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商报 > 从优秀驾驶员到金牌培训员

从优秀驾驶员到金牌培训员

2017-06-27 06:51:39 来源:长江商报

长江商报消息 武汉公交集团第三运营公司教育培训部办事员张兵——

本报讯(记者 周舜尧 徐靓丽 刘倩雯)从“三零司机”到管理培训人员,武汉公交集团第三运营公司教育培训部办事员张兵说,他越来越适应现在的岗位,在这个工作岗位上他能跟司机们打交道,把自己的经验教给大家,更好地服务乘客。

张兵此前在武汉市公交531路上当驾驶员,开车26年安全行车80万公里,零事故、零投诉、零违章,被称为“三零司机”。2014年张兵工作室被武汉市政府命名为“武汉市技能大师工作室”,他被评为首席技师。其工作室总结了“三零四一”工作操作法,在线路上推广。在张兵及其工作室的不懈努力下,武汉公交集团涌现了大量年度“三零司机”。

张兵表示,2016年,“张兵工作室”全程参与了三公司线路首席导师选拔与培训;今年1月份,武汉公交集团所有线路的导师全部上岗。张兵说线路导师全部从一线司机中选拔考核,每周三都会脱产培训,从事辅助管理等工作。“等于是给年轻人提供了很好的职业规划。”张兵介绍,导师区别于一条线路的线长、站长,相当于是管理岗位的后备力量。年轻人进入公交行业后,可以从一线岗位走向管理岗位,有更好的职业前景,这样的公交行业对年轻人来说就会更有吸引力。

张兵说报告中提及公共服务提档升级,也就意味着对公交行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些年来武汉公交的车辆、站台等各方面都有了很大的改善。现在武汉市公共服务还要继续升级,那么作为代表城市形象的公交行业中的一员,更是要提升素质、提高服务水平,公交的服务要与国际化城市相配套。

今年,武汉公交推出“321”斑马线礼让法,近3000名公交驾驶员承诺做到一看、二慢(或停)、三通过,即:提前观察、减速慢行;宁停勿绕、宁让不抢;主动礼让、行人优先。到今年8月,将在武汉市400多条线路、1.6万驾驶员中全面推广。同时,今年还组织“千名大学生看公交”活动,希望能让更多大学生了解公交行业,今后选择在公交行业择业。

张兵说,现在的岗位能够把自己的经验带给更多驾驶员,他觉得与单纯开好自己的一台车比,又是另一种意义。

陈娟

用歌声传播中国文化

本报讯(记者 周舜尧 徐靓丽 刘倩雯)擅长男女声反串的宜昌市文联副秘书长陈娟,是宜昌文艺界的一朵“奇葩”。奇特的嗓音、甜美的笑容,以及对艺术的执着追求,让她声名远扬,多次受邀到国外演出。

“受母亲影响,我大学就入党了,入党以来也一直严格要求自己。”陈娟介绍,每次出国演出,要将中国的美、湖北的美、宜昌的美和民族文化的美带到世界各地,在国外,也要让更多人了解中国共产党人。

2009年以来,陈娟相继到亚欧美三大洲的11个国家和地区,包括到新加坡、马来西亚和卡塔尔等国演出、交流。

每到一处,陈娟都会倾情放歌,无论是土家族民歌《黄四姐》,还是中国经典歌曲,她都能唱出自己的特色,让世界各地人民喜欢上她,也喜欢上了宜昌这座城市。

2010年初,陈娟应邀前往新加坡,先后出席了三大主题系列活动。男女反串的演唱风格,漂亮的民族服装,让她在当地一夜间“声名鹊起”。然而,陈娟并没有沉浸在个人的喜悦之中,而是利用一切机会向当地民众介绍宜昌风物和文化。在新加坡电视台,她满怀激情地介绍三峡工程,介绍屈原、王昭君以及巴楚文化。

“国外对我们文化是非常欢迎的。”陈娟无论走到哪里都深受当地民众欢迎,因此结交了众多国际友人,或一起分享各地不同的风俗文化,或共同探讨声乐艺术,文化的沟通、交流在不知不觉中得以实现。

为了让友谊得以维系,在离开之前,陈娟都会将这些朋友“搬”进自己的朋友圈。她朋友圈的国际友人超过300个。

陈娟表示,虽然有时候也会因为语言不通而存在一些沟通障碍,但是大家都不在乎。“‘连蒙带猜’,我们大致都能明白对方。再运用一些翻译软件,理解起来更是没问题。”

每当宜昌举办大型节庆文化活动,陈娟都会通过朋友圈向他们发出邀请,并把一些照片上传到网络供国际友人们欣赏。

她说,希望通过这样的方式,让更多国际友人了解宜昌、了解中国。

每次出国演出,要将中国的美、湖北的美、宜昌的美和民族文化的美带到世界各地,在国外,也要让更多人了解中国共产党。——陈娟

闵洪艳

13年前就在农村推动垃圾分类

本报讯(记者 周舜尧 徐靓丽 刘倩雯)“我当时就跟村民们说,环境越被破坏就会越穷,只有守住了绿色,才有未来的发展。”襄阳市谷城县五山镇堰河村党委书记、村委会主任闵洪艳说,自己早在1992年,就在村里提出发展生态经济的理念。

1981年,高中毕业后的闵洪艳回到堰河村,从村小组会计做起,干过民兵连长、调解主任等职务,最终成为村党委书记、村委会主任。为贯彻发展生态经济的理念,在闵洪艳带领下,堰河村通过种植茶叶等经济作物,在1992年后几年间,逐渐发展茶园1200亩、杜仲800亩、经济林3000多亩,绿色经济很快成为全村农民脱贫致富的支柱产业,这个穷村也变成了远近闻名的“绿色幸福村”。

2004年,闵洪艳在村里提出了垃圾分类的相关措施,当时“垃圾分类”在城市里都算是个新概念,在农村,有不少人对这一举措表示怀疑,认为这是在做秀,搞形式主义。闵洪艳硬是顶住压力,让垃圾分类从一家一户落实做起。

不但如此,村里投资20多万元的污水处理站修建起来了,污水不直接排到河里;大树、名贵的树不准砍不准卖,垃圾不准乱倒乱甩,堰河村的“三不”远近闻名。

“人居环境既要美在生态上,又美在精神面貌上,更美在农民腰包上。如果只守着青山绿水,却变不成金山银山,山倒是绿了,水倒是清了,结果老百姓都很穷,他们老看不到希望,钱袋子鼓不起来,环境保护也是很难实现的。”闵洪艳说,关键还是绿色和发展得结合上,就是要办绿色产业、创绿色产品、绿色经济,让绿色成为农民的银行。

如今,堰河村人均收入超过2万元,去年游客接待量超过30万人次,30%以上的农户从事乡村旅游行业。

“我们村有1000多人,几乎没有出去打工的,反而大学毕业回村创业的年轻人很多。”闵洪艳说,因为发展了旅游业,有不少人自学了英语,就是为了接待外宾。

闵洪艳还对村里的发展做了更长远的规划:到2020年全村每家每户都奔小康,一户一栋小洋楼,一户一辆小轿车,人均存款10万元;再演一部戏剧、拍一部电影、写一本书,讲堰河村的发展历程,讲村民故事。他说,经济发展了,文化也要跟上,接下来既要坚持绿色发展,又要加强文化引领发展。

责编:ZB

长江重磅排行榜
视频播报
滚动新闻
长江商报APP
长江商报战略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