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商报消息 董事长袁仁国年薪降六成,市场质疑2016年财报造假
□本报记者 范维雅
根据茅台于上周五发布的2016年财报,白酒第一股在去年取得了营利双升的好成绩。然而3天后却有媒体爆出其利润不止如此,茅台或为股权激励隐藏利润。
茅台一直在涨价,财报中毛利率比去年还下降了0.93%,同时,其高管的薪酬也相比去年有所缩水,茅台董事长袁仁国的薪酬更是下降了六成多。市场人士因此对其财报表示质疑,认为其有为对高管实施股权激励截留利润的可能。
4月19日晚间,贵州茅台发布公告称,鉴于贵州省国资委等相关部门未出台相关指导意见和具体措施,目前尚未启动股权激励有关工作。相关报道所称的茅台截留利润是为股权激励的情况不存在。
对此,4月20日,长江商报记者多次致电茅台董事长袁仁国,但对方并未接听。
茅台否认
为股权激励截留利润
上周五茅台公布了其财报,2016年营业收入388.62亿元,同比增长18.99%;净利润167.18亿元,同比增长7.84%。
尽管取得了营收和利润双升的好成绩,但茅台还是在不久后深陷“财报造假”舆论风波。有媒体报道,贵州茅台或为股权激励隐藏利润。
另一方面,贵州茅台董事长袁国仁的薪酬情况也引发了热议。作为白酒第一股,在公司并未持股的董事长袁仁国2016年税前薪酬为59.62万元,该薪酬同比上年的169.41万元下降了六成多。
事实上,记者从茅台的年报中发现,不单是董事长,该公司其他高管和董事的薪酬也有不同程度的下降,不少高管的薪酬几乎腰斩。
多名业内人士认为,这或是公司的激励机制将在2017年发生主要变化的信号。
对于质疑,4月19日晚间,贵州茅台发布了一则说明称,鉴于省国资委等相关部门未出台相关指导意见和具体措施,目前尚未启动股权激励有关工作。并否认了茅台截留利润是为股权激励的情况。
将于今年年底前推进股权激励
尽管本周三的公告中,贵州茅台称目前还并未启动股权激励机制,但此次的年报中,其也明确表示了将于2017年12月底前推进制定对公司管理层和核心技术团队的股权激励办法。
自2011年下半年,随着“茅台之父”季克良淡出,袁仁国接任后全面掌控茅台集团,作为贵州的支柱企业“掌舵人”,在他的身上寄予了很多“期待”。同时,随着近年来“国企改革概念”频频受到关注,袁仁国也开始探索“改革”之路。
早在2014年贵州茅台就发布公告称,考虑到相关承诺事项的特殊性和公司发展的需要,茅台集团将于2017年12月底前推进制定对公司管理层和核心技术团队的股权激励办法,报经相关部门批准后,提交公司股东大会审议通过后实施。
股权激励一事被认为是茅台集团改制的原动力,茅台集团股权激励机制和员工持股方案出台后,资本市场对此充满了期望。一位茅台公司的员工曾对媒体表示,高管激励、员工持股说了多少年了,都没有实现。
如今,眼看着还有8个月,茅台的承诺期限就要到期,尽管茅台公开表示尚未启动股权激励,但也有业内人士认为,距离启动的时间也将不长。
从酿酒工到白酒领航者
而除了对于国企的改革,“传承”一词也是袁仁国非常注重的。
在今年的全国两会,袁仁国提出的建议题目是《关于做好经济新常态下老字号的发展与传承》。
在国酒茅台的官方网站中,给了“老字号”一词这样的解释——老字号是指年代比较久远,有独特的产品、技艺或服务,是百年商业大浪淘沙留下的珍品,是中华传统文化与商业的结合,具有巨大的品牌、经济和文化价值。
事实上,袁仁国也是伴随着茅台历史一同成长而来的领军人。
公开资料显示,如今已年满60岁的袁仁国,18岁就进入了茅台酒厂工作。袁仁国一开始是一名背酒糟的工人,踩过曲,管过稻草;后历任办公室秘书、办公室副主任、车间主任、支部书记、厂长助理等职务。他把40多年的时间奉献给他所钟爱的国酒事业。
袁仁国经历了茅台从作坊式工厂,向现代企业转型;又从国有工厂,向大型国有企业迈进;再从计划经济时代迈入市场,并成长为股票市值全球第二、单品销售收入全球第一的全球知名酒类品牌企业的全过程。
“创业难,守业更难。个人的智慧有限,个人的能力也有限,只有借鉴和学习众多企业成功的经验和教训,培养好自己的人才队伍,人尽其才,茅台集团才能做大做强,向百亿集团的目标迈进。”袁仁国曾这样谈他对创业的认识。
责编:Z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