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商报 > BOSS直聘用户暴涨难掩野蛮人逻辑

BOSS直聘用户暴涨难掩野蛮人逻辑

2017-08-28 02:06:49 来源:长江商报

    长江商报消息 “李文星事件”近一个月,本报记者实测发现:随便编个信息即可成功发布

    □本报记者 江楚雅

    “×××你好,本公司已接收你的应聘简历。你的简历已通过筛选,符合基本要求,现通知你到岗面试……”很多在招聘网站上投过简历的求职者,特别是应届毕业生都曾收到过类似的信息。让人困惑的是,当事人并没有向该公司投简历,但该公司却分明掌握了自己的求职信息。

    7月14日,东北大学毕业生李文星因通过BOSS直聘求职、疑身陷传销组织后死亡。“教训很惨痛。”8月3日,BOSS直聘数次检讨并承认平台在用人单位资质审核上存在巨大漏洞。

    李文星案件,让大众对传销组织深痛恶绝的同时,也引发了人们对于像BOSS直聘这样的在线招聘平台所存在的审核管理漏洞以及求职者信息安全问题的关注。

     用户数量暴涨时“遭袭”

   据了解,李文星通过在线招聘平台求职的BOSS直聘于2014年创立,公开资料显示,BOSS直聘为北京华业基石网络技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华业基石公司”)旗下品牌之一。

    记者梳理发现,BOSS直聘成立3年来的发展速度,可谓坐火箭一般。BOSS直聘公开的数据显示,今年以来其各项指标快速飙升,目前已处于行业前三。据BOSS直聘网站显示:自2014年7月BOSS直聘上线以来,用户增长迅猛。 截至2016年9月30日,平台拥有1186万C端用户,及198万企业BOSS用户。

    第三方机构易观千帆发布的移动应用数据排名显示,今年6月招聘求职APP榜上,BOSS直聘以活跃人数344.79万位列招聘求职类APP第三位,仅次于行业内两家上市公司——前程无忧51job(活跃人数764.27万)和智联招聘(活跃人数692.75万)。

与此同时,BOSS直聘也疯狂投放广告进行宣传,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地的地铁站均可见BOSS直聘的诸多广告。

    一个刚成立不到三年的公司为何发展速度如此之快?业内认为,免费发布职位、放松审核,或许是用户增长迅猛的原因之一。BOSS直聘创始人、CEO赵鹏公开披露,直至事件发生前,在BOSS直聘发布第一个职位,资料合规,可以先发;如果不触发用户举报,就不强制审核。

    该公司在案发后承认,正是平台用户数量暴涨的这段时间,“坏人”乘虚而入。为何在用户暴涨时“遭袭”,这反映了什么?对此截止到发稿前,BOSS直聘也没有回复此问题。

    融资一路高歌 审核策略更新滞后

    BOSS直聘发展如坐火箭一般,其融资之路也一路高歌猛进。据公开信息显示,华业基石公司截至目前共完成A轮、B轮、B+轮、C轮融资。A轮的数百万美元融资于2014年1月由顺为资本、策源创投参与完成;最近一轮也即是C轮于2016年9月完成,融资金额为2800万美元,投资方包括华映资本、高榕资本,策源创投、和玉另类投资、今日资本、顺为资本跟投。

    作为资本的宠儿,BOSS直聘却因虚假招聘一事遭到诟病,求职者通过BOSS直聘平台找工作,被骗至传销组织的案例早已在知乎、微博等多个社交平台曝光,但招聘方信息审核问题仍没有引起足够重视。

    记者了解到,BOSS直聘在创立初期,由于用户少,为了方便招聘者,其采取的策略有二,最主要的一项是:如果招聘者只发一个职位,公司名称在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可以找到、职位没有明显问题,先发布。如果不触发用户举报,就不强制审核。

    然而这样的审核机制却没有因为公司快速的发展得到更新完善。BOSS直聘创始人、CEO赵鹏曾公开向媒体承认,其在2016年公司进入高速发展之后仍采取上述策略。赵鹏表示,再后来BOSS直聘有了更多工程师、审核人员,因此上线了专门进行审核的系统,进行“机器+人工”审核,并积累了大量数据,系统能对识别出的虚假BOSS建立多维度模型,并持续丰富。“但这个时候,我们还是没有更新‘只发一个职位,资料合规,可以先发;不触发举报,可以招聘’这个策略。”

    也就是说,从BOSS直聘2015年初定下来的审核策略,一直到今年8月3日因为李文星案件的发生才进行更新。分析人士认为,造成BOSS直聘审核宽松的背后原因是对业绩的追求。过严的审核无疑会增加平台运转的难度、延长平台数据爬升的时间。

    随机编造信息即可通过验证

    李文星一案暴露出BOSS直聘不仅仅存在审核门槛相对宽松的问题,还存在不审先发的漏洞。这样的案例并非个案,甚至一些老牌招聘网站也与BOSS直聘一样,只需简单注册即可发布招聘信息

    为了进一步验证招聘平台的审核机制,记者在多家招聘平台上进行了测试。在BOSS直聘平台上有两种角色,一是找工作,二是招人,打开界面选择我要找工作,记者随意编造姓名和手机号码,注册了一个账号。打开“职位管理”,填写完各项招聘要求后即通过了。当天下午就有猎头以短信或电话的形式邀请面试。记者通过体验了解到,该平台上对于你输入的信息没有任何审核机制,也就是说,只要你输入的信息是现实存在的,求职者可以随意编写信息。反之,招人也是如此。

    有些平台则需要发布信息填写企业邮箱,如“智联招聘”及“拉勾网”。然而,企业邮箱的造价成本很低,在淘宝上,有大量售卖企业邮箱的店铺。此外,有的网站对招聘企业的审核完全依赖营业执照。一位人力资源师向记者透露:“营业执照完全可以提供复印件甚至是照片进行造假,如果通过某种渠道去办理假的营业执照,基本也不会有平台去查真实性。因此给了造假者很大的空间,造假成本也非常低。”记者在网上随即搜索到的一家企业的营业执照,上传到某大型招聘网站,即顺利通过审核。

    通过在几家常见的大型招聘网站上实测发现,随机编造姓名可通过验证,企业邮箱可通过淘宝购买,网传营业执照可通过审核,是一些网站在审核方面存在的较大漏洞。易观智库认为,招聘信息不对称、虚假招聘信息的存在、招聘信息更新不及时,严重影响在线招聘市场健康发展。

传销者利用招聘平台假招聘,暴露出后未能尽到对其所发布信息的审核义务,招聘平台应承担相应的责任。

    ◎“说法”

    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

    特约研究员麻策律师

    您认为在线招聘平台存在的审核管理漏洞,从法律层面上讲,平台负有什么责任?

    麻律师:明确平台的责任,第一个职能是需要实名认证。分两个方面,一个是用户的实名认证,就是求职者,这是法律的强制性规定,从2015年开始就一直贯彻到现在。二是商户和企业端的注册,在上面发布招聘的简历或者公告,那么就必须对商户进行认证。

    平台第二个职能就是负责信息审核,有一些明显的违反法律规定,比如禁限售、禁止的行业、暴力、色情的信息都不允许,现在网信办对平台好像也是一级的监管,对平台传播的虚假内容应当负起这个监管职责。

    国内某些知名招聘网站在其“隐私政策”中显示,向该网站购买了相应服务的企业或人员可找到用户简历。若某一第三方进入其数据库,查找到用户简历,这会引起何种法律纠纷?

    麻律师:对于隐私政策,法律规定其实也是明确的,网站公开求职用户简历,必须通过协议的方式确定求职者个人信息的授权使用。

    当然这些网站也有很大的义务,应当做好防范工作,因为有些平台和企业只是为了获取用户信息,本意不在于招聘。所以对平台来说应该做到两方面,一方面必须要通过法律的方式来明确数据只能适用于招聘企业,不能用于其他任何用途;另一方面,目前网络安全法规定,企业应当对其使用的信息采取一些保障措施,防止用户信息的泄露。

    针对招聘平台的漏洞和痛点,现行的法律法规有哪些?效果影响如何,未来的完善方向和具体落脚点在哪?

    麻律师:现在这个法规应该是非常多,有网络安全法、移动应用程序管理规定、互联网用户账户管理规定,对平台的实名制以及网络安全的措施等都进行了规定。

    从目前来看,几个大的方面可能还是有待完善,第一个方面就是用户注册的实名认证,包括用户端和商家端的实名论证,现在很多企业都没有完全落实到位,第二个方面就是用户信息的保护、网络安全。


责编:ZB

长江重磅排行榜
视频播报
滚动新闻
长江商报APP
长江商报战略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