汾渭平原、长江经济带、黄河流域等重点地区开展历史遗留废弃矿山环境修复治理;加强防沙治沙,扩大退耕还林还草等。

除了中央财政的投入,财政部还积极推动建立多元化的投入机制,比如设立国家绿色发展基金,按照市场化规则运作,首期募集资金885亿,其中,中央财政出资100亿,重点支持长江经济带地区开展环境保护和污染防治、能源资源节约利用等绿色发展的领域。

以成功入选全国第三批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的湖北省长江三峡地区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为例,宜昌市除了用好中央奖补资金、积极争取省级配套资金、加大本级财政投入外,在引入社会资本方面,支持符合条件的项目采取PPP、BOT、EPC等模式,发动和组织社会资本参与山水林田湖湖草生态保护修复试点工程,深化与三峡集团等央企合作,打通项目落地“最后一公里”。

王宏表示,国家也正在探索生态修复市场化投入机制。出台探索利用市场化方式推进矿山生态修复的意见,通过赋予一定期限的自然资源产权等政策,激励社会主体投入矿山生态修复。在全国部署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试点,助力乡村振兴。正在制定鼓励社会资本参与生态修复政策,进一步推进多元化投入机制。

责编:ZB

长江重磅排行榜
视频播报
滚动新闻
长江商报APP
长江商报战略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