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商报 > 全国人大代表于清明——集聚行业之力协同发展 打造中国医疗器械产业集聚地

全国人大代表于清明——集聚行业之力协同发展 打造中国医疗器械产业集聚地

2019-03-13 03:33:38 来源:长江商报

长江商报消息 本报讯(特派记者 陈妮希 北京报道)如何集聚匹配各类要素资源,加快中国医疗器械产发展,让先进的医疗器械尽早进入市场,惠及百姓家,是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医疗器械有限公司董事长于清明一直心心念念的事。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加快新药审评审批改革,17种抗癌药大幅降价并纳入国家医保目录。于清明表示,有效缓解看病难、看病贵问题,抗癌药等“救命药”进入医保是第一步,而如何让先进的医疗设备及时跟进,发挥治病救人、保护健康的作用同样非常重要。

增加质量检测部门数量

“通过大数据、共享经济、互联网等,实现医疗资源合理配置,有机结合诊断方式和诊疗方法,缓解看病难、看病贵的难题。”于清明建议,增加质量检测部门数量,解决待检产品排队问题,以此加速医疗设备落地进程,规范行业发展。

“医疗研发企业往往投入大、周期长、运营成本高,如果资金未能及时跟上,不利于企业加大创新投入。”对此,于清明建议,加强应收账款管理机制,以此减轻医疗企业生产成本,提升医疗机构诊疗水平、降低医疗成本,惠及百姓。

“医疗行业多票制可以向两票制普及。”于清明介绍,“采用两票制,既可以降低大企业采购成本,也可以让企业集中精力搞研发、搞创新,有利于营造更好的营商氛围。”于清明表示。

打造高端产业平台

在于清明看来,医疗器械产业的发展大致分为三个阶段。其中,第一阶段是从无到有的过程;第二阶段国内企业一直在跟跑,追赶国际医疗器械技术的发展;现在是第三个阶段,国内企业从跟跑向并跑发展,个别的门类甚至已经领跑,“中国医疗器械正进入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时刻。”

于清明介绍,相关统计数据显示,2018年我国医疗器械市场规模大概在6500亿左右,但是跟国际上较为发达区域市场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因此,他建议实施医疗产业相关政策,打造中国医疗器械产业集聚地,整合资源,带动产业转型升级。

“医疗器械产业要想快速发展,需要集聚行业之力协同发展,打造高端产业平台,湖北武汉光谷就具备建立这类产业平台的基础条件。”于清明说,以武汉光谷生物城为代表的医疗产业链已具有一定规模,形成了以龙头企业为代表的创新和服务体系。同时,武汉高校众多,在人才和科研资源上具有优势,为行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科技和人才保障。

现代医疗器械作为高科技产品,未来将如何发展?于清明认为,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将深化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研发应用,培育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生物医药、新材料等新兴产业集群作为今年的主要工作任务,医疗器械发展完全符合这些要求,未来除目前大多数为临床用医疗器械外,还需向家用康复保健医疗器械领域、智能可穿戴医疗器械方向发展,在医疗器械领域的核心和关键技术上赶超世界水平,用高质量产品抢跑国际赛场。

全国人大代表胡胜云——

加强商业航天领域顶层设计和立法

本报讯(特派记者 陈妮希 北京报道)春节期间,一部《流浪地球》带火了电影票房,也将商业航天带进了人们的视野。从数量和规模上看,全球航天舞台上唱大戏的主角,正逐渐变为商业航天。“商业航天发展正当时。”全国人大代表、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四院型号总设计师胡胜云建议,商业航天的发展还需要开展顶层设计,建立健全相关法则,引导行业可持续和高质量发展。

近年来,我国商业航天产业发展呈现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生动局面,一大批有潜力、有市场、有活力的航天产品与航天项目应运而生。更加值得期待的是,商业航天对于探索太空领域而言,也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太空运输、太空制造、太空农业、太空健康等“未来产业”,都与领域的发展紧密相关。然而,随着产业市场规模的扩大,商业航天领域的科技创新人才和资源变得十分紧缺。

“短期来看,商业航天这个行业规模是千亿级别,未来或将是万亿级别甚至更高。”胡胜云建议,要加速商业航天相关领域国企改革步伐,重视科技人才培养,不仅要增强科技带头人、领军人的获得感,也要关注科技梯队人才的发展。

此外,胡胜云建议,加快商业航天顶层设计和立法,为行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制度和法制保障。

全国政协委员王琼——

推进人工智能教育均衡发展

本报讯(特派记者 张衡 北京报道)全国政协委员、湖北省总商会副会长、新冠投资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王琼建议,政府部门要强化产学研体系建设,引导企业间开展合作,大力发展继续教育,为人工智能领域的创新发展提供更多人才。

在王琼看来,湖北作为科教大省,区域内云集了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众多知名高校和高端科技研机构,在发展人工智能产业,建设相关人才队伍上有着天然优势。她认为,高校应成为建设世界主要人工智能创新中心的核心力量,引领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的人才高地,为我国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提供科技支撑和人才保障。同时,政府要强化产学研体系建设,引导企业增强对外合作。

对于人才缺口,王琼说,一方面要加强国内与国外优秀企业合作,通过人才引进增强自身人才培养实力;另一方面要积极推动企业与高校等教育机构交流,紧随行业发展,通过校企合作共同培养满足市场需求的实用型人才。她还建议,将人工智能学科的发展赋能于继续教育,贯彻终身学习的概念,利用智能技术支撑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构建智能化、网络化、个性化、终身化的科学教育体系,推进人工智能教育均衡发展,强化高层次人才培养模式,为人工智能的创新发展提供更多人才。

于清明。受访者供图

责编:ZB

长江重磅排行榜
视频播报
滚动新闻
长江商报APP
长江商报战略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