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商报 > “奇葩共享”的边界到底在哪

“奇葩共享”的边界到底在哪

2017-09-01 07:39:09 来源:长江商报

长江商报消息 据媒体报道,当共享单车还在思考盈利模式的时候,共享经济已经遍地开花。在安徽省合肥市,智能共享液化气瓶现在开始推广应用。扫描阀门上的二维码,就可以预约充气、检测、换气瓶等业务,从此,液化气罐也就实现了智能共享。

自从滴滴、共享单车受到资本热捧、市民欢迎之后,各种各样披着“共享经济”外衣的项目层出不穷,如共享充电宝、共享雨伞、共享健身仓、共享汽车等。不过,这些打着“共享”名号的项目,或者是名不副实,或者是有着其他目的。比如此前报道的共享马扎,单个马扎的成本不超过十元,更多的是为了让用户扫描二维码,为公司做宣传推广。被市民戏称为“奇葩共享”。

笔者认为,可以从边际成本和消费者剩余来确定“共享经济”的边界:边际成本趋零或消费者剩余角度的物品适合共享经济,易消耗品等并不适合用于共享经济。

共享经济的本质是整合线下的闲散物品或服务者,让他们以较低的价格提供产品或服务。对于供给方来说,通过在特定时间内让渡物品的使用权或提供服务,来获得一定的金钱回报;对需求方而言,不直接拥有物品的所有权,而是通过租、借等共享的方式使用物品。笔者认为,是否真正适合共享经济可以从两个维度来进行判断。

一是边际成本趋零的商品或服务。在经济学和金融学中,边际成本指的是每一单位新增生产的产品(或者购买的产品)带来的总成本的增量。例如长途顺风车、共享住宿,只不过把多余的车位或暂时多余的房间拿出来与他人共享,单次成本趋零。而边际成本较高的商品或服务更多是一种基于网络平台的新型租赁,而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共享经济。

二是消费者剩余的角度。消费者剩余是指消费者消费一定数量的某种商品愿意支付的最高价格与这些商品的实际市场价格之间的差额。这是马歇尔从边际效用价值论演绎出消费者剩余的概念。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所有商业模式能否真正成功取决于消费者剩余的大小。例如消费者打的要花费数百元或上千元的费用,而滴滴长途顺风车只需要100多元,这其中就是消费者剩余。

类似于共享雨伞、共享马扎、共享充电器等,这些易消耗品实际上消费者购买成本较低,使用频率高,能给消费者带来的剩余较少,实际上是很难形成一个可持续的商业模式的。一般而言,共享经济更适合于一些购买成本高、耐磨损的商品。凡是消费者剩下较小的共享经济是难以持久的,这是值得“奇葩共享”项目警醒的。(光明日报)

责编:ZB

长江重磅排行榜
视频播报
滚动新闻
长江商报APP
长江商报战略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