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商报 > 武汉811个居民小区将试点垃圾分类

武汉811个居民小区将试点垃圾分类

2018-01-22 06:19:30 来源:长江商报

长江商报消息 住建部推进46城垃圾分类行动计划,年底武汉单位生活垃圾分类覆盖率将达30%

□本报记者 刘倩雯 通讯员 叶志卫 肖敏

武汉将推行生活垃圾分类,市民扔垃圾的习惯需要改改了。

日前,住房城乡建设部印发《关于加快推进部分重点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加快推进北京、天津、上海等46个重点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并要求46个重点城市今年均要形成若干垃圾分类示范片区。

作为试点生活垃圾强制分类的城市之一,1月19日上午,武汉市召开城市综合管理工作及启动垃圾分类动员大会,现场公布了《武汉市生活垃圾分类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

根据文件及会议要求,今年武汉市将率先在87个街道、220个社区、811个居民小区实施垃圾分类,涉及住户约60万户、约189万人。2018年底,武汉将实现单位生活垃圾分类覆盖率达30%、社区生活垃圾分类覆盖率达15%、农村生活垃圾分类行政村分类覆盖率达15%三大目标。

2020年46城将基本建成

生活垃圾分类处理系统

《通知》要求,今年3月底前,46个重点城市要出台生活垃圾分类管理实施方案或行动计划,明确年度工作目标,细化工作内容,量化工作任务。从党政机关、军队单位、医院、学校等率先做起,把生活垃圾分类工作扩大到所有公共机构和相关企业。

《通知》明确,2020年底前,46个重点城市基本建成生活垃圾分类处理系统,基本形成相应的法律法规和标准体系,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模式。在进入焚烧和填埋设施之前,可回收物和易腐垃圾的回收利用率合计达到35%以上。2035年前,46个重点城市全面建立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制度,垃圾分类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住房城乡建设部要求,要从规范生活垃圾分类投放、规范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加快配套分类运输系统、加快建设分类处理设施4个方面入手,加快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处理系统建设。

要设立有害垃圾固定回收点或设置专门容器,独立储存。在单位食堂和餐饮单位设置专门容器用于投放餐厨垃圾。以“干湿分开”为重点,引导居民将滤出水分后的厨余垃圾分类投放。因地制宜设置可回收物投放点,交由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企业收运和处置。充实基层管理力量,发挥社会监督作用,激励和约束手段相结合,逐步做到生活垃圾精准投放。

此外,要建立与生活垃圾分类相衔接的收运网络,提高有害垃圾运输能力,推广“车载桶装”、直运等密闭、高效的厨余垃圾运输系统。规范生活垃圾分类运输许可,引导环卫专业运输单位向小区延伸,加强生活垃圾运输管理。

同时,要创新政府和市场合作模式,鼓励社会资本参与生活垃圾分类收集、运输、处理各环节,统筹前后端,实行一体化经营。多渠道筹措资金,在加大对生活垃圾分类体系投入的同时,建立生活垃圾跨界转移补偿机制,完善生活垃圾收费政策,逐步建立差别化的收费制度,实现按量收费。

城区生活垃圾将分四类投放

根据《方案》,武汉城区生活垃圾将分四类投放。分为有害垃圾、湿垃圾(餐厨/厨余垃圾)、干垃圾(其他垃圾)、可回收物等4类。

据介绍,单位实施生活垃圾强制分类,按照上述4类,分别投放到相应的收集容器中。

社区生活垃圾由居民将湿垃圾(厨余垃圾)和干垃圾(其他垃圾)分开后,定时定点投放至相应的垃圾收集容器,同时,自行将有害垃圾单独投放至社区设置的固定回收点或者专门容器。《方案》鼓励社区居民将其他垃圾深入细分,将可回收物直接出售给再生资源回收企业,或者通过互联网、物联网等预约再生资源回收企业收购,或者投放至社区设置的可回收物收集容器。

同时,在实施生活垃圾分类的社区,将配套建设垃圾分类收集站(屋),实行定时定点收集。湿垃圾以巡回收集直运为主,配齐配足湿垃圾收运车辆,实现湿垃圾全量及时收运。优化以转运站集中转运为主、巡回直运为辅的干垃圾收运模式,至2020年,规划建设大中型生活垃圾转运站18座。健全专项生活垃圾分类收运系统,可回收物、装修垃圾、大件垃圾、有害垃圾等由具备相关资质的企业实行专项收运。

垃圾前端进行分类后,后端的处理设施也需要跟上。据了解,2017年,武汉已建成处理能力为800吨/天的湿垃圾处理设施。推进千子山、长山口、陈家冲循环经济产业园以及东西湖、青山地区湿垃圾处理设施建设;至2020年,湿垃圾总处理能力达3500吨/天。此外,鼓励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就近处理,实现湿垃圾的减量化和资源化利用。

对于干垃圾的处理,将重点推进千子山、长山口、陈家冲循环经济产业园干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并对现有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进行全面提标升级和改(扩)建。至2020年,全市干垃圾无害化处理能力达13700吨/天。

武汉市还将加快有害垃圾处置处理设施建设,建成千子山危险废弃物处理中心。建立健全有害垃圾管理法规、标准和监管机制。

倡导智慧投放 建立居民“绿色账户”

随着武汉市经济和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生活垃圾产生量也不断增长。作为中部特大城市,全市人口近1100万人,生活垃圾日均产量已达12000余吨,预测到2020年生活垃圾产生总量达13400吨/天,并且还会逐年递增,生活垃圾处理形势严峻。

根据《方案》,至2020年,武汉市将确立“干湿分类为基础、节点细分为补充、回收利用为导向”的分类投放系统,建立与分类品种相配套的收运系统,建立与再生资源利用相协调的回收系统,完善与垃圾分类相衔接的终端处理系统。

“总体目标是实现单位、公共机构和相关企业生活垃圾强制分类全覆盖。社区和行政村生活垃圾分类覆盖率达到85%以上;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达到38%,显著提升生活垃圾资源回收利用水平;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保持100%,基本实现原生垃圾零填埋。”武汉市城管委副主任郑利介绍。

此外,长江商报记者还了解到,武汉市倡导生活垃圾智慧分类投放,将通过手机APP、二维码扫码等方式,建立居民实名制“绿色账户”,实行生活垃圾分类积分奖励,激发居民主动参与的积极性。加快构建智慧环卫平台和智慧回收物流平台,通过“互联网+”“物联网+”智慧分类模式,促进生活垃圾分类回收系统线上平台与线下物流实体相结合。

武汉还将健全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网络,合理布设回收站点,建设兼具生活垃圾分类与再生资源回收功能的交投点和中转站,清理取缔违法占道、私搭乱建的违规交投站点。搭建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信息化平台,促进生活垃圾分类系统与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系统“两网融合”。加大对再生资源回收的扶持力度,制定低值可回收物回收利用优惠和补贴政策,引导社会力量进入低值可回收物回收处理市场。

责编:ZB

长江重磅排行榜
视频播报
滚动新闻
长江商报APP
长江商报战略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