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商报 > 张颂明:我在武汉修文物 30载见证江汉朝宗文化复兴

张颂明:我在武汉修文物 30载见证江汉朝宗文化复兴

2019-06-26 07:11:36 来源:长江商报

长江商报消息 5月9日,汉正街归来——汉正街多元文化之复兴专家研讨会暨“汉正街历史文化传承与发展课题研究”成果发布仪式在武汉会议中心举办,武汉市文物保护专家张颂明受邀参会。对武汉追寻城市根脉,保护历史文化的举措,他十分赞许:“城市发展是综合的,将开发建设与文化保护相融合,更能发挥历史文化的价值。”

今年62岁的张颂明,自1986年进入武汉市文物管理处,已深耕文物保护领域30余载,长年负责地面文物的保护管理、业务指导及组织实施工作,曾参与中山大道江汉段提档升级等项目,亲眼见证了改革开放以来江汉区文化复兴的征程。“江汉区是大汉口的发源地,老汉口市民情感所系。把历史资源保护好、利用好、建设好,是江汉区发扬民族传统文化的有益举措。”

用“绣花功夫”保护文物

“文物是历史信息的载体,要采取科学的态度、技术的措施,最大限度发挥它的价值。”这是张颂明在文物保护工作中一直秉承的信念。

江汉区三民路口的孙中山先生铜像,被武汉市民亲切地称为“铜人像”,是武汉重要地理与人文标志之一。但“铜人像”位于交通要道,多年来屡次被撞,曾有人提议将其请到中山公园,张颂明却不以为然。“‘铜人像’代表大汉口新兴发展的开端,三岔路口象征三民主义,如果搬走了,路面是宽敞了,但城市的底蕴和文化又将依归何处?”

不搬迁,“铜人像”被撞问题该如何解决?张颂明提出安装围栏。可怎么做能既展示铜像,又起到维护作用,还不影响市容呢?“对围栏的要求很细致,高度控制在不高于台阶、不低于车轮半径的范围内,连造型和颜色都很有讲究。”2011年,以辛亥革命100周年为契机,“铜人像”进行了基座加固、深琢碑文、清洗碑体等修缮。“之后再也没有发生过铜像毁坏事件。”张颂明说。

让“百年水塔”重现独特韵味

位于江汉区中山大道与前进五路交会处的汉口水塔,建于1909年,在很长一段时期承担着消防给水和消防瞭望的“双重任务”,是武汉市最早的高层地标。

“中山大道被称为百年老街、汉口脊梁,水塔赋予其灵魂。虽然随着社会发展,水塔本身的功能失去了,但作为城市记忆却是永存的。”2009年,汉口水塔被评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2016年中山大道改造,百年水塔也迎来蝶变之机。

从开会研判到设计施工,张颂明全程参与并给予技术指导。“文物保护的基本底线是要保证它的安全性、真实性、完整性。按照不改变文物原样的原则进行保养维护,最大限度减少干预,结合文物自身价值发挥它的功能作用,还它以尊严。”

拆除周边违建、采用手工作业、使用原材质砖修补破损墙体、开辟专题展览馆……随着中山大道开街,汉口水塔整旧如旧,露出百年老墙,历史建筑韵味重现。

将“非遗保护”融入城市建设

张颂明学习工程技术出身,是个十足的“理科生”。可从事文物保护工作以后,他发现老物件并不是冷冰冰的,“而是有文化、有感情、有生命过程的。”

江汉区是武汉近代里分住宅分布集中区,传承了老汉口的市井文化,然而随着城市发展,一些老房子已逐渐褪去历史光环。对于城市的建设与保护,张颂明有自己的看法:“城市建设是文物保护的机遇,要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

对于江汉区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融入到建设中的做法,张颂明表示认可。“如留下老字号、历史地名等具有传承潜质的‘文化符号’,在既有历史价值和信息的基础上,去粗取精,在优秀文化上不断叠加,这样才厚重。”

对于文物保护的未来,张颂明希望能获得更多的社会关注。“希望更多技术人才能加入到保护文物、保护传统文化的行列中来。”

(长江商报综合报道)

责编:ZB

长江重磅排行榜
视频播报
滚动新闻
长江商报APP
长江商报战略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