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商报 > 汇川技术研发投入7年劲增6倍

汇川技术研发投入7年劲增6倍

2018-01-29 06:56:35 来源:长江商报

长江商报消息 当前股价较发行价上涨4.93倍,业绩向上董监高减持人数达8人

□本报记者 沈右荣

被称为A股工控之王的汇川技术(300124.SZ)靠技术打天下,取得了不菲业绩。

1月23日,汇川技术发布的公告显示,公司及子公司获得了专利证书49项、软件著作权7项。公司称,专利及著作权的取得,有利于提升公司的核心竞争力,形成持续创新机制,保持技术领先。

长江商报记者查询发现,专利权及著作权的取得与汇川技术在研发方面持续高投入密切相关。

数据显示,上市8年来,公司的研发费用从2010年的0.54亿元猛升至2016年的3.85亿元,(2017年数据尚未公布)7年增长了6倍,研发投入与营业收入的占比稳居10%左右。

起初,汇川主要依靠的业务是电梯一体化控制器及相关业务,但公司从未停止过对变频技术和电控技术相关应用领域的扩张,目前在新能源汽车电机控制器、机器人控制器、轨道交通领域等多个领域取得可观的业绩。因而公司的净利润上市以来增长了3倍多。

汇川技术的财务也较为稳健,负债率不高,偿债能力较强,流动性较为充足。

令人不解的是,经营持续向好的汇川技术大股东及董监高却密集减持套现。

针对上述问题,长江商报记者向汇川技术发去了采访函。公司回应称,公司目前处于年度预算以及经营总结规划会议的密集阶段,很难安排人员接受采访。

股本较上市时扩张14倍

起家于电梯一体化控制器及相关业务的汇川技术,经营呈现欣欣向荣之态。

去年三季报显示,汇川技术实现营业收入31.30亿元,同比增长27.57%,净利润7.23亿元,同比增长5.03%,加权净资产收益率14.67%,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为3.04亿元。

这已经不是汇川技术首次获得亮丽业绩。自上市以来公司的经营业绩保持了稳定中高速增长之态势。

2010年9月28日,汇川技术登陆创业板,借力资本市场,公司的主营业务从最初的电梯一体化控制器及相关业务,逐步扩展至变频技术和电控技术相关应用领域、新能源汽车电机控制器、机器人控制器、轨道交通等多个领域。

随着经营业务的扩张,汇川技术的规模迅速扩大。上市之初,公司总资产为24.63亿元,去年9月底,达到了87.41亿元,增长了2.55倍。

规模快速增长的同时,营业收入也是步步高升。2010年至2016年,其营业收入分别为6.75亿元、10.54亿元、11.93亿元、17.26亿元、22.43亿元、27.71亿元、36.60亿元,7年间增长了4.42倍,年均保持了10%以上的中高速增长。

汇川技术的净利润增长与营业收入基本上是同步的。同期,其净利润分别为2.20亿元、3.40亿元、3.18亿元、5.60亿元、6.66亿元、8.09亿元、9.32亿元,7年增长了3.24倍,除了2012年净利润有小幅下滑、2013年快速反弹并大幅增长外,其余年度均表现为稳步中高速增长。同期,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净利润分别为2.16亿元、3.33亿元、3.11亿元、5.32亿元、6.38亿元、7.61亿元、8.57亿元,与净利润同步。这些数据表明,汇川技术的非经常性损益占比较低,主营业务较为突出。

上市以来,汇川技术进行了4次高送转股,股本扩张了14.42倍,现金分红21.28亿元,超过其募资总额19.41亿元。

二级市场上,汇川技术的表现也不赖。其上市之时,发行价为71.88元。上市后,不到两个月时间,股价拉升至168元。截至上周五,复权计算,股价达到426.20元,较发行价上涨了4.93倍。

研发费用持续增长约占营收10%

汇川技术经营业绩较为亮丽或得益于较强的研发能力。

汇川技术起初的主营业务为电梯一体化控制器及相关业务,近年来,相继并购了上海莱恩、江苏经纬轨道交通设备、宁波伊士通等公司,同时设立了南京汇川工业视觉、上海默贝特、苏州汇川。通过系列运作,公司的业务拓展至变频技术和电控技术相关应用领域、新能源汽车电机控制器、机器人控制器、轨道交通等领域。

去年半年报显示,汇川技术的主营业务构成中,变频器类、运动控制类、控制技术类、新能源&轨道交通类、传感器类等均出现在财报中,且对营业收入均有贡献,其中,变频器类实现的营业收入接近10亿元,占公司当期营业收入的51.61%。

为什么公司去年上半年的净利润增速低于营业收入增速?

汇川技术解释,中国制造业结构性复苏与增长,使得工业自动化产品需求出现较快增长,公司在手机制造、印刷&包装、硅晶&半导体、纺织、机床、起重、空压机、冶金、化工等行业都出现快速增长。同期,公司的研发人员同比增长55%,销售人员同比增长23%,人员的快速扩充及业务规模扩张,导致公司管理费用同比增长57.53%。其中,研发费用同比增长75.45%。

实际上,汇川技术在研发方面的投入一直很大方。

数据显示,2010年至2016年,汇川技术的研发投入分别为0.54亿元、1.04亿元、1.40亿元、1.57亿元、2.17亿元、2.59亿元、3.85亿元,7年间增长了6倍,2016年增幅较大,较2015年增长了48.65%。

对比发现,2010年至2016年,研发投入与当期营业收入的比例分别为8%、9.87%、11.74%、9.10%、9.70%、9.33%、10.53%,长期维持在10%左右。

多份年报披露,汇川技术的研发支出全部为真金白银投入,没有资本化。

与此同时,公司的研发人员也在不断增长,2014年至2016年分别为694人、869人、1290人,分别占公司总人数的24%、24%、28.50%。

依托研发支撑,汇川技术的毛利率较高。

2015年至去年上半年,公司的综合毛利率分别为48.47%、48.12%、45.78%。

汇川技术解释去年上半年毛利率小幅下降原因时称,公司产品收入结构变化以及市场竞争加剧,使得产品综合毛利率同比降低3.32个百分点。

董监高减持汹涌,董事长减持套现5.43亿元

与经营业绩蓬勃向上不相符的是,汇川技术的大股东及董监高减持套现汹涌。

长江商报记者查询发现,上市第二年,时任监事柏子平、张卫江就进行了减持,二人合计减持了50万股。第四年,随着限售股的大量解禁,董监高减持套现密集出现。截至目前,董监高中减持人数达到8人。

上市初期,汇川技术的股权颇为分散,为了促进公司的进一步发展,维护管理团队的稳定,确保对公司的控制,在上市前的2009年8月25日,朱兴明等10名创始人股东结成一致行动人,对公司进行共同控制。2015年6月10日,随着朱兴明对公司的掌控力度明显增强,共同实控人关系解除。

或许,解除共同实控人关系更有利于减持。据长江商报记者不完全统计,2016年11月之前,汇川技术大股东共通过大宗交易平台减持自家股份4318.57万股,合计减持套现金额高达近11.73亿元。其中,董事长兼总经理朱兴明一人减持套现金额就达近5.43亿元。

此后,职工监事丁龙山减持套现235万元,时任董事唐柱学套现3625.70万元,副总裁邵海波套现457万元,副总裁杨春禄套现2554万元,董事副总裁李俊田套现2131万元,财务总监刘迎新套现3831万元。减持动作最频繁的是时任董事姜勇,累计减持了24笔,共计约套现1.34亿元。

上述董监高减持中,李俊田的减持操作发生在本月16日、18日,其余的除了丁龙山外,均在2017年完成减持,合计套现2.62亿元。算上2016年11月之前的套现,汇川技术的大股东、实控人及董监高累计套现14.35亿元。

显然,董监高的减持还没有完。去年7月31日,汇川技术公告,股东唐柱学、股东姜勇计划在未来6个月内合计减持740万股,股东邵海波同期拟减持17.44万股。目前,这些股东减持尚未实施。

最近的一次减持公告出现在今年1月3日,公告显示,监事刘国伟计划在未来半年内减持不超过500万股,刘持有公司5327.76万股。

上述减持的股份中,除了上市之前所持的股份,还有股权激励计划获得的股份。

分红较多的汇川技术为何出现董监高、股东密集减持呢?汇川技术未就此问题回复长江商报记者。

责编:ZB

长江重磅排行榜
视频播报
滚动新闻
长江商报APP
长江商报战略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