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商报 > 中国将研制时速4000公里飞行列车

中国将研制时速4000公里飞行列车

2017-08-31 06:54:19 来源:长江商报

长江商报消息 航天科工在汉发布发展蓝图,将利用超导磁悬浮等技术开发新一代交通工具

本报(记者 周舜尧)昨日,第三届中国(国际)商业航天高峰论坛在湖北武汉举办,不少与会嘉宾花费了3到5个小时,乘坐高铁或飞机由北京赶来武汉。而在不久的将来,他们有可能在北京乘坐一列时速高达4000公里的高速飞行列车,只需花费半小时左右时间就能抵达武汉。

论坛上,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副总经理刘石泉发布了该公司在中国商业航天领域的发展蓝图:航天科工联合国内有关单位开展了高速飞行列车的研究论证,以通过商业化、市场化的模式,将超声速飞行技术与轨道交通技术相结合,研制新一代交通工具,利用超导磁悬浮技术与真空管道技术,高速飞行列车将与飞云、快云、行云、腾云、虹云并列,形成“五云一车”的商业航天工程新格局。

其中,最高时速达4000公里的高速飞行列车引起广泛关注。据介绍,高速飞行列车是利用低真空环境和超声速外形减小空气阻力,通过磁悬浮减小摩擦阻力,实现超声速运行的运输系统。同时,还具有不受天气条件影响、不消耗化石能源、可与城市地铁无缝接驳等特点。

根据计划,该项目落地将按照最大运行速度1000公里/小时、2000公里/小时、4000公里/小时三步走战略逐步实现:第一步通过1000公里/小时运输能力建设区域性城际飞行列车交通网,第二步通过2000公里/小时运输能力建设国家超级城市群飞行列车交通网,第三步通过4000公里/小时运输能力建设“一带一路”飞行列车交通网,最终形成一张继航天、高铁、核电之后的中国新名片。

航天科工二院二部虹云工程总师向开恒

虹云工程培育“互联网+”航天新兴产业

本报讯(记者 周舜尧)“由于沙漠、山脉和海洋等环境因素,世界上还有一半的人口没有接入互联网,在光缆和基站无法覆盖的地方,就需要卫星。” 向开恒说,以“虹云工程”为代表的天基互联网的构建,将是一个很好的商业航天产业发展的支撑平台,有助于培育“互联网+”航天新兴产业。

“虹云工程”一个亮点之处在于,它在中国首次提出建立基于小卫星的低轨宽带互联网接入系统。“小卫星”、“低轨”、“宽带”的组合设置,正是为了契合商业性的发展需求。

向开恒说,“虹云工程”瞄准“一带一路”倡议,以天基互联网接入为主要目标,基于低轨通信星座及其地面系统,与现有通信系统相辅相成,为“互联网+”战略的实施和产业化发展搭建信息交互平台。卫星组网运行后,除了增强通信能力外,将对导航增强(精度升级)、灾害天气监控等领域带来帮助和提升。

按照规划,整个“虹云工程”被分解为“1+4+156”三步:第一步计划在2018年前,发射第一颗技术验证星,实现单星关键技术验证;第二步到“十三五”末,发射4颗业务试验星,组建一个小星座,让用户进行初步业务体验;第三步到“十四五”末,实现全部156颗卫星组网运行,完成业务星座构建。

已签下3亿订单 火箭公司计划增资扩股

航天科工四院火箭公司副总经理查雄权

本报讯(记者 周舜尧)昨日,航天科工集团宣布“快舟”系列火箭新进展:由航天科工研发生产的快舟十一号固体运载火箭将以“一箭六星”的方式实施首飞。

“快舟十一号火箭正在进行星箭联合试验,首飞火箭上的6颗卫星会被送往不同的轨道运行。”查雄权介绍,快舟十一号火箭采用车载移动方式发射,不需要固定的火箭发射架,能够满足卫星商业化、高密度、快速发射的需求。主要承担400千米-1500千米近地和太阳同步轨道小卫星、微小卫星单星及多星组网发射任务。

查雄权介绍,今年初起截至当前,火箭公司已接到3亿元订单,到年底预计可达5亿元。其中,快舟十一号火箭虽然还没有正式投入使用,但已收到客户订单。此外,为适应商业航天产业发展需要,火箭公司正计划增资扩股,吸引民间投资和社会资本参与到商业航天产业发展中。

未来几年,中国航天科工将以建设武汉国家航天产业基地为契机,围绕航天运载火箭及发射服务、卫星平台及载荷、空间信息应用服务、航天地面设备及制造等商业航天主导产业,打造新型运载火箭研发制造平台、微小卫星制造平台、发射服务平台、微小卫星组网及应用管理服务平台,努力把火箭公司建设成为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商业航天发射服务专业公司。

再难也没有“两弹一星”难航天企业有显著优势

航天科工三院三部主任助理、高速飞行列车项目技术负责人毛凯

本报讯(记者 周舜尧)“就像坐飞机一样,飞机在天空飞翔时,乘客对速度一般不会有什么特别感受。”毛凯说,安全性是高速飞行列车项目考虑的首要问题,列车会以人类可适应加速度进行加减速。

毛凯介绍,“高速列车项目再难也不会有‘两弹一星’工程难,要对中国航天人有信心,并且航天企业主导研发这一项目,在一些关键技术和实施系统工程等方面有着显著的优势。”

“让列车达到这一速度对航天企业来说不是什么难题,现在要攻关的技术是如何实现安全载人,在真正载人前,就要进行虚拟模型试验以及其他工程试验,这些方面航天企业都具有优势。”毛凯说,航天企业在超音速飞行技术、仿生建模等方面都有优势。

目前,航天科工高速飞行列车工程项目实施注重发挥各方面优势建立“国家队”,联合了国内外20多家科研机构,成立了国内首个国际性高速飞行列车产业联盟,团队拥有相关领域的200多项专利。

责编:ZB

长江重磅排行榜
视频播报
滚动新闻
长江商报APP
长江商报战略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