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商报 > 梁家河三大变迁展新颜   成中国乡村振兴发展样本

梁家河三大变迁展新颜   成中国乡村振兴发展样本

2019-10-14 07:38:38 来源:长江商报

    长江商报特派记者 江楚雅

    陕西延川报道

    梁家河村,这个曾经默默无闻的村落,随着改革发展,已成为全国闻名的样板村。

    长江商报记者了解到,如今的梁家河村,已通上了自来水,用上了天然气,办起了养殖场;村里山变绿了,环境变好了,产业也发展了,成立了乡村文化旅游公司。

    仅去年就接待游客100多万人次;村民住上了新楼房,开上了小汽车,村民富裕了,老百姓生活更好了。

    村民告诉记者:“我们不忘初心,方得始终,进入新时代,把咱的旅游办好,把产业发展好,把村子建设好!”

    如今的梁家河,正乘着新时代的改革东风,在乡村振兴的号角下不断谱写自己的新篇章。

    乡村变迁:由贫到富

    记者走进梁家河村,看到沿途都是沥青公路,漫山的枣树上结满了绿里透红的枣子,村民的窗玻璃上贴的福字在阳光的照耀下显得格外显眼和喜气。

    “天更蓝了,水更清了,路更宽了……”说起梁家河的变化,梁万金这位土生土长的“老梁家河人”滔滔不绝。多年来,他亲眼见证了梁家河的巨大变迁。

    走上新开通的延安至延川高速公路,老梁现在的回家路只需要1个小时。长江商报记者跟随老梁走进他们夫妇俩在梁家河开的土特产门店,里面的红枣、小米和延安特产琳琅满目,老两口不停招呼生意、收钱、装货打包。

    据老梁介绍,40年前延安还没有摆脱贫困,人均收入不足100元。当时山东、河北小麦亩产可以达到数百斤,延川一带只有70斤左右,70斤维持不了一个简单再生产的过程,何谈解决温饱和扩大再生产。锅里没粮,口袋没钱,吃不饱饭,吃不上肉是当时延安大多数农民贫苦生活的真实境况。

    如今40年过去了,梁家河已经同延安一样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村民告诉记者:“现在光景过好了,平时吃的是白馍、白面,大米和肉什么时候想吃就什么时候吃,很多村民买了小汽车,盖了楼房。”

    现在,这个村里曾经的羊肠小道已经变成宽阔的柏油路,记者驱车到了木军塬上,整齐的苹果园展现在眼前。

    记者问:“这是谁的果园?”村民石春阳满脸喜悦的说到:“现在看见的这块是我的,有三亩;前面的那块是张卫庞的,有十来亩呢。”“三亩能收多少钱?”“能收三万多。”“年投入多少?”“现金投入就是一千来块。”

    据延川县委书记刘景堂向媒体介绍,这些年来梁家河大力推广苹果种植,发展专业化养殖,人均纯收入达到了9600元,家家户户通了自来水和互联网。

    不少村民还经营起农家饭馆,生意一年比一年好。还成立了梁家河旅游公司,村民原来都是农民现在变成旅游公司的职员。

    据村民告诉长江商报记者,现在每年村民都可以分到几万块钱,一个大家庭每年的总收入都有十几万,家家户户都过的十分红火。

    生态变迁:由黄到绿

    如今的梁家河,不再是以前的水土流失和穷乡僻壤了,山已变绿、水已变清,天也变得越来越蓝了。

    记者查阅资料了解,1999年国家提出了“退耕还林、封山绿化、以粮代赈、个体承包”的十六字水土治理措施,要求延安人民变“兄妹开荒”为“兄妹造林”,实施退耕还林,建设美好家园。延安将25度以上坡耕地全部退耕还林,保留“人均2.5亩高标准基本农田”作为一项保障措施,在全市范围内迅速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绿色”革命。

    1999年,退耕还林开始,梁家河是延川县第一批一次性退耕还林试点村。

    几年下来,梁家河光秃秃的群山上木已成林,曾经灰头土脸的坡坡洼洼披上了绿装,雨过天晴,山头上云雾缭绕座座大坝把几条小沟锁得滴水不漏,坝田仿佛铺上了一张张平展展的毯子,成为村里旱涝保收田、高产丰产田。

    “过去一干就是一整天,两天不见日头。”村民王富忠回忆,由于土地贫瘠,王富忠的地里只能产些土豆、小米,而且收成很差。现在,地就在家门口,不用爬山,甚至是开着三轮车、骑着摩托车去种地,而且1亩沟坝地产量顶得上5亩山坡地,省时省力打粮多。对比过去,王富忠感慨万千。

    从1999年退耕以来,延安退耕田地1000万亩以上,林草覆盖率逐年提高,延安的大地实现了由黄到绿的转变。2007年,延安实施退耕还林已整整八年了。初夏的梁家河,山山峁峁披上绿装,坡洼上郁郁葱葱,淡淡的草香在空气中弥漫,沁人心脾。

    产业变迁:兴旅游 促产业

    据村民向记者介绍,2015年初经全体村民讨论,梁家河成立乡村文化旅游公司。村委会聘请专家做了规划,建设知青生活体验园、生态农业观光采摘园、传统耕作实践园,恢复了知青旧居、沼气池、铁业社、代销店、缝纫社、菜园、打谷场水井等,拓宽了原有的通村道路,打通了全长19.8公里的大梁家河环线,维修改造了6条23公里的环山生产道路,建成了培训中心、社区服务中心,硬化了入户巷道,配备了垃圾桶安装了太阳能路灯。2015年5月1日,梁家河乡村文化旅游发展有限公司正式成立并投入运营。当日,接待游客突破6000人次。

    这些年来,梁家河以种植业,养殖业、果业、旅游为产业发展板块,大力推动未来乡村旅游的发展,奋力建设富裕、生态、美丽、幸福的梁家河。数据显示,仅梁家河乡村文化旅游发展有限公司,提供就业岗位125个,年接待92万人,带动发展农家乐6家,小卖部23家,农家宾馆3家,创收1300万元;种植苹果981.2亩,带动农户142户,按照农(果)旅融合发展的思路,打造千亩现代果业示范基地,打响叫亮了“梁家河”品牌,年产值110万元;果香养殖专业合作社,引进技术和管理,发展万头标准化养殖,带动农户116户;加工业也为就业增收贡献力量。

    正是在这块辽阔厚重的热土上,一幅美丽乡村的宏大现实画卷正在渐渐变成现实,各种致富形式聚合在一起,让梁家河村的发展步入了一个新时代。

    老梁乐呵呵地向记者表示:“如今的梁家河村,正满怀感恩努力跟上发展步伐,我相信日子会越来越好”。

    陕西延川梁家河村。视觉中国图


责编:ZB

长江重磅排行榜
视频播报
滚动新闻
长江商报APP
长江商报战略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