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商报 > IPO常态化重塑A股健康生态链

IPO常态化重塑A股健康生态链

2017-06-26 06:28:35 来源:长江商报

长江商报消息 上半年新股上市数量超去年全年,单个企业募资额度不及10年前1/7

□本报记者 沈右荣

毫无疑问,IPO市场化、常态化已势不可挡。

据长江商报记者不完全统计,从去年10月起核准IPO提速,今年以来,已有245家公司领到IPO批文,超过去年全年的227家。与此同时,单个企业募资额度呈下滑趋势。今年以来,单个企业平均募资为5亿元,这一额度为去年的75.87%。而在十年前,单个企业平均募资额度达37.86亿元。

当然,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IPO常态化也引发市场热议,其中不乏IPO暂停建议。

“暂停IPO对实体经济发展不利。”6月21日,武汉科技大学金融证券研究所所长董登新向长江商报记者表示,从监管层IPO发行常态化、监管从严、强调信披的动向看,中国的资本市场正在回归理性,与国际市场接轨。

华泰联合证券董事长刘晓丹在杭州举办的2017中期策略会上亦公开谈及此事,称新股破发甚至发行失败,才是新股IPO改革的成功标志之一。她认为,长期证券化管制带来的红利,会因为IPO发行的常态化,逐步被消除,这个过程将是相对漫长的,市场也会经历短期的阵痛,但这是必经的过程。

6月22日,一券商人士向长江商报记者表示,从资本市场长期健康繁荣来看,IPO常态化、市场化是趋势,更能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

募资规模缩小,常态化下监管趋严

IPO暂缓之争还在继续,但常态化趋势没有改变。

6月23日,证监会核发今年第23批批文,6家企业IPO募资不超过32亿元,延续了今年以来的节奏,核发企业数量和募资规模与6月16日持平。

长江商报记者梳理发现,从去年10月开始,IPO审核及核准明显提速,由每两周一发改为每周一发。今年以来,剔除春节两周,证监会每周都核发了IPO批文。

在核发IPO批文的企业数量上,相当长时间均为每周核发10家企业。不过,从5月26日开始的两周,证监会核发批文数量、募资规模骤减。这两周,核发的批文分别为7家和4家,募资规模为23亿元、15亿元,平均每家企业募资不足4亿元。

不过,两周后,6月9日,证监会核发的批文又升至8家,募资规模为25亿元。6月16日,核发6家IPO批文,募资规模为不超过34亿元,单个企业平均募资规模达到5.67亿元,高于此前的不足4亿元。

实际上,今年以来,A股IPO已呈现明显的常态化特征。

长江商报记者初步统计,今年以来,证监会核发245家公司IPO批文,不到半年已超过去年全年的227家,也超过2012年、2014年、2015年三个年度的数量。2012年至2015年(2013年IPO暂停),核发批文数量为155家、125家、223家。

从单个企业平均募资规模看,今年以来239家企业共计募资1228.43亿元,平均每家公司募资额度为5.01亿元,平均募资规模为近年来最小。而2012年至去年的四个年度,单个企业平均募资规模为6.67亿元、5.35亿元、7.07亿元、6.59亿元。

纵观A股27年,企业上市高峰始于2006年,至今的11年中,除了2010年上市的公司有348家外,此前的年度多在100家以内,但单个企业募资规模均超10亿元,2007年更是高达37.86亿元。

IPO提速的同时,审核更加严格。数据显示,截至5月19日,今年证监会共审结IPO企业257家,其中已核准188家;未通过发审会的企业24家;终止审查企业45家。IPO审结通过率约73.15%,未通过率约为26.85%。

9次IPO暂停未根本扭转市场走势

A股27年历史中,曾有9次IPO暂停、9次重启,对市场确实产生了一定影响。

长江商报记者梳理发现,IPO第一次暂停是在1994年7月21日至当年12月8日,空窗期5个月共98个交易日。第二次是1995年1月至1995年6月,空窗期5个月。第三次是1995年7月至1996年1月,空窗期6个月。随后的6次暂停中,2000年至2010年间有4次,2010年后有2次。暂停时间最长的是2012年10月至2014年1月,空窗期1年零三个月。此外,2005年至2006年也暂停了1年。

据统计,9次暂停期间,5次大盘迎来较大幅度的上涨,4次下跌。9次重启后,大盘6次下跌、2次上涨、1次起伏。总体而言,IPO重启或暂停前后,市场大多延续变更之前的趋势。

有券商人士表示,IPO暂停是历次市场上涨或下跌的加速器,但并不是市场拐点的标志。历次IPO暂停,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市场紧张的情绪,但并不能从根本上转变行情的走势。

该人士认为,中国资本市场正在不断规范,A股市场走势不能简单地用“开闸放水,关闸蓄水”进行判断。随着市场不断规范、法制不断健全、监管不断完善,IPO的速度可以影响市场情绪,但影响会逐渐减弱。

香颂资本执行董事沈萌则认为,IPO常态化,直接目的是为了解决当前A股IPO堰塞湖,根本目的还是为了盘活市场。对于市场而言,新股发行是源头活水,只有不断注入活水,市场才有新鲜血液。“暂停是非正常手段,过去因为IPO排队时间长、单个企业募资规模大,不乏一些企业投机。”沈萌说,如今的处置方式,不仅可以解决排队问题,还提高了上市标准。

在董登新看来,从新股申购看,目前的IPO速度远没有到影响市场的程度。

常态化、市场化有益于资源优化配置

在经济转型、资本市场健康发展的背景下,IPO或将继续朝着常态化、市场化方向前行。

董登新认为,过去IPO步伐缓慢,一些真正需要资金支持的企业无法获得资金,加上一些资本市场的投机行为,导致存在资源错配现象。目前的IPO及强监管,其目的就是“打开闸门”,充分信披,让投资者知晓哪些是优质公司、哪些成长性不强。在这样的背景下,一些没有业绩支撑的股票,就会被投资者抛弃,沦为市场的“僵尸股”,其融资和并购都将受限。如此一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就显现出来了。

在刘晓丹看来,要推动资本市场承载经济转型的使命,需要从增量和存量两个方面入手。增量是通过IPO制度的合理引导,为市场引入新的活水。存量则是通过并购重组实现产业转型升级和优胜劣汰。如今的IPO常态化发行,已经出现了较好迹象。除了壳资源公司的估值大幅下降外,没有业绩支撑的公司流动性在下降,随着新股越来越多,资金分流,市场的“僵尸股”将会增多,这意味着市场化主导的淘汰机制在慢慢形成。

“证券化管制红利消失,将促使市场回到产业发展的逻辑上来。”刘晓丹说,一旦回到产业的逻辑,并购市场也会变得更加理性,如在并购市场上更关注协同效应和业绩、企业价值提升等,而不是所谓市值管理提升股价目的。

Wind数据显示,A股共发生3522家次通过定增并购,共募资6.39万亿,其中,去年定增并购814家次,共募资1.69万亿。今年目前有250家次,募资6572.55亿元。

对于今年并购减少的情况,业内人士称,基于产业的并购并未减少,减少的是基于单纯证券化目的的并购。

“资本市场的功能是通过IPO和退市进行资源配置,并购重组则是更高层次的资源配置手段,IPO的常态化、市场化更有益于资源优化配置。”6月22日,一名券商研究人士向长江商报记者表示,不少人认为A股的退市制度未建立,27年仅有61家公司退市,实际上,退市分强制退市和软退市,软退市就是被投资者抛弃的“僵尸股”。

董登新认为,从监管层而言,保护中小投资者的利益是其重要使命,但并不是保证中小投资者赚钱,而应该是保障投资者有公平的知情权,在权利受到侵害后,有充分的司法救济。从这个层面看,如今的IPO常态化、市场化措施也符合这一逻辑。

责编:ZB

长江重磅排行榜
视频播报
滚动新闻
长江商报APP
长江商报战略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