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商报 > 保本理财接棒者 “结构性存款”爆红或成为新隐患

保本理财接棒者 “结构性存款”爆红或成为新隐患

2018-06-03 11:19:32 来源:长江商报网综合

“最近,越来越多的客户咨询什么是‘结构性存款’,到底是什么‘结构’的,和普通银行理财有什么区别,又跟普通存款有什么区别?”华夏银行一位王姓理财经理跟记者表示。

“这种产品过去十几年一直都有,只不过最近开始卖得比较多。原来的保本理财因为政策原因不让卖了,想买保本的产品就购买结构性存款了。”上述理财经理说。

与该位理财经理感受相佐证的是,央行数据显示今年前4月结构性存款增长明显,增量已超2017年全年新增规模,余额已超9万亿元,其中中小银行的规模占比超60%。

对于结构性存款爆红的原因,东方金诚首席分析师徐承远对记者表示,一方面,大资管新规压力下,结构性存款是银行承接低风险偏好理财资金的有效渠道,这是2018年以来结构性存款发行量快速增加的主导原因;另一方面,金融监管导致同业负债受限,商业银行借道结构性存款来缓解负债压力。

中国银行原副行长王永利此前曾指出,银行“存款+理财(期权)”的“结构性存款”业务出现变相快速发展,保本利率快速提升,目前已形成了新的问题隐患。

预期收益几何

在银行理财经理的印象中,结构性存款大规模走俏是在去年11月大资管新规征求意见稿出台前后的时间。

央行等监管机构今年4月底联合下发的《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简称“大资管新规”)明确资产管理业务不得承诺保本保收益,打破刚性兑付,至2020年底的过渡期内,金融机构发行的新产品需符合意见相关规定。

在新规征求意见到落地的五个月时间内,央行披露的最新《2018年金融机构信贷收支统计》显示,截至今年4月末,中资全国性银行结构性存款规模增至9.15万亿元,仅前3个月结构性存款就已新增1.84万亿元,已超2017年1.8万亿元的全年新增规模。

那么结构性存款是一种什么样的金融产品?在一般的解释中,结构性存款是将利率、汇率等产品与传统的存款业务相结合的一种存款,主要就是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低收益,另一部分是跟衍生品挂钩的收益。

华创证券研究报告对结构性存款定义为:指在普通存款的基础上,运用金融衍生工具(包括但不限于远期、掉期、期权或期货等),将投资与利率、汇率、股票价格(股票篮子价格)、商品价格(石油、黄金等)、信用、指数(股价指数、商品价格指数)及其他金融类或非金融类标的物挂钩的金融产品。

比较典型的结构性存款包括利率挂钩型、汇率挂钩型、股票挂钩型、商品挂钩型等,尽管挂钩的衍生品不尽相同,但基本结构为“存款+期权”。

银行理财经理给记者举例称,一般来说,购买结构性存款的产品后,银行可能给客户设置两个账户,一个存款账户,一个理财账户。以客户购买了十万元的结构性存款为例,可能有9.8万放在定期账户,2000元放活期理财账户,而投资账户部分,银行投资时,把客户活期理财账户的钱划扣到一个总行专款账户中,募集资金进行投资,投向为外汇、期货、股票、黄金、大宗商品等,产品介绍里都有对资金投向的说明。产品到期后,如果盈利,银行扣除一部分手续费后,把这部分收益返给客户;如果没有盈利,这部分收益为零。

结构性存款规模暴增背后有着怎样的回报?记者在银行网点走访中发现,国有大行的结构性存款利率大约保持一致,年化收益多在4.0%以上,民生银行的结构性存款预期年化收益也在4%以上。

华夏银行近期发售的8款产品中,因挂钩标的不同,预期(最高)年化收益率差别较大,有的在1.9%—6.0%之间,有的在4.2%—4.5%之间。

记者走访发现,以前结构性存款多为对单位售卖,现在个人结构性存款的销售在增加。

联创证券首席宏观研究院李奇霖分析认为,以破刚兑、禁止资金池和期限错配、净值转型为核心的资管新规落地,表外理财难以为继,再加上市场利率化情况下货币基金等产品对银行存款的分流,一些替代性的银行产品被推出,结构性存款就是其中的一种产品。

“假结构”待规范

结构性存款不仅给保本理财接盘,更有甚者不过是经过了一个简单的“结构性”包装,但其本身更像是原来的理财。“有的银行搞了很多‘假结构’,即设置一个不可能达到的条件。例如在产品设置上挂钩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如果人民币对美元达到7,收益为4.8%;没达到7,收益就给4.2%。但以目前的汇率来看,多在7以下徘徊,因此购买这项产品后,投资者收益收入基本稳定。”有银行理财经理这样告诉记者。所谓“假结构性存款”,由于期权触发的可能性极小或者收益率基本固定。

“由于银行的结构性存款客户基本上为大客户,对于收益率的波动较为敏感,为防止客户流失,尤其是客户粘性较弱的部分银行不得不大量发行‘假结构性存款’”。交通银行金融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武雯分析认为,这主要由于投资者对于风险与收益的错配预期的存在,而“假结构性存款”的存在不利于银行打破刚性兑付。

中信建投银行业首席分析师杨荣表示,目前,市场大部分结构性存款为真结构,但是,变相的违规套利行为仍不乏少数,即所谓的“假结构性存款”。在实践中,一是商业银行将内部转移价格提高,再让利给客户,本质上而言,客户获得了无风险的较高利息收益;二是通过假分层的固收产品,如设置一个100%会实现某固定利率的触发条件,把原本存在风险和概率问题的收益稳定成固定收益。这两种均违背了结构性存款的本质,是一种变相的违规套利操作。

值得一提的是,在结构性存款与保本理财的统计口径问题上,各家银行莫衷一是,有的银行结构性存款包含了保本理财;有的则将其纳入银行负债科目。

而纳入银行负债科目也存在差异,有的放入存款,有的计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负债,有的放在了其他负债。

在建行举行的2017年业绩发布会上,该行行长王祖继在回答媒体记者关于结构性存款的统计口径问题时称,建行方面未将结构性存款作为一种理财产品来处理这项业务。“结构性存款确实是有些兄弟行作为主要的抓存款的方式,和很多市场工具绑定。从建设银行来讲,也在探索尝试,但这不是吸收低成本资金来源的主要方式,因为价格确实不可控,而且比我们零售所带来的资金来源成本还要高,所以只是我们作为一种拾遗补缺的方式。”王祖继称,从这方面考虑,结构性存款不仅是保证了资金来源的价格处于可接受的水平,同时给建行各方面的管理也带来很多的便利。

回溯结构性存款的历史,其发展要早于理财产品。2002年9月光大银行首先推行结构性存款业务;2003年四大行相继推出以美元为基准货币的结构性存款,随后多种结构性存款产品逐步涌现。2017年以前结构性存款规模不大,一直以来也并未受到市场重视。

随着近两年结构性存款规模的激增,其法律地位亟待明确。杨荣认为,在资管新规正式落地以及当前严监管背景下,监管当局拟限制部分结构性存款产品发行结构性存款的业务是可预期的。预计会有进一步的监管细则出台,未来监管可能会保留“真结构”严控“假结构”。

中泰证券银行业首席分析师戴志锋在其研究报告中指出,一方面,假结构性存款面临强监管。目前多家银行为规避资管新规,通过发行结构性存款代替保本理财,以此吸纳负债,很多中小银行也跟风发行“假结构性存款”以实现高息揽储。但假结构性存款仍属于变相刚兑,未来一定会面临严监管。同时,真结构性存款也会出台相应的引导细则,在规模、结构、标的、信息披露等多方面进行指引。

另一方面,结构性存款的争夺显示,银行间的存款分化仍会加剧。在戴志锋看来,未来存款分化将加大,存款的竞争更倚重银行的综合吸储能力,存款更多依靠银行客户关系、渠道和品牌获取,包括对企业客户提供结算服务、现金管理,对个人客户提供的综合理财投资服务等,而不只是高收益的套利产品。

(经济观察报)


责编:ZB

长江重磅排行榜
视频播报
滚动新闻
长江商报APP
长江商报战略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