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商报 > 银监会下调拨备红线剑指金融风险

银监会下调拨备红线剑指金融风险

2018-03-19 07:04:37 来源:长江商报

长江商报消息 拨备覆盖率最多下调30个百分点 助银行处置不良力推资金支撑实体

□本报记者 魏度

银行业强监管的趋势下,银监会发了一个大红包。

3月6日,银监会下发《关于调整商业银行贷款损失准备监管要求的通知》(银监发[2018]7号,简称“7号文”),将拨备覆盖率要求由150%调整为150%-120%,贷款拨备率监管要求由2.5%调整为1.5%-2.5%。

银行业人士告诉长江商报记者,2012年,拨备覆盖率和贷款拨备率开始纳入监管,拨备覆盖率为150%、贷款拨备率2.5%,俗称监管红线。此次下调是实行6年来的首次调整。

“现在告别一刀切,监管要求同质同类、一行一策。”该人士说,差别化监管要求下,贷款分类不准确、不良贷款违规出表、资本充足率不达标的银行,可能难以享受到这一政策,仍将接受强监管。

3月15日,中南财经政法大学金融学院副教授冀志斌向长江商报记者表示,银监会下调两个监管指标,主要是督促银行机构加大对不良贷款处置力度,从而防范化解银行风险。

公开资料显示,截至2017年底,中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1.71万亿元,拨备覆盖率为181.42%。由此计算,上述两指标下调后,预计可释放5000亿元资金。

武汉科技大学金融证券研究所所长董登新表示,监管层主动下调拨备覆盖率等指标,除了敦促银行机构处置不良贷款、真实反映资产质量外,最终目的是释放银行资金来支持实体经济。如银行可以通过债转股等途径让资金进入实体。

6年首次大幅下调拨备红线

纳入监管已经6年的拨备覆盖率、贷款拨备率首次迎来了调整。

根据银监会下发的7号文,拨备覆盖率由150%下调至150%-120%,贷款拨备率由2.5%下调至2.5%-1.5%。7号文同时还要求各级监管部门在上述调整区间范围内,按照同质同类、一行一策原则,明确银行贷款损失准备监管要求。

公开信息显示,7号文下发当日,银监会副主席王兆星曾表示,过去几年,银行经营状况较好,所以银行计提了较多的贷款损失拨备,全行业的平均拨备覆盖率达180%左右,远远超过了国际水平。现在适当地降低拨备监管要求,是为了让银行更好地加快处置不良贷款,同时也使银行有更多的资金实力支持实体经济发展。

华中一银行人士向长江商报记者解读7号文时称,2012年,拨备覆盖率和贷款拨备率两个指标纳入监管,拨备覆盖率为150%,贷款拨备率为2.5%,两项中的较高者,为商业银行贷款损失准备的监管标准,各家银行都要达到“红线”以上。此次调整明确了差异化监管,即对不同银行实施“一行一策”,以后,各家银行的拨备覆盖率、贷款拨备率两个指标的“红线”会存在差异。至于单家银行的监管指标要求如何确定,文件也给出了答案,即在确定单家银行具体监管要求时,应考虑贷款分类准确性、处置不良贷款主动性、资本充足性等三方面因素。

冀志斌向长江商报记者表示,以往,个别银行在贷款分类方面不准确,为了最大限度满足监管要求,将原本属于次级贷款的范畴计入关注类,从而少记不良贷款。处置不良贷款方面,个别银行采取延长原本是不良贷款的期限等措施,以缓解不良贷款的产生。

“此次下调拨备红线,实行差异化监管,更符合各家银行实际。”冀志斌说,“同质同类、一行一策”监管原则下,那些“守规矩”的银行、资本充足率高、金融风险小的银行将会享受到这一新政。相反,“不听话”的不良贷款违规虚假出表等掩盖真实资产状况、资本充足率低、隐藏有较大经营风险的银行,将收不到银监会的大红包,仍将接受强监管。

董登新认为,差异化监管能做到赏罚分明,监管的目的是挤出商业银行资产中不良资产的水分,从而防范化解金融业风险。

曾两次大规模处置银行不良

监管层出手处置银行业不良资产并非首次。近20年,此前已经两次出手。

浙江一家上市银行人士告诉长江商报记者,上世纪九十年代,中国银行业的体制不太健全,相应的监管也不是很完善,在从计划经济转轨至市场经济过程中,因多方面原因,如指令性贷款、企业改制等,又遇上了亚洲金融危机,银行业产生了大量不良贷款。“当时,发放贷款的主体基本上是工行、农行、建行和中行等传统四大国有银行。”该人士说,四大国有银行出现了较大规模的不良贷款。那时,银行内部并未计提贷款损失准备,也没有拨备覆盖率、贷款拨备率等监管指标。在这样的情况下,银行自身无法处置这些不良贷款,因而存在较大金融风险。

为了化解银行业不断累积的金融风险,相应的措施频出。

公开资料显示,1998年,财政部发行2700亿元特种国债,为国有商业银行补充资本金。

而最大规模的处置措施发生在1999年。

董登新告诉长江商报记者,1999年,华融、长城、东方、信达四大资产管理公司应运而生,承担工、农、中、建四大国有银行1.4万亿不良贷款。至2005年,1.4万亿的不良贷款才基本处置完毕。此后,四大资产管理公司持续收购银行不良贷款,并以此为主业。

第二次大规模处置银行不良贷款时期是银行进行股份制改造。

2004年1月,国务院公布动用450亿美元外汇储备等为中行、建行补充资本金,实施股份制改造试点。次年4月,又批准动用150亿美元外汇储备为工行注资并实施股份制改造。经过注资、股改,中行、工行和建行相继登陆资本市场,借助资本市场融资输血。

2008年10月,国务院再次批准通过为农行注资190亿美元外汇储备来实施股份制改造。当年11月,农行自身又剥离了8156.95亿不良资产。

上述措施大幅降低了银行不良贷款率。数据显示,2000年至2003年,中国银行业不良贷款率分别为22.4%、29.8%、26%、20.4%。2004年至2006年降至12.8%、9.8%、7.5%。

上述银行人士说,如今,无论是监管还是银行自身,经营管理更为规范,依托计提计提的贷款损失准备处置不良贷款更为便捷。目前,一般而言,商业银行处置不良贷款,主要通过核销、打包出售、债转股等市场化途径实施。

释放5000亿支持实体经济

监管层大幅度下调拨备覆盖率及贷款拨备率,或将释放超5000亿元,进而支持实体经济。

董登新表示,7号文分类监管主要指向风险暴露比较真实的银行。拨备也是银行的信贷成本之一,对于被调低拨备覆盖率要求的银行来说,意味着同等不良余额下,需要计提的拨备下降,包括以前计提的拨备被回拨,新增不良减少使得新的拨备计提压力减少,银行利润由此增加。另外,拨备下调,也可提高信贷收益率水平,降低信贷成本,对银行放贷有正向激励作用。对实体经济而言,松动拨备覆盖率的监管要求,银行既可以降低暴露以前不良贷款、“僵尸信贷”的成本、腾挪额度并补充资本,也可以适度降低实体企业融资的准入要求,最终仍然传导给了实体企业。

实际上,7号文还对银行处置不良贷款作了明确要求,即对拨备覆盖率监管要求且实际拨备低于最低标准的商业银行,当年处置的不良贷款总额同比不得减少。至于因少计提贷款损失准备而增加的利润不得用于发放奖金,不得增加分红,确保因少计提贷款损失准备增加的利润留存在银行,以保持银行的损失吸收能力。

那么,此次下调拨备覆盖率,预计将释放多少资金呢?

根据银监会披露的数据,截至2017年末,大中型银行中,大型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拨备覆盖率分别为180.45%、179.98%。中小银行中,城市商业银行、民营银行、农村商业银行、外资银行的拨备覆盖率分别为214.48%、697.58%、164.31%、296.88%。整体而言,中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1.71万亿,拨备覆盖率为181.42%。

如果拨备覆盖率全部下调至120%,将为商业银行释放1万亿,这是理想状况。如果下调至150%,则可释放5300亿元。

在董登新看来,监管层释放的资金,于银行而言,除了增加信贷投放外,还可通过债转股等途径支持实体企业,这对大型企业进行转型升级具有重要意义。

责编:ZB

长江重磅排行榜
视频播报
滚动新闻
长江商报APP
长江商报战略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