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商报 > 未来12年中国新增保费将占全球近三成

未来12年中国新增保费将占全球近三成

2019-01-02 07:22:37 来源:长江商报

长江商报消息 □本报记者 郑玮

随着“134号文”的落地,火热多年的投资型保险产品“熄火”,名噪一时的万能险退出市场,在监管频频 “保险姓保、回归本源”的喊话中,占据保险最为庞大市场份额的寿险遭遇“全面瘦身”。

从保费收入这个指标看,第一、第二季度“万马齐喑”,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滑,有的下降幅度甚至接近100%;不过,寒冬中已经嗅到了春天的气息,第三季度已有险企率先走出了保费下滑的困境。

银保监会数据显示,2018年1-10月,保险金额6165.25万亿元;保单件数240.23亿件;赔款和给付支出10013.70亿元,同比增长10.23%;资金运用余额157921.87亿元,较年初增长5.84%;总资产177802.93亿元,较年初增长6.16%。

截至2018年11月底,我国保险市场上机构数量已经达到235家。其中,财产险公司86家,人身险公司97家,市场竞争比较充分。

“几年前的高成本盲目扩张不仅无法带来竞争优势,而且可能造成沉重负担。特别是财产险和人身险领域都推进了费率市场化改革,产品费率水平明显下降。”有经济学家分析,当前的费率水平不足以支持市场主体走外延式扩张的老路,随着行业集中度升高,明年或迎高质量发展年。与此同时,从全球金融业来看,中国保险业在全球占比也在逐步提升。12月5日,中国保险行业协会官微披露一项保险业研究报告未来全球保险业进行预测,其预计2030年全球保费总量将接近8万亿欧元,其中2018年至2030年间中国新增保费将占据全球新增保费量近三分之一。

这自然就触发了行业的洗牌,这一年,平安人寿首次超过稳坐了多年“头把交椅”的国寿,成为新晋的“寿险一哥”。

高增长阶段已基本结束

银保监会最新统计数据显示,2018年1-10月,人身险公司原保险保费收入23358.35亿元,同比下降1.85%。其中,保险业健康险业务原保险保费收入4714.01亿元,同比增长22.69%。

银保监会副主席梁涛指出,保险业传统发展模式难以适应新的挑战,保险业高质量发展势在必行,下一步,保险业要实现从劳动密集型的人海战术,转变为技术密集型的科技赋能。

梁涛介绍,从行业的增速看,保险业高增长的阶段已基本结束,市场进入平稳发展阶段,传统铺摊子、开机构的方式难以奏效,“盲目扩张不仅无法带来竞争优势,甚至可能带来沉重的负担”。

“需要充分认识行业粗放式发展的弊病,增强推动保险业高质量发展的责任感”,梁涛指出,从市场主体看,部分保险机构陷入低水平的发展陷阱无法自拔,重复着业务粗放扩张、能力不足、增资,再到业务粗放的怪圈,既无法为股东带来回报,也无法为社会和消费者带来价值。

细化来看,市场环境方面,部分机构过度依赖于高手续费,不能站在客户角度思考问题,而在高手续费的背后,有时还隐藏着商业贿赂等违法问题;行业资源方面,破坏式、掠夺式的开发,导致消费者不满意、不认同的现象并非个例,行业形象不好的问题没有得到扭转;少数公司无视保险经营规律,资产负债严重不匹配,积累了较大的风险;从消费者保护看,销售误导、理赔难的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保险机构对保险消费者缺乏应有的敬畏和尊重。

此外,随着保险行业进一步开放,除了业界的竞争,也面临跨界、跨领域的传统挑战,“颠覆式的竞争模式和不可预知的竞争对手都在制约着保险业传统的发展模式,传统发展模式难以适应新的挑战。”

平安人寿换道调挡“先人一步”

市场看似趋冷之下,平安人寿等龙头企业却基于以往的厚积淀,保持较好增长态势,较强盈利能力。

截至2018年三季度末,平安人寿累计实现个人业务规模保费4389.58亿元,同比增长20.67%;实现净利润551.69亿元,同比增长54.6%;新业务价值达551亿,同比增长3.2%;代理人规模持续上涨,达到143万人,较年初增长3.2%。

较快增长的背后,是平安人寿不断夯实本业的强基铺垫。截至2018年三季度末,平安人寿累计为客户提供20449亿元寿险保障、12826亿意外伤害保障及16080亿重疾保障。理赔方面,截至三季度,平安人寿赔付金额达197亿元,豁免保费40亿元,日均赔付10000件,30分钟闪赔服务达成120万件。

“平安人寿的强劲表现,除了一以贯之的夯实本业、强基健体之外,科技也是其持续领先的另一个重要支柱”,有业内人士评价道。

事实上,近年来,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蓬勃发展,科技正在逐步改变用户习惯、产品服务、商业生态,促使营销、服务、风控、管理等领域深刻变革。传统的保险业,亦抓紧机遇,实现新突破。

目前,平安人寿科技应用正实现“步步升”,走过1.0传统科技阶段,2.0科技互联阶段,迈进3.0人工智能阶段。

有保险统计数据显示,中国寿险行业的头把交椅今年易主,平安人寿超越中国人寿,成为寿险行业的龙头老大。

险企发力健康险开打组合拳

随着消费者保障需求不断提升,以及监管政策加速收紧,2018年保险公司纷纷奋力转型,不断拓展保障型产品的发展空间。

究竟该怎么转型?多家保险公司选择了从转变产品策略开始,比如结合互联网的特点和自身的优势,从产品设计、渠道融合、服务升级以及保险科技等方面入手,从中短存续期理财险转向中长期的储蓄型产品和保障型产品。

新华保险董事长兼CEO万峰表示,健康保险将来会是整个行业发展的主流产品。甚至在2019年开门红期间,新华保险一改往年主打理财险的策略,主推健康险。

无独有偶,百年人寿也成为主推健康险的典型代表。银保监会备案产品信息显示,2018年前11个月,百年人寿一共登记备案的产品有135款,其中61款为健康险,占总产品数量的45%。

此外,众安保险也在不断探索以健康险为圆心的生态圈,其拳头产品健康医疗险“尊享e生”3年内共迭代12次,服务用户超200万人。

值得注意是,自个人税收递延型商业养老保险试点政策顺利落地后,商业养老保险业务也成为去年各险企的布局重地。

近日,包括中国人寿、太平洋人寿、平安养老、新华人寿、泰康养老在内的12家保险公司获准首批经营税延养老保险业务。其中,平安养老还将人脸识别、智能客服、移动投保等创新技术引入了税延养老保险服务中。

“去年保障型产品明显增多,是受134号文的持续发酵影响,并在今年得到了一个集体爆发。”明亚保险经纪资深销售总监刘亚非分析,根据银保监会对人身保险公司产品开发设计行为的规范,要以消费者的需求为中心,发展有利于保障和改进民生的人身保险产品,并明确提出鼓励保险公司大力发展健康保险产品。而对于长期年金保险产品,也提出重点服务于消费者长期生存金和长期养老金的积累。

中国保险行业协会首席金融市场专家俞平康:

保险业不平衡发展助推互联网保险繁荣

俞平康向长江商报记者分析,保险业长期存在供需总量不平衡、区域不平衡和产业结构不平衡问题。

“中国内地的保险密度仅仅是保险业比较发达的香港的四分之一,保险深度是香港的二十分之一。”俞平康介绍,这预示着我们还有很多保险需求没有被满足,随着收入提高,消费升级,仍有巨大的保险需求会释放出来。

俞平康介绍,目前因为保险渗透密度最高的北京已经超过了美国、新加坡、澳大利亚,处于发达国家的行列,但保险深度密度排名末位的西藏,仅相当于菲律宾、越南的水平。在我们国家内部从保险的深度和密度来衡量,有达到发达国家水平的区域,也有属于发展中国家水平的区域,差异明显。

而在保险业结构中也存在不平衡,俞平康认为,寿险里面过多依赖于利差;产险里面是车险独大,如何均衡发展还是有很多的空间;保险资管里面,资产配置过于集中,投资收益率仍有提升空间。

资源的不平衡对应着健康险的发展空间,中国卫生费用占GDP比重只有美国的三分之一,但个人支付比例远远高于高于美国、英国、德国等发达国家的,英国、德国、欧洲的体系是公共支付,即政府支付部分更大,美国是公共支付和商业保险的比重较高,在商业医疗保险方面,中国还有很大发展空间。

“在这样的渗透过程中,我们看到保险深度和密度,在2014年之后得到了迅速的提升。”俞平康认为,有超过58%的机构通过互联网经营保险,这就说明互联网对于整个保险供需总量的不平衡改善非常明显,在产品的创新场景化、渠道多元化、服务优化过程中,互联网保险价值链升级也非常明显。

责编:ZB

长江重磅排行榜
视频播报
滚动新闻
长江商报APP
长江商报战略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