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商报 > 高校挖人大战催生“跳槽型”教授

高校挖人大战催生“跳槽型”教授

2017-04-17 01:33:29 来源:长江商报

长江商报消息 为引进人才:华东政法开出最高800万住房补贴,河南农大开出年薪150万

□本报记者 张衡

“我们高校教师圈子里最近有不少人调侃说,‘长江学者’名单又要成为‘挖人名册’了。”日前,教育部公布了2016年度“长江学者奖励计划”入选名单,一位部属高校不愿具名的教师接受长江商报记者采访时说道。

据了解,从去年下半年以来,不少国内高校纷纷投下重金增加筹码,网罗优秀顶尖人才,更有部分高校对举荐成功者,奖励数十万甚至上百万元的“伯乐奖”。个别高校教师凭着头衔不停跳槽,成为“跳槽型”教授。

华中师范大学原党委书记马敏接受长江商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人才频繁流动的现象”已严重影响我国高校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给学校发展带来极大困惑。这种以“挖人”为特征的非正常人才流动似有愈演愈烈之势,必须重视和矫正。

高校开出最高800万

住房补贴“引进”人才

长江商报记者梳理发现,部分高校为“引进”人才不惜重金。去年下半年,东莞理工学院加大人才引进节奏,计划3年引进300名青年博士,一次性为优秀青年博士提供26万元(税前)安家购房补贴,最高30万元的科研启动费。对于高层次人才如“国家杰青”“千人计划”学者等,年薪更高达百万元以上,住房补贴200万元以上。据了解,自2017年2月份该校推出“高薪”招聘100个重点人才以来,截至目前,收到300份左右的简历。

其他地方高校也跟风挖人。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对引进的首席科学家(要求两院院士、海外著名学术机构的外籍院士)则提供科研启动经费3000万元以上。今年1月初,华东政法大学发布2017年高层次人才招聘公告,为引进人才,该校最高可给予住房补贴800万元。去年12月底,河南农业大学为聘请领军人物(中国科学院或工程院院士,“国家特支计划”杰出人才)开出“150万元年薪,科研启动费3000万元,200平方米左右的校内租房,配工作用车及两名以上工作助手,解决配偶工作和子女入学……”等一系列优惠条件。

华南理工大学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老师告诉记者,该校学术水平相对较弱的公共管理学院去年从兰州大学、中南大学、吉林大学三所大学共挖了3个人,这些在原院校生产力很高的年轻学者一过来,大大改善了该校此类学科不齐、学术交流活动少的局面。

面对愈演愈烈的高校“挖人大战”,“东部各高校,请对中西部高校的人才手下留情。”在日前召开的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计划工作推进会上,教育部部长陈宝生疾呼:“挖走这些人才,就是在掘人家的命根 。”教育部也下发相关通知,要求坚持正确的人才流动导向,不鼓励东部高校从中西部、东北地区高校引进人才。

杨国强认为这是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阶段性问题,东部经济发达地区对人才更有吸引力,从客观角度上可以理解,但需要国家进行政策上的调整和控制,对一个省、一个大学、一个研究单位来说,太多的人才流失对自身发展是不利的。

马敏接受长江商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人才频繁流动的现象”已严重影响我国高校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给学校发展带来极大困惑。这种以“挖人”为特征的非正常人才流动似有愈演愈烈之势,必须重视和矫正。

“金头衔”助推“跳槽病”?

湖北某省属高校负责人坦言,由于海外高层次人才和国内名校高层次人才是一种稀缺性资源,各地政府和高校不惜出台重磅政策,给予特殊待遇,竞争异常激烈。

“每次学校推荐教师参评长江学者、国家杰青等,总是‘有喜有忧’。”华东师范大学相关负责人曾对媒体表示,喜的是学校的人才计划见到了成效,忧的是闪亮的头衔无异于释放“信号”:“评出了长江学者,就等于给人插了一个小旗子——这是最优秀的人。我们有个拔尖人才,参加一个奖项答辩,回来不到一年就被挖走了。”

长江商报记者梳理发现,目前,全国各地政府和高校均出台有各种名目的人才工程,如“黄河学者”、“珠江学者”、“太湖学者”、“泰山学者”、“太行学者”、“井冈山学者”、“长白山学者”、“云岭学者”等。

杨国富则表示,国家每年都会公布长江学者、千人计划专家等高层次人才计划。对于一些渴望引才的高校而言,这个名单并非特别重要,“如果对方想挖人,它怎么都能找得着。”

但不可否认的是,确实有个别高校教师凭着头衔不停跳槽,成为“跳槽型”教授。在杨国富看来,要治“跳槽型”教授的“跳槽病”,关键在于对各种层次、各种名目的人才计划有所限制。

杨国富说:“各种‘人才计划’的背后是资源的支持,如研究经费、实验室条件、住房等等。往往三五年的聘用期到了,人才又跑到其他高校或科研院所。要让人才在一个地方踏踏实实将科研做下去,急需设计出一套完善的体系,充分发挥人才教学、科研能力,避免恶性竞争。”

马敏表示,由于高校高层次引进人才的关注点基本放在已获得各种奖项、已入选各种人才计划的领军型人才身上,导致高校部分潜力型人才将主要的精力放在如何获得各种奖项和人才计划上,无暇或无力进行教学和科研,已严重影响了高校教学科研工作的顺利开展,也对学风、校风造成不良影响,难以真正做到立德树人。

但并非每个被挖的人才都是冲着钱去的。一位从武汉跳槽到广东的高校教师陈彬(化名)说,虽然东部高校开出的条件诱人,但离开的人并不全是为了钱。“让我真正下定决心的是东部这所高校有专门的报账员,让我可以安心搞科研。”

高校应合理设置

工资“天花板”

湖北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教育专家说,高校“挖人大战”,主要还是因为高校、科研院所的指标体系设计不够完善。比如一个高校的学科评价,达不到一定的人才指标,重点学科就过不了,申报项目也不行。这就让一些高校为了“双一流”、学科建设等指标去挖人,挖过来加着材料一包装,急功近利地达成目的。

马敏建议,建立高校高层次人才统筹机构,统筹协调各高校高层次人才引进工作,促使其逐步规范化和制度化。统一管理各类人才项目、基金和奖励计划,协调各项目侧重资助的领域,避免出现重复资助的情况。

“适当精简名目繁多的各类人才计划。”马敏说,各高校应尽量简化以各种名目命名的计划,转以设立兼顾教学与科研的岗位为主鼓励校内人才。各校“双一流”建设计划中必须有符合学校实际的以内涵发展为主的人才规划,经专家委员会评审通过后实施,并纳入今后考核验收之中。

对于部分高校“重金”引才,马敏建议,建立科学设计薪酬,建立透明合理的工薪制度。马敏说,可探索推广同一地区同类型人才薪酬最高限额制度,合理设置工资“天花板”,避免盲目攀比、竞相叫价。探索建立适合高层次人才特点的人才评价标准,为高层次人才绩效考核提供科学依据。建立年薪制与绩效工资相结合的透明、合理工薪制度,通过绩效年薪制,建立引进人才和校内人才相对均衡的工资待遇,并逐步并轨,实现同岗同酬。

多位高校专家学者向长江商报记者表示,高校应练好内功,重视培养已有的潜力型本校人才。杨国强表示,“挖来挖去挖的都是存量。”人才流动必须要有个规矩,高校及科研院所需注重内部人才培养,加强国外人才的引进。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

对引进的首席科学家提供科研启动经费3000万元以上

河南农业大学

为聘请领军人物开出“150万元年薪,科研启动费3000万元”等一系列优惠条件

华东政法大学

为引进人才,最高可给予住房补贴800万元

东莞理工学院

计划3年引进300名青年博士,一次性为优秀青年博士提供26万元(税前)安家购房补贴,最高30万元的科研启动费。自2017年2月份该校贴出“高薪”招聘100个重点人才以来,收到300份左右简历。

责编:ZB

长江重磅排行榜
视频播报
滚动新闻
长江商报APP
长江商报战略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