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商报 > 李保芳谈茅台品牌力量:不应该也不能靠“国酒”加持

李保芳谈茅台品牌力量:不应该也不能靠“国酒”加持

2019-12-16 07:10:54 来源:长江商报

长江商报记者 楚洁 综合报道

“我们冷静思考过,在消费越发多元、理性、成熟的今天,茅台的品牌力量,不应也不能靠‘国酒’的加持,而要尊重并契合广大消费者和社会公众发自内心的认同与接受。”日前,茅台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李保芳出席2019中国企业家博鳌论坛主论坛圆桌会议时,专门提到2018年茅台放弃“国酒”商标注册申请的来由。

而在这背后,对于茅台如今在酱酒行业的成就,李保芳表示,高质量发展的核心,首要一定是对品质的潜心与专注,这也是品牌赢得消费者心智的最佳路径。

“不同以往”的新站位、新标准

2019年行将结束,李保芳用“茅台发展史上极不平凡的一年”来形容。这一年,茅台在三件大事上完成了史无前例的突破:经历了企业历史上影响最广、力度最大的治理与调整,在健全完善现代企业治理上,迈出了极为重要的一步;全面启动了“文化茅台”建设,在推动茅台高质量发展上,初步找到了新的内核;即将完成营收1000亿目标,提前一年完成“十三五”规划,开启崭新的征程。

健全完善现代企业治理、全面启动“文化茅台”建设、提前完成千亿茅台目标,这些对茅台来说都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2020年,面对完全不同于以往的站位和标准,李保芳强调,茅台会继续埋头苦干,把企业做强、做精、做久。

“我们需要做并力求做到最好的。只有让精雕细琢、精益求精,成为整个行业的普遍价值共识,才有可能让中国制造的影响力跨越国界,成为全球市场上的高竞争力者”。李保芳说。

秉持匠心做好品质

改革开放41年来,中国白酒行业在大周期中经历了数次起起伏伏。比较幸运的是,茅台在几次行业周期起伏中,都抓住了机会,成为周期调整的获益者。

凭借的是什么?这次,李保芳给出解释。“当中,有很多很重要的因素。但最为关键的是,我们一直在坚持,努力把最简单、最淳朴的坚守,做到最好的水平。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就是把最简单的坚守做到最有价值的水平。”

李保芳所说的“最简单、最淳朴的坚守”指的是“品质”。这一点获得很多企业家的认同。

20世纪50年代建厂之初,茅台曾一度因追求产能,走过一段弯路,导致茅台酒的品质出现短暂波动。后来,中央政府调集各方专家,给茅台“把脉、会诊、开方”,帮助茅台归纳、提炼、总结茅台工艺,为茅台后期的发展,形成了重要指导,打下了重要基础。

“从那时起,不管外部环境如何变化、茅台酒供应如何紧张,我们都没有因规模、利益或是市场,而放松一点对品质的要求。”李保芳说,茅台人对品质的苛求,对质量的苛刻,已经成为“文化茅台”的招牌之一。

在品质坚守上,茅台不仅花巨资,用于老酒的储备和高科技设备采购,还投入了非常大的时间、人力、机会和资金成本,用以培养高技能水准、高技术水平的专业技术人员和一线产业工人。

“面对未来,茅台在产品研发与品质保证层面,已经做好了相当储备。”李保芳说,“‘品质’二字,任何时候都不会过时。”

打造和输出“中国制造”价值链

从“爱我茅台,为国争光”,到“中国茅台,香飘世界”,茅台的品牌发展,伴随着企业成长,一步一步从赤水河谷、多彩贵州走向了神州大地,乃至全球。

但2018年,茅台主动放弃“国酒”商标注册申请。这一次,李保芳谈起了做出这个重大决定的缘由,“这是茅台在品牌建设上的另一种选择。”李保芳说,茅台人冷静思考过,在消费越发多元、理性、成熟的今天,茅台的品牌力量,不应也不能靠“国酒”加持,而要尊重并契合广大消费者和社会公众发自内心的认同与接受。

他还首次在重大场合明确提出,要打造和输出一种全新的、更有说服力的“中国制造”价值链。

1951年国营化至今,茅台从山村小作坊起家,经历了早期工业化改造,从计划经济工厂向市场化企业的转型,实现了从地方国营企业向公众股份公司的发展与壮大。身为传统制造业的一员,茅台深知做好一家企业的艰辛与不易。

对此,李保芳引用马歇尔观点,称高质量发展除了企业自身之外,还应形成一种正的“外部性”,以感恩之心,行敦品之事。

李保芳认为,中国企业需要有一种强烈的使命感,为“中国制造”超越时空、语言、文化界限和壁垒走出去,而矢志努力的格局、担当与责任,“从茅台的角度,我们期待能共同以品质为基、以文化为魂,围绕产品、治理、品牌等角度,打造和输出一种全新的、更有说服力的‘中国制造’价值链”。

(综合自中国日报、第一财经网)


责编:ZB

长江重磅排行榜
视频播报
滚动新闻
长江商报APP
长江商报战略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