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商报 > 为什么诺贝尔经济学奖成瑞典央行史上最牛公关?

为什么诺贝尔经济学奖成瑞典央行史上最牛公关?

2017-10-09 05:57:47 来源:长江商报

长江商报消息 经济学奖是唯一与诺贝尔基金会有关的“非诺贝尔奖”奖项,也是瑞典央行史上最成功的一次公关。

1968年12月,瑞典国家银行出其不意,与诺贝尔基金会合作设立了一个“瑞典国家银行纪念阿尔弗雷德·诺贝尔经济学奖”,也称“瑞典银行经济学奖”。这一年是该央行成立300周年,瑞典央行是全球最古老的央行,于1668年成立。

诺贝尔经济学奖的由来

上世纪60年代,瑞典的银行和金融界都在为“自由市场”经济改革而奔波,希望政府放松监管。银行家们内心骚动,希望可以摆脱监管,自由放飞。

此时如果可以让“经济科学”成为一项更有权威性的“科学”,自然会增加央行的客观性和“科学性”,有利于银行家游说政府和公众。可凭空塞来一个诺奖,诺贝尔家族十分气恼,他们觉得此奖与阿尔弗莱德·诺贝尔本人的的遗愿不仅不搭,甚至有点相违。无奈诺贝尔基金会很喜欢设立经济学奖的想法——他们收了央行的捐款。最终,诺贝尔经济学奖的全称被定为“纪念阿尔弗雷德·诺贝尔瑞典银行经济学奖”。

诺贝尔经济学奖的奖金和诺贝尔的遗产没什么关系,经济学奖的奖金来自瑞典央行的捐款。2006年以来,瑞典央行还会每年额外给诺贝尔基金会大概650万瑞典克朗,用于与评奖相关的管理开支。

除此之外,“诺贝尔经济学奖”的提名流程、评选标准以及颁奖仪式和真正的诺贝尔奖相仿,也都是由瑞典皇家科学院负责颁发。从1969年首次颁奖,该奖几乎成了一个“名正言顺”的诺贝尔奖项。

经济学奖也是唯一与诺贝尔基金会有关的“非诺贝尔奖”奖项。这大概是瑞典央行史上最具创意,也最为成功的一次公关行动,不仅一定程度助力了瑞典银行家们谋取央行独立的行动,甚至之后带动了西方社会主导经济学思维的全面转型。

诺贝尔经济学奖带动新思潮传播

与经济学奖设立同期,在经济学界蛰伏多年的“新自由主义”强调大政府弊端,主张缩小政府职能,最好局限为保护公民生命及财产权。该理论代表人物就是之后获奖的哈耶克和弗里德曼。

哈耶克曾指责过政府以及政府控制的银行体系是一切经济问题的始作俑者。他于1944年发布《通往奴役之路》(Road to Serfdom),1974年获奖后此书登上畅销书排行榜。之后 “铁娘子”撒切尔夫人就曾拿着这本书对公众喊话,称“这就是我们所相信的”。

两年后获奖的弗里德曼最著名的则是货币理论。弗里德曼提出的“货币主义(Monetarism)”核心命题为:通货膨胀的原因就是货币发行过剩。政府的角色是通过央行调控在经济体中流通的货币数量,除此之外,不需要干预其他的经济活动。

该理论刚提出的时候并没有太多影响,直到获得经济学奖,并得到一个重量级粉丝的青睐——撒切尔夫人。

当时,全球的经济都陷入了滞胀,政府干预手段失灵,凯恩斯主义和福利国家思维受到挑战。上世纪80年代初,撒切尔在英国采用了货币主义政策,英国经济成功复苏,货币主义政策开始受到各国的重视,各国央行政策开始向货币主义偏转,取代了以政府干预为核心的凯恩斯主义的地位。

“诺贝尔经济学奖”,让原本并不被主流认可的经济理论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支持。这一理论也被美国联邦储备银行应用于控制货币供给,也许是巧合,美国很快进入了一轮经济衰退,失业率翻番。事实证明货币供给与通货膨胀二者的联系并不可靠。

当然,这都是后话了,凯恩斯主义大势已去。

(本报综合)

诺贝尔奖金怎么花

2017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将最早在斯德哥尔摩当地时间10月9日上午11点45分(北京时间下午5点30分)公布。

1901年首次颁奖,根据诺贝尔当初的遗愿:一位教授20年的工资。但此后奖金数额开始缩水,到1923年出现了史上最低的诺贝尔奖金,仅为114935瑞典克朗,只有第一届的76.23%。随着战争与和平,诺奖金额也时涨时跌,直到1991年,诺奖金额才飚升至600万瑞典克朗。此后连年上升,到2001年已经上涨到1000万瑞典克朗,并一直维持到2011年。2012年诺贝尔奖金又下调至800万瑞典克朗。直到2017年,才上调至900万瑞典克朗。

诺奖奖金怎么花

9月14日诺贝尔基金会开会决定,2017年诺贝尔奖每个奖项的奖金将达到900万瑞郎(约合100万美元,738万人民币)。

诺贝尔奖项所给予的学术价值肯定无法用价格衡量,而给予获奖者的140万美元现金奖励也反映了诺贝尔奖的含金量。2004年,奥地利作家Elfriede Jelinek获奖后被问到获得诺奖意味着什么时,Elfriede Jelinek稍作停顿后回答道,意味着财务独立。

诺贝尔基金会的执行董事Lars Heikensten称,诺奖得主对奖金的支配没有明显趋势,“这取决于他们所在国家和获奖前的个人财务状况。”

诺奖获奖者大多在业内声名显赫,但其财富数量和中产阶级却不见得有天壤之别,所以诺奖奖金也经常被用作买车,还房贷或者做储蓄之用。

买房 建教堂 另立奖项

房地产是一个热门选择,2001年诺奖物流学奖得主之一麻省理工大学的Wolfgang Ketterle就表示,自己用诺奖奖金买了一栋房子,为孩子交了学费。拥有美国国籍的Ketterle,其奖金的一半交了税,“真正能支配的没有多少。”1993年诺贝尔医学奖得主Phillip Sharp同样钟情地产,用奖金购置一栋已有100年历史的住宅。

而同在麻省理工大学的1985年经济学奖得主Franco Modigliani在得奖后曾说不会用作奢侈消费,而这位意大利裔经济学家最终用奖金买了一艘帆船。

除了个人消费外,也有科学家用诺奖奖金修建教堂,或者新建立另外的奖项。洛克菲勒大学的Gunter Blobel在赢得了1999年诺贝尔医学奖后,将奖金全款捐出,在德国小镇Dresden修建教堂。1945年,Blobel亲眼看到Dresden镇的德累斯顿圣母教堂在德累斯顿轰炸中被摧毁。

洛克菲勒大学的Paul Greengard在2000年获得诺贝尔医学奖后,自创Pearl Meister Greengard奖项,该奖项只颁给女性科学家。Greengard称,“哪怕是在最高学术界,对女性的歧视还是比比皆是。”

诺奖带来的“小便利”

诺贝尔奖给获奖者带来的不仅是国际学术认可,从瑞典国王手中接过奖杯的荣誉、可观的收入,还有旁人意想不到的“小便利”。

在寸土寸金的美国加州伯克利大学校园里拥有专属停车位,是诺奖得主才有的“特权”。伯克利的诺奖停车位传统可以追溯到1980年,当年,波兰裔诗人Czeslaw Milosz荣获诺贝尔文学奖后,向学校申请了停车位,从那时起,奖励诺奖得主一个便利的永久停车位就成了这所学校的传统。

同在加州的旧金山大学和美国其他地区的高校,如伊利诺伊香槟分校,也纷纷效仿,在这些学校,用亮蓝色标注出的“Reserved for NL(NL是Nobel Laureates,诺贝尔奖得主的简称)”便是诺奖得主的专属停车位。

这对美国高校来说,并不是一个容易的决定。虽然伯克利等高校一个月的停车费仅几十美元到上百美元不等,但是找停车位是极其令人头疼的事情。一位伯克利大学的教授幽默地说,我曾经实在找不到车位,看到NL车位没有车而停过去,结果吃了罚单。

授奖典礼上的兴奋随着时间淡去,奖金成为了银行里的一个数字,不计其数的庆功派对曲终人散,Czeslaw Milosz说,永久停车位是关于诺奖最令他满意的事情。

(本报综合)

责编:ZB

长江重磅排行榜
视频播报
滚动新闻
长江商报APP
长江商报战略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