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商报 > 中国加码生态保护与修复 未来十五年将实施九大重点工程

中国加码生态保护与修复 未来十五年将实施九大重点工程

2020-06-15 07:43:14 来源:长江商报

长江商报消息 ●长江商报记者 周舜尧

日前,国家发展改革委、自然资源部关于印发《全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总体规划(2021—2035年)》(以下简称《规划》)的通知,《规划》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推进全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的指导性规划,是编制和实施有关重大工程建设规划的主要依据。《规划》明确了以“三区四带”为核心的全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总体布局。

《规划》提出,到2035年,通过大力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全面加强生态保护和修复工作,全国森林、草原、荒漠、河湖、湿地、海洋等自然生态系统状况实现根本好转,生态系 统质量明显改善,生态服务功能显著提高,生态稳定性明显增强,自然生态系统基本实现良性循环,国家生态安全屏障体系 基本建成,优质生态产品供给能力基本满足人民群众需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画卷基本绘就。

人工林面积长期居世界首位

我国高度重视生态保护。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生态环境保护发生了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生态恶化趋势基本得到遏制,自然生态系统总体稳定向好,服务功能逐步增强,国家生态安全屏障骨架基本构筑。

《规划》中指出,通过三北、长江等重点防护林体系建设、天然林资源保护、退耕还林等重大生态工程建设,深入开展全民义务植树,近年来我国森林资源总量实现快速增长。截至 2018 年底,全国森林面积居世界第五位,森林蓄积量居世界第六位,人工林面积长期居世界首位。

在水土流失及荒漠化防治方面,也取得了显著的效果。2012年以来,全国水土流失面积减少了2123 万公顷,完成防沙治沙1310万公顷、石漠化土地治理 280万公顷,全国沙化土地面积已由上个世纪末年均扩展34.36万公顷转为年均减少19.8万公顷,石漠化土地面积年均减少38.6万公顷。

通过大力推行河长制湖长制、湿地保护修复制度,着力实施湿地保护、退耕还湿、退田(圩)还湖、生态补水等保护和修复工程,积极保障河湖生态流量,我国初步形成了湿地自然保护区、湿地公园等多种形式的保护体系,改善了河湖、湿地生态状况。截至 2018 年底,我国国际重要湿地 57 处、国家级湿地类型自然保护区 156 处、国家湿地公园 896 处,全国湿地保护率达到 52.2%。

此外,通过稳步推进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持续实施自然保护区建设、濒危野生动植物抢救性保护等工程,生物多样性保护取得积极成效。截至 2018 年底,我国已有各类自然保护区 2700 多处,90%的典型陆地生态系统类型、85%的野生动物种群和 65%的高等植物群落纳入保护范围。大熊猫、朱鹮、东北虎、东北豹、藏羚羊、苏铁等濒危野生动植物种群数量呈稳中有升的态势。

生态系统质量功能问题突出

在生态环境质量持续好转的同时,也存在一些现实问题亟待破解。《规划》指出,目前,我国自然生态系统总体仍较为脆弱,生态承载力和环境容量不足,经济发展带来的生态保护压力依然较大,部分地区重发展、轻保护所积累的矛盾愈加凸显。同时,在推进有关重点生态工程建设中,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的理念落实还不到位,也影响了治理工程整体效益的发挥。

比如,生态系统质量功能问题突出。全国乔木纯林面积达10447 万公顷,占乔木林比例 58.1%,较高的占比会导致森林生态系统不稳定,全国乔木林质量指数 0.62,整体仍处于中等水平。草原生态系统整体仍较脆弱,中度和重度退化面积仍占 1/3以上。部分河道、湿地、湖泊生态功能降低或丧失。

此外,生态保护和修复工作具有明显的公益性、外部性,受盈利能力低、项目风险多等影响,加之市场化投入机制、生态保护补偿机制仍不够完善,缺乏激励社会资本投入生态保护修复的有效政策和措施,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缺乏有效途径,社会资本进入意愿不强。目前,工程建设仍主要以政府投入为主,投资渠道较为单一,资金投入整体不足。

“生态文明建设仍处在关键期、攻坚期和窗口期,生态保护修复任务十分艰巨。”国家发改委农经司司长吴晓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规划》明确的主要思路和重点任务是有关地区,尤其是重点工程区加快推进生态保护和修复工作的基础性任务,其实施成效是衡量当地党委、政府落实新发展理念的重要标志,也为有关地区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提供了重要指导。

将实施九大重点工程

《规划》提出,到2035年,通过大力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全面加强生态保护和修复工作,届时,森林覆盖率要达到26%,森林蓄积量达到210 亿立方米,天然林面积保有量稳定在 2 亿 公顷左右,草原综合植被盖度达到60%;确保湿地面积不减少,湿地保护率提高到60%;新增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面积5640万公顷,75%以上的可治理沙化土地得到治理;海洋生态恶化的状况得到全面扭转,自然海岸线保有率不低于 35%;以国家公园 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占陆域国土面积18%以上,濒危野生动植 物及其栖息地得到全面保护。

为此,《规划》将重大工程重点布局为青藏高原生态屏障区、黄河重点生态区、长江重点生态区、东北森林带、北方防沙带、南方丘陵山地带、海岸带等“三区四带”;将工程建设的着力点集中到构筑和优化国家生态安全屏障体系上,部署了9项重大工程47项重点任务,基本涵盖了全国25个重点生态功能区,以及京津冀、黄河下游、贺兰山、河西走廊、洞庭湖、鄱阳湖及海岸带等重点治理区域。

这九大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分别为:青藏高原生态屏障区生态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黄河重点生态区(含黄土高原生态屏障)生态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长江重点生态区(含川滇生态屏障)生态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东北森林带生态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北方防沙带生态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南方丘陵山地带生态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海岸带生态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自然保护地建设及野生动植物保护重大工程、生态保护和修复支撑体系重大工程。

“《规划》转变了以生态要素为主设置重点工程、以条线为主来推进工程的治理模式,而要探索建立整体保护、系统修复的长效治理体系。”吴晓表示,九大工程将山水林田湖草作为一个有机整体来研究,着力解决割裂保护、单向修复等问题,着力破除林草、林农、农草、水陆、上下游等矛盾。

以长江重点生态区(含川滇生态屏障)生态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为例,其中,设置了“长江上中游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大巴山区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生态修复,洞庭湖、鄱阳湖等河湖、湿地保护和恢复,三峡库区生态综合治理,长江重点生态区矿山生态修复”等8个方面的重点工程,涵盖了长江流域生态保护的方方面面。

此外,根据《规划》,将全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作为各级财政的重点支持领域,切实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同时鼓励各地统筹多层级、多领域资金,集中开展重大工程建设,形成资金投入合力,提高财政资源配置效率和使用效益。

3月12日,甘肃省张掖市临泽县组织干部群众来到北部干旱荒漠区,开展大规模防沙治沙行动。 人民视觉图

责编:ZB

长江重磅排行榜
视频播报
滚动新闻
长江商报APP
长江商报战略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