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商报 > 49家AI概念上市公司近三成无起色

49家AI概念上市公司近三成无起色

2017-12-25 03:20:37 来源:长江商报

长江商报消息 编者按:一年市值猛增超2000亿,4年来人工智能投资增速超三倍但涉足公司鱼龙混杂

人工智能正成为资本围猎的对象。仿佛一夜之间,大量上市公司贴上人工智能标签。长江商报记者统计,A股市场至少有49家人工智能概念公司。

然而,一场真伪之辨将人工智能推向舆论浪尖。“90%甚至是99%是伪人工智能!”嘉御基金创始人、董事长卫哲抛出的观点,一度引发广泛关注。但相反,也有不少企业家、学者认为,移动互联时代,下一个风口就是人工智能。

A股市场到底有没有真正的人工智能?武汉飔拓科技董事长李成华表示,人工智能市场上,真正做人工智能技术的极少,超九成公司是用第三方技术方案形成广泛意义上的人工智能产品。

□见习记者 徐佳记者 魏度

真伪的争论让原本火热的人工智能(英文缩写AI)正成为资本的围猎场。

长江商报记者注意到,随着人工智能的火热,近年来除了BAT等资本巨头外,众多资本纷纷抢滩,掘金万亿市场。

有关数据表明,截至今年上半年,2013年以来国内对于人工智能投资的增速超过3倍,有20%的公司已经尝试将AI技术应用于实际业务中。

长江商报记者不完全统计,截至目前,A股市场有49家人工智能概念股,涉及语音语义、图像识别、无人驾驶以及场景化智能计算应用等多个领域,广泛应用医疗、智能制造、智能家居等。截至12月22日收盘,市值已达10389.23亿元。

然而,上述49家概念公司中,有的公司投资在不断加码,有的则仍处于“关注”阶段。记者不完全统计发现,49家公司中,近三成公司AI发展没什么起色。

12月21日,武汉飔拓科技董事长李成华向长江商报记者表示,人工智能的火热导致市场鱼龙混杂,除了与目前对人工智能定义尚不太清晰外,也与一些公司蹭热点相关。在其看来,跟互联网行业发展一样,人工智能也会经历萌芽期、泡沫期、沉淀期和成熟期,大浪淘沙后,留下的一定是货真价实的人工智能企业。

49家公司43家营收增长,总市值破万亿

火热的人工智能正成为市场关注的焦点。

长江商报记者梳理发现,BAT正加速布局人工智能领域,其中百度最早从语音语义、图像识别方面切入,百度大脑项目号称已达四岁小孩水平。

在A股市场,据长江商报记者综合券商、第三方机构的数据发现,有49家人工智能概念股。这些公司近两年纷纷在工业机器人、智能控制、语言和图像理解、自动程序设计、航天应用、庞大的信息处理、储存与管理等进行布局。

从行业分布来看,49家公司中,除了软件服务和电子信息行业占据半壁江山外,以海康威视、东方网力为代表的5家安防设备行业公司和以机器人、金自天正为代表的5家机械行业公司在人工智能产业的发展也颇为迅速。

三季报显示,49家人工智能概念公司共计实现营收1888.99亿元,合计创造了141.14亿元的净利润。

细看发现,49家公司中,除了绿景控股亏损5809万元外,其余48家全部实现盈利,其中,海康威视的净利润高达61.53亿元居首,其次是紫光股份,为11.26亿元。营业收入中,过百亿的有5家,分别是四川长虹544.48亿元、海康威视277.30亿元、紫光股份270.22亿元、浪潮信息165.81亿元、蓝色光标104.71亿元。

从业绩增速看,营收方面,43家公司正增长,增速超过20%的达到31家。净利增速方面,正增长的35家,增速超过10%的有28家,

从市值方面看,截至12月22日下午收盘,总市值达到10389.23亿元。而去年同期市值为8314.74亿元,一年之间市值增加了2074.49亿元。

长江商报记者查询发现,49家公司中,至少有19家公司依靠人工智能产业(产品)增长而业绩增厚。

今年前9个月,科大智能实现营业收入16.47亿元,同比增长58.72%,净利润1.99亿元,同比增长17.93%。整体上看,公司的经营业绩延续了2014年以来的高速增长。科大智能主要从事配电自动化系统、用电自动化系统软硬件产品研发、生产与销售以及配用电自动化工程与技术服务,即工业自动化、电力自动化。

利好政策频出,部分公司蹭热点收效甚微

作为新兴产业之一,尽管利好行业发展政策频出,仍然有一些追人工智能热点的公司在人工智能方面收效甚微。

长江商报记者发现,近年来,各路资本在人工智能领域的布局持续加码。

公开资料显示,今年,百度宣布“All in AI”战略,计划在明年量产无人汽车。在人工智能投入上,2014年-2016年研发成本占公司总营业收入的12.9%、14.2%、15.3%。而腾讯不仅成立了人工智能实验室AI Lab,还在美国西雅图设立了首个海外实验室,并且投资了5个以上AI技术公司。阿里也在今年3月份推出“NASA”计划,7月份成立人工智能实验室,目前也已经投资了5家AI公司。

上述49家A股公司近年来也是频频通过投资、并购等方式布局AI产业,如房企张江高科通过子公司战略投资上海朗朗科技,朗朗科技是一家致力于移动健康、大数据分析挖掘、人工智能算法开发及产品化的公司。

不过,包括张江高科、绿景控股、振芯科技等公司,在布局人工智能产业后,并无实质性进展。以主营业务及业绩增长为依据,长江商报记者通过Wind数据不完全统计,截至目前上述49家公司中,近三成公司AI发展没什么起色。

康力电梯于2014年耗资5330万元参股紫光优蓝涉足机器人业务,今年却两次出售机器人子公司康力优蓝股权。有投资者向长江商报记者表示,一方面康力电梯在涉足人工智能行业后投资力度不明显。另一方面,公司还在不断用部分闲置募集资金购买理财产品,金额高达6.2亿。

同样,骅威文化于去年4月通过与华南创新机器人智能研究院合作,切入人工智能。彼时,公司称将参与人工智能机器人项目研发,为产品市场化、产业化及优化产品设计提供意见,为人工智能机器人量化生产、产业化运营提供资源支持。

然而,才过半年,骅威文化宣布剥离玩具制造业务,彻底转型互联网文化。今年4月,骅威文化董秘面对投资者对公司人工智能业务质疑时,仅一句话表示“公司管理层一直有关注人工智能行业的动态”。三季报显示,主营业务收入中无人工智能业务贡献。

在李成华看来,真正做人工智能技术的企业较少,在其看来,市场上不乏一些蹭热点的公司,其目的并不是要做人工智能,可能更多是出于自身利益的需要。

四川长虹13亿押宝AI谋复兴

炙手可热的人工智能未来或将经历“优胜劣汰、去伪存真”的大浪淘沙。

今年10月份以来,市场针对人工智能的火热质疑颇多,直指人工智能可能有“热过头”的倾向。有媒体报道,希望不要像“炒作明星”一样炒作人工智能创新。

尽管质疑之声不断,但仍然有不少企业押宝人工智能,四川长虹就是其中一例。

四川长虹曾是家喻户晓的品牌,一度与青岛海尔齐名。然而,随着四川长虹境外扩张失败,以及超40亿元投资等离子的决策失误,使得其元气大伤。2015年,公司亏损高达19.74亿元,今年前三季度扣非净利润为亏损7576万元。在人工智能兴起之际,长虹似乎找到了东山再起的发力点。2014年至今,长虹频频发力人工智能,相继投资达13亿元。去年,公司率先推出了全球第一台人工智能电视,开创了人工智能电视新局面。

携巨资杀入人工智能的还有不少。如东方国信12亿元发展大数据、和而泰10亿元加码智能控制器、楚天科技7亿投向医疗智能设备、浪潮软件募资10亿加码大数据业务、川大智胜4.5亿投建人脸识别等。

值得关注的是,远方信息去年定增募资13亿发展生物识别,现已成为公司主业。今年半年报显示,其生物识别产品主营业务收入占比高达91.69%,毛利率突破60%。

针对伪人工智能的质疑及类似四川长虹的人工智能业务布局,李成华认为,在资本、政策及市场对人工智能一片利好的情况下,难免会出现鱼目混珠、滥竽充数现象,这也正常,因为产业发展本身就是一个“优胜劣汰、去伪存真”的过程。在其看来,跟互联网等行业发展一样,人工智能行业的发展也会经历萌芽期、泡沫期、沉淀期和成熟期的发展过程。未来,所谓的伪人工智能一定会被真正的人工智能踢出局,被好的人工智能技术和产品淘汰,最后留下的并且茁壮成长的也一定是货真价实的人工智能。

7年33亿 四维图新研发费超净利2倍

长江商报消息 近五年年均研发费用超当期营收一半,2016年研发费用达7.26亿元

□本报记者 沈右荣 见习记者 徐佳

在12月中旬举办的首届北京汽车产业创新大集上,四维图新(002405.SZ)的自动驾驶甫一亮相就备受追捧,也是其布局自动驾驶两年来的成果。

与市场上一些公司争相贴人工智能标签不同,12月23日,四维图新相关人士在接受长江商报记者采访时谦虚地表示,公司的业务与真正的人工智能研究、开发还有差距。

三季报显示,四维图新实现营收13.25亿元,同比增长26.15%,净利润1.58亿元,同比增长57.33%,其净利润增速是上市7年来最快的。

四维图新业绩快速增长与公司持续转型创新密切相关,特别是研发方面,长江商报记者注意到,四维图新在研发投入方面十分慷慨,近五年来,每年投入的研发费用几乎超过当期营收的一半,更是数倍于净利润。去年,其研发费用达到7.26亿元。

净利增速57.33%,新业务贡献过半

提出实现“智能驾驶汽车大脑”战略愿景的四维图新经营业绩如期亮丽。

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四维图新实现营业收入8.34亿元,同比增长16.80%,净利润1.21亿元,同比增长54.85%,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1.14亿元元,同比增长61.56%,总资产达到110.35亿元,同比增长幅度达到167.68%。

今年三季度延续了上半年的快速增长之势。截至今年9月底,四维图新创造了13.25亿元的营业收入,实现净利润1.58亿元,净利同比增速达到57.33%,而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为1.50亿元,同比增长66.37%。

支撑四维图新经营业绩快速增长的是代表公司未来核心竞争力的芯片业务。

四维图新的芯片业务由去年收购的杰发科技承担,今年纳入合并报表范围。今年上半年,芯片业务实现营业收入1.61亿元,占公司营业总收入的19.34%,是仅次于导航业务、车联网业务的第三大业务。具体到杰发科技,其在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2.27亿元,净利润6920.46万元,占当期公司净利润1.21亿元的57.04%。

依托主业加码自动驾驶

四维图新经营业绩较为亮丽,源于其持续转型及创新。

作为传统的导航地图数据公司,近年来,四维图新在做大做强地图数据主业的基础上,相继布局了车联网、芯片及无人驾驶等新兴业务。

长江商报记者查询发现,2009年,四维图新开始涉足车联网行业。2015年,公司通过与盈方微战略合作、收购和俪安51%股权和腾瑞万里95.28%股权,在布局车载操作系统领域的基础上,完成对图为先和图吧BVI的控股,完善了车联网业务的全产业链整体布局。当年,车联网业务贡献了四成营业收入。今年初,在与丰田公司深入合作后,又宣布与G-BOOK智能副驾的合作。

如果说车联网是四维图新战略转型的初次试水,那么,自动驾驶则是四维图新面向未来的再一次战略转型。

2015年,四维图新成立自动驾驶研发部。在地图技术的积累上,加大面向自动驾驶的高精度地图制作的投入,同时结合人工智能深度学习技术,向下游芯片产业链进行深入布局,致力于高精度数据、人工智能算法和高性能芯片计算等深度结合。

这一年,四维图新耗资38.75亿元筹划收购杰发科技,填补了其在芯片领域的缺口。

四维图新向长江商报记者提供的资料显示,截至目前,公司优化了主营业务架构,其主营业务主要有导航业务、车联网业务、自动驾驶业务、企事业服务及其他业务。

四维图新市场部人士向长江商报记者,如今的四维图新致力于以高精度地图、高精度定位、以及应用于ADAS和自动驾驶的车规级半导体等核心业务,打造“智能汽车大脑”,成为中国市场乃至全球最值得信赖的自动驾驶解决方案提供商。

四维图新近半营收投入创新研发

持续创新转型、经营业绩稳步增长的四维图新,得益于强大的研发能力以及持续的研发高投入。

长江商报记者梳理发现,2010年5月18日上市的四维图新,研发投入持续大幅上升。

2010年,四维图新的营业收入为6.75亿元,净利润2.33亿元,研发费用为2.49亿元,研发费用占营业收入的36.89%,与净利润相当。

2011年,公司的营业收入增长至8.67亿元,研发费用上升至3.56亿元,占比为41.06%,占比有所上升。

在2012年,四维图新的营业收入下滑至7.73亿元,净利润更是腰斩,仅有1.44亿元,但研发费用并未随之消减,反而继续增加。当年的研发费用为3.95亿元,占营业收入的51.10%。

2013年,净利润继续下滑,降至1.05亿元,研发费用4.54亿元,研发费用是净利润的4.32倍。

2014年至2016年,四维图新的营业收入分别为10.59亿元、15.06亿元、15.85亿元,净利润1.18亿元、1.30亿元、1.57亿元,研发费用为5.10亿元、7.01亿元、7.26亿元。数据显示,研发费用保持着于营业收入相匹配的增长速度。

整体而言,上市7年来(2010年至2016年),四维图新实现的营业收入合计为73.46亿元,净利润11.68亿元,研发费用为33.91亿元。研发费用接近营业收入的一半,是净利润的3倍。

截至2012年底,公司已申报专利达300余项目,获专利授权63项。

康力电梯布局机器人净利增速4连降

长江商报消息 人工智能产业未达预期,股价一年跌去近四成

□本报记者 魏度 见习记者 徐佳

被贴上人工智能标签的康力电梯(002367.SZ)在AI领域踪迹难觅。

长江商报记者发现,二级市场上,康力电梯被冠以人工智能概念股,源于康力电梯在智能机器人领域布局。

回溯公告,2014年底,康力电梯耗资5330万元入股北京紫光优蓝机器人,借此进军智能机器人领域。然而,因为标的公司承诺的业绩未达标,今年上半年康力电梯出让了部分股权。

去年,康力电梯定增募资9.10亿元用于智能制造。康力电梯在今年半年报中称,公司拥有充沛的在手现金支持产业转型升级,全资子公司苏州工业园区康力机器人产业投资有限公司仍在积极挖掘投资机会。

12月21日,一名人工智能领域的人士向长江商报记者称,从目前来看,康力电梯只是在进行产业升级,与人工智能的领域接近,但远不是一家人工智能的企业。

长江商报记者发现,2013年至今年前三季度,康力电梯的经营业绩增速持续下滑,而今年以来更是负增长,预计今年全年净利润增速为—40%——10%。

上周,针对在人工智能方面的布局以及市场质疑其追认点等问题,长江商报记者向康力电梯发去采访函,但截至发稿时止,未获得具体回复。

扣非净利润连续4个季度负增长

深耕国际市场15年,康力电梯在全球54个国家和地区设有海外代理网点,产品远销100多个国家和地区,但其经营业绩并未蓬勃向上。

康力电梯三季报显示,公司实现营业收入24.42亿元,同比下降2.50%。同期净利润2.75亿元,同比下降25.35%。

长江商报记者发现,三季度业绩虽有稍有好转,但仍然延续今年下滑的走势。实际上,今年前三个季度,公司的经营业绩一直下滑。

今年一季度,康力电梯实现营业收入7.27亿元,同比下降1.08%,净利润1.22亿元,同比增长30.57%,但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只有0.80亿元,同比下降10.24%

今年二季度,下滑的速度加快。半年报显示,公司创造的营业收入为15.66亿元,同比下降4.07%,净利润2.04亿元,同比下降16.29%,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为1.39亿元,同比下降38.01%。

2010年3月12日在中小板挂牌交易的康力电梯,一直专注于电梯、自动扶梯、自动人行道及成套配件的产品研发、生产、销售及整机产品的安装和维保业务。伴随着房地产市场的繁荣,电梯行业也发展迅猛,康力电梯也受益不菲。

数据显示,2010年至2013年,康力电梯的营业收入分别为10.90亿元、16.03亿元、18.23亿元、22.28亿元,4年间翻了一倍,其增速为32.28%、47.05%、13.76%、22.22%。同期净利润为1.20亿元、1.51亿元、1.87亿元、2.78亿元,跟营业收入一样,4年间也增长了一倍,其增速分别为42.36%、26.05%、23.74%、48.56%。

不过,在地产进入白银时代后,康力电梯的经营业绩增长后劲不足。

从2014年开始,康力电梯的经营业绩增速放缓。2014年至去年,公司营业收入为28.21亿元、32.70亿元、33.14亿元,增速分别为26.61%、15.92%、1.34%,去年大幅放缓。同期净利润为4.02亿元、4.89亿元、4.24亿元,增速分别为44.87%、21.46%、—13.23%,去年负增长。根据公司业绩预告,今年全年的净利润降幅为40%—10%,这意味着,其净利润连续4年增速下滑。

如果计算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去年四季度至今年前三季度,康力电梯的扣非净利润连续4个季度负增长。

业绩未达标,出让机器人公司股权

康力电梯近年来业绩增速下滑与在机器人领域的布局或有一定关联。

长江商报记者发现,近年来人工智能火热,不少资本争相追逐。A股市场,不少公司抢搭人工智能概念快车。二级市场上,投资者也习惯于给公司贴人工智能标签,一旦公司有关于产业智能的布局,在二级市场上就受到关注。康力电梯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被贴上人工智能标签的。

2014年12月17日晚,康力电梯发布公告称,公司与北京紫光优蓝机器人技术有限公司及其原有股东刘雪楠、沈刚、紫光股份签订增资和股权转让协议,公司拟以现金出资5330万元增资参股紫光优蓝。

此次增资完成后,康力电梯持有紫光优蓝40%股权,紫光股份持股4%,刘雪楠和沈刚分别持股42.88%和13.12%。

彼时,紫光优蓝股东作出了业绩承诺,即在2015年、2016年当年实现净利润分别不少于800万元、3000万元,若在2016年实现的净利润少于1000万元,则承诺回购康力电梯持有的40%股权,并支付年息8%的利息。

康力电梯也承诺,若紫光优蓝顺利完成上述利润指标,公司按其2016年实现的净利润值以不超过17倍市盈率收购原股东持有的其余60%股权。

百度百科显示,紫光优蓝是一家智能服务机器人综合方案服务商,致力于民用智能机器人的研发及营销,并与清华大学、中科院等国内外顶级科研机构形成战略合作,在AI(人工智能)、语音识别、智能感应、交互式软件等各方面达到国内乃至国外的领先水平。

不过,当时,紫光优蓝的经营现状不太好,总资产633万元,净资产为-2362万元,2013年、2014年前9个月的营业收入1239.66万元、1120.83万元,净利润分别为-534万元、-813万元,处于亏损状态。

遗憾的是,亏损的紫光优蓝并未实现业绩承诺。今年3月10日,康力电梯以5000万元的价格向盛世轩金出让其持有紫光优蓝10%股权。5月13日又出让1%股权给北京首建投二号投资管理中心(有限合伙),价格为500万元,持股比降至29%。

长江商报记者发现,去年,康力电梯定增募资9.10亿元。截至今年9月底,其账面资金为2.41亿元。

康力电梯在今年半年报中称,公司拥有充沛的在手现金支持产业转型升级,全资子公司苏州工业园区康力机器人产业投资公司仍在积极挖掘投资机会。

由此可见,康力电梯并未深度介入人工智能领域。

或依旧集中于电梯主业

切入人工智能可能性不大

试水机器人市场折戟,康力电梯未来仍将聚焦电梯主业,借助科技升级智能制造。

长江商报梳理康力电梯近年来的年报、半年报发现,智能制造是康力电梯提到最多的字眼,而在地产调控的背景下,公司开始挖掘存量房市场,以及电梯维保业务。

去年,康力电梯定增募资9.1亿元,就是用于智能制造、基于物联网技术的智能电梯云服务平台、电梯试验中心3个项目建设。

康力电梯还表示,将稳妥推进机器人、物联网方向投资,谋转型升级。公司称,除了苏州工业园区康力机器人产业投资公司在挖掘投资机会外,公司还筹划布局物联网基金,期望涉足与公司产业发展方向相关联的新兴产业,深化制造业与先进技术的融合,推动公司的产品升级、技术创新、服务扩展,进一步加强和巩固行业地位。

在智能制造领域,康力电梯引入了条码管理,完成数据采集转换,建立生产数据库。同时,引进了多条荷兰WEMO全自动钣金生产线、零部件电泳智能涂装生产线等,使得生产现场更加精益化。此外,为实现预测性电梯维护服务,康力电梯还与百度天工合作研发建设的数据分析平台。

这些信息表示,未来,康力电梯的主要资源依然集中于电梯主业之上,切入人工智能领域的可能性并不大。

武汉飔拓科技董事长李成华表示,类似康力电梯这样的公司不在少数,其主要是想借助新的科学技术装备自身主业,并非要真正进入人工领域。

二级市场上对康力电梯也不看好。

长江商报记者发现,2014年底至2015年6月的半年时间,康力电梯的股价从10元翻倍上涨至28.49元,此后一路下滑。而去年12月22日至上周五的一年时间,股价从13.71元跌至8.46元,跌幅达到38.29%。


责编:ZB

长江重磅排行榜
视频播报
滚动新闻
长江商报APP
长江商报战略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