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商报 > 禾元生物净利两年亏6065万负债攀升 拟赴港IPO“补血”

禾元生物净利两年亏6065万负债攀升 拟赴港IPO“补血”

2018-12-24 07:34:00 来源:长江商报

    长江商报记者 陈妮希

    对于创新土壤尚未成熟的新药市场而言,上市成了新兴生物医药企业缓解资金紧缺的途径。

    近日,“武汉创新会青年博士专场暨首届留汉博士论坛”上,武汉禾元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代表在介绍公司新品的同时,也对外透露明年或将启动赴港IPO计划。

    长江商报记者注意到,这家位于武汉国家生物产业基地——光谷生物城的创新型高新技术企业,虽然已经成立十二年,却依然未能跨过盈利的门槛。

    据其披露2017年年报数据显示,禾元生物2017年营业收入为395.95万元,对比上年同期281.82万元,上涨40.5%;归属于挂牌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3463.82万元,对比上年同期-2601.37万元,下滑33.15%。两年累亏6065万元。

    一位业内人士向记者分析:“医药行业的发展模式决定了新兴的研发型生物医药公司普遍处于研发持续巨大投入阶段,也一直为上市做着准备。从新三板跳到港股,是一个很好的选择。”

    长江商报记者梳理发现,截至今年年中,满足港股上市要求的新三板生物医药公司有9家。其中,禾元生物排名第六,市值近20亿元。遗憾的是,在9家满足港股上市条件的企业中,没有盈利的企业有5家,禾元生物也是其中一家。

    针对上市计划是否有详情,长江商报记者联系上禾元生物,对方相关负责人表示:“目前只是有这个想法,但是并没有提上日程,最快也得看明年的情况来调整。”

    融资不停负债仍在攀升

    虽然公司规模不算大,但是自成立以来,禾元生物就成了科研界的宠儿,其公司研发的产品目标直指国家一类新药,这在生物医药领域并不多见。

    其创始人杨代常自1985年从仙桃考入武汉大学,攻读生物系遗传专业,获得博士学位后,一直从事研究,并在2005年卖掉美国房产、放弃股权和丰厚待遇归国创业,致力于从稻米中提取人体所必须的血清白蛋白,这才创办武汉禾元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就在去年5月,公司明星研发项目“稻米造血”进入临床研究阶段,引发众多业内专家点赞,达到了国际速度及研发水平,一旦新药研发成功,有望缓解血清白蛋白短缺。

    同时,各大融资市场也总能看到它的身影。长江商报记者统计发现,2015年,光谷“自强空间”举行创业投融资对接会,禾元生物“稻米造血”项目登台路演,出让5%股权融资2000万元,全力冲击新三板。

    同年7月29日,禾元生物在新三板挂牌后迅速开始资本市场对接。

    在近日的“武汉创新会青年博士专场暨首届留汉博士论坛”上,禾元生物也以研发为名表达了融资需求。而另一边,企业自身也在寻求盈利点,如跨界美妆开启低门槛高利润的投资,开始生产白蛋白美容产品。

    然而,从禾元生物2017年营业收入来看,公司的资金问题仍然悬在顶上。

    除了净利润为负数,其负债也在上升。截至2017年12月31日,禾元生物资产总计为12706.07万元,较上年期末12410.59万元,上涨2.38%;负债总计为2474.68万元,较上年期末2401.82万元,上涨3.03%;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为-1266.69万元,较上年期末-1633.89万元,上涨22.47%。

    可见,新药研发企业的想要跳出资金泥潭,仍需寻找更多的途径。

    中国新药整装待发冲刺万亿市场

    “在新兴生物医药领域,由于研发投入大,周期长,近八成企业是亏损,或投入阶段。”一位业内人士向长江商报记者表示。

    为了破解这一难题,近期,广东、湖北、上海、福建、广西等国内多个省市密集出台政策,进一步降低企业融资成本,激发实体经济发展活力。禾元生物为例,武汉农商行光谷分行以保证保险的方式对其提供200万元信用贷款。此后,又以禾元生物发明专利作为质押物,再次对其增加1000万元的专利权质押贷款,帮助企业渡过了技术突破难关。

    与此同时,尽管还没有通过临床试验期,产品并未实现商业化,未上市销售,但是丝毫不影响医药企业一路受到资本青睐。对于新三板来说,生物医药公司是港交所上市新规的最大受益者之一。

    今年4月份,港交所上市新规出台之后,一批生物科技类公司争相赴港IPO。今年下半年,歌礼制药的创始人吴劲梓在港交所敲响了上市钟声。这是港交所上市制度改革后的首个未盈利的生物医药企业。

    此前,根据全球市场研究机构集邦咨询统计,预期全球药品市场规模到2022年可达约1.44万亿美元。而在禾元生物的所在地光谷生物城园区里,已集聚各类生物企业2000多家,吸引就业5万余人。目前,有近400个新药在研,其中26个一类新药进入临床,收获期指日可待。未来,中国新药研发企业或将迎接转型契机,冲刺万亿美元医药市场。


责编:ZB

长江重磅排行榜
视频播报
滚动新闻
长江商报APP
长江商报战略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