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商报 > 大武汉“海绵城市”建设样本调查

大武汉“海绵城市”建设样本调查

2017-02-27 01:13:51 来源:长江商报

长江商报消息 青山桥南公园成为湿地景观、钢城二中改造后可应对50年一遇暴雨……

□本报记者 徐靓丽 刘迅

梅雨季节城市容易形成内涝,为了改变这一状况,由国家住建部等部委组织的“海绵城市”建设被外界寄予厚望。

2015年4月,武汉入选我国首批16个“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并连续3年获得每年5亿元的中央财政专项资金补助。今年,“海绵建设”进入考核年,国家将对试点城市建设情况进行检验。

据介绍,2015年至2017年为武汉打造海绵城市试点期,实施项目包括居住小区、公共建筑、公园绿地和道路海绵性改造、排水管渠泵站建设、城市水系生态修复及监测评估平台建设七大块内容。进入建设第三年,武汉“海绵城市”推进如何,能否为我国“海绵城市”建设提供可借鉴的方案?对此,长江商报记者于2月底,探访了进行海绵式改造的学校、社区、公园、港渠等,发现试点项目正在稳步推进,一些建设项目已经开始发挥作用。

改造后可控制35.2毫米降雨

“改造以后,学校的渍水问题就能解决了。”2月23日,武汉青山钢城二中校长李培根对长江商报记者说,2016年暴雨期间,钢城二中渍水一米深,正常教学受到严重影响。建设方针对学校雨污水混错接、内涝排渍能力差等问题,进行了雨污分流、雨水调蓄排涝等方面的改造,在2月21日的降雨中学校没有出现渍水。

据悉,海绵城市建设是指要改变城市规划和设计理念,通过“渗、滞、蓄、净、用、排”,统筹解决城市内涝、雨水资源化利用等多个问题。让雨水落下以后,能够通过湖泊调蓄、绿化等“留一部分”、通过排水管涵“排一部分”,再通过净水系统“净一部分”,减轻集中排水的高峰压力。

青山钢城二中海绵改造是武汉市首批项目之一。2月23日11时许,长江商报记者跟随武汉碧水集团海绵城市建设有限公司工作人员来到位于建设十一路的钢城二中,学校路边整齐地码放着透水砖,生态停车场、旱溪等部位工人正在施工。

建设单位武汉海绵城市建设有限公司现场代表王艳华告诉记者,钢城二中的海绵改造将“渗、滞、蓄、净、用、排”体现得很透彻。王艳华指着脚下的透水广场介绍,除了操场和建筑物,校园地下全部铺设了能够渗透水的盲管和砾石层,上面铺透水基层,再根据不同设计理念铺设透水沥青、透水混凝土或者透水砖面层。有了这些举措,雨水落到地面后会很快下渗,再通过盲管进入调蓄设施。

站在教学楼对面的空地上,记者能够听到地面上的盖板下传出水流的声音。王艳华说,地下是一个约500立方的调蓄池。由于钢城二中建设年代久远,周边的小区地面均高于学校,学校处于一个明显的洼地状态,以前一下雨水会自然地向学校区域汇积,造成严重内涝。通过压力管连接市政管网,蓄水池在降雨的时候,就能起到泵站的作用;为了减缓水流的速度,在靠院墙的一边还做了跌级花池(阶梯式样的花坛样式),跌级花池除了起到迟滞水流的作用,里面的植物也同样能对比较脏的初期雨水起到一定的净化作用。在非雨季的时候,蓄水池中的水则可以被校方用于校内绿化灌溉、道路冲洗,能够回收利用。

“‘旱溪’会成为学校的一道风景,也能让孩子们从小就有‘海绵理念’。”负责钢城二中海绵改造的建筑方中国葛洲坝集团五公司技术负责人刘江介绍,生态旱溪围着学校的教学楼一直延伸到厕所,保留了学校原有的水杉,利用鹅卵石、植物打造无水的溪床,人工仿造自然界中干涸的河床,配合植物的营造在意境上表达出溪水的景观。下雨之后则会形成溪流的状态,同样也能起到滞留雨水的作用。“能在学校中接触到海绵式景观,孩子们未来也会更珍惜水。”刘江介绍。

王艳华表示,对于钢城二中的改造,设计的径流总量控制目标为80%,即控制35.2毫米的降雨,防涝目标为有效应对不低于50年一遇的暴雨。

为游客打造亲水湿地景观

“弄完以后会很漂亮吧!”家住青山区二街社区的李奶奶说,桥南公园离家近,是大伙散步遛弯的好地方,只不过原来一下雨就淹水淹得厉害,希望公园的改造早点完成,一定会更漂亮。

2月23日12时许,记者来到位于天兴洲长江大桥边的桥南公园时,工人们正在小心地给园路铺设透水混凝土,机器的轰鸣声、大桥上火车通过的声音交织在一起。这个7.2公顷的公园是青山区海绵建设的重磅项目,也属于公园海绵改造的首批项目之一。

王艳华告诉长江商报记者,这个公园最早的规划设计其实就采用了海绵理念,多年前,设计公园的前辈们就给公园设计了雨水储存池、渗水系统,只可惜原来的材料不及现在,他们改造时发现很多管子已经腐烂;而且雨水储存池已经废弃,无法起到蓄水的作用。同时由于三环线和铁路桥横跨公园,三环线雨污水沿排水立管排入园区,对公园景观造成一定的污染;加上原来的道路均不透水,黄土裸露,存在面源污染。

王艳华指着道路边的管子告诉长江商报记者,盲管就是在环刚度满足要求的排水管上,根据设计的开孔率打眼儿,外面再裹上土工布埋入地下。这样雨水落到透水的地面后,就会渗透到管子里,土工布则阻挡了杂质,这样经过“净化”的雨水就通过盲管进入雨水储存池,再通过一定的净化设施将雨水处理至国家杂用水标准,处理后的水用于园区绿化浇洒等回用。下大雨时则通过溢流口排入市政雨水管,最后进入长江。对游园的游客而言,生态花海中会打造人行步道,让人行走其中如在花海中游玩,形成湿地景观。

脏水渠“蝶变”生态滨水景观带

作为东湖排渍重要通道的东湖港,过去一度被“嫌弃”。周边居民说,东湖港曾是武钢生产的备用水源地,近年来已停止取水,成为一个不与长江水交换的“死港”。

如今,东湖港静待华丽变身。2月23日,长江商报记者在其中一工区现场看到,港渠内的水已“排干”,一辆辆机械工程设备交叉作业,抓紧修筑河道两岸的生态挡墙。同时,两岸架起的拱形桥也已完成主体结构。

施工方中国水电五局东湖港项目负责人吴云飞带着记者在河堤边远眺,岸坡的护坡如一层层阶梯,再仔细一看,每层混凝土台阶上都预留了孔洞。吴云飞说,光这个护坡设计就更新了多个方案。最初施工选用的格宾挡墙,也就是铁笼装满大小不一的碎石护坡,但这很考验河床的基底。施工人员反复讨论,选择更优化的生态挡墙,阶梯状能均匀河床承载力,孔洞内可种上水生植物,净化水质,并给水下鱼、虾等生物预留生存空间。“生态挡墙将占到东湖港河道的6成以上。”

东湖港综合整治工程位于长江南岸,位于二环与三环之间,北接落步咀闸与青山港相连,南入东湖,全长4.7公里,紧邻杨春湖城市副中心、武汉火车站等重要公共设施。涉及青山、洪山、东湖新技术开发区三个区域。

据悉,该项目总投资4.7亿,成为武汉市最大的海绵试点工程。武汉碧水集团海绵公司项目相关负责人李瑞说,东湖港综合整治工程以港渠治理为主线,以工程治理为重点,实施河道清淤疏浚、河流截污治理、污染源整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河道生态修复建设、河流沿岸景观建设等重点工程。今年4月底前,东湖港的水下部分施工将完成,在汛期前先行实现通水,连通长江与东湖,整体工程在9月底前全部完工。

建成后的东湖港会是什么样子?吴云飞说,港渠清淤后从原来的10多米,扩宽至30多米,沿岸还有绿化种植,并建7座景观桥,方便两岸市民出行。“建成后,它会变成一个绿化的海绵性公园,连通长江、东湖,大水系循环连通,并能像海绵一样,承载城市排水、蓄水、净水功能。”

钢城二中的海绵改造将“渗、滞、蓄、净、用、排”体现得很透彻,除了操场和建筑物,校园地下全部铺设了能够渗透水的盲管和砾石层,上面铺透水基层,再根据不同设计理念铺设透水沥青、透水混凝土或者透水砖面层。有了这些举措,雨水落到地面后会很快下渗,再通过盲管进入调蓄设施。——武汉海绵城市建设有限公司现场代表王艳华

青山桥南公园里,施工人员正在为步道铺设透水混凝土。本报记者 傅坚 摄


“武汉经验”将列入全国推广模式


长江商报消息 老旧社区海绵化改造多个项目将编入全国首批海绵城市建设试点项目案例

□本报记者 徐靓丽 刘迅

青山港湿地雨污水整治及修复工程、临江港湾社区海绵改造工程,作为黑臭水体整治和老旧社区海绵化改造的成功样板,即将被编入全国第一批海绵城市建设试点项目案例。

作为首批试点城市,武汉“海绵城市”建设已经取得了不错的成绩。据统计,武汉市已实施青山、汉阳四新示范区海绵化改造项目共计234项,其中已完工38项,完工面积12.62平方公里;在建设项目数196项,规模24.78平方公里;共计完成投资额50.26亿元,占项目总投资的37.62%。并积极推进示范区以外区域海绵城市建设,东湖绿道、潘庙新家园等海绵建设项目已完工。

然而,建设“海绵城市”需要系统地解决城市水的问题,包括水安全、水污染防治、水资源短缺、降低城市硬化铺装等源头问题,涉及面广,是不可能一蹴而就的。此外,记者在与城市海绵体一线建设者的接触中发现,“海绵城市”建设中会遇到不少问题,一线建设者们希望推广全民珍惜水的意识,在海绵体建好后全民参与维护,共同保护城市水环境。

百湖之城将重现昔日“水色时光”

“建设海绵城市,武汉并无经验可借鉴,只能摸着石头过河,大胆创新,积极探索。”武汉市城建委相关负责人说,但是武汉有着丰富的水资源,既有数百年的治水经验,也有江滩整治工程的成功范例,所以我们必须站得高、看得远。

“小雨不积水、大雨不内涝、水体不黑臭、热岛有缓解”,这是海绵城市指导意见勾画的未来生态型城市图景。武汉市决定向世界上治水最发达国家、最先进城市学习,引进国际一流专家团队统筹打造功能和景观兼具的城市“海绵体”,以此重现百湖之城昔日的“水色时光”,为河湖密布地区提供典范。

按照国家的试点任务要求,最重要的不是新建了多少海绵项目,而是通过试点积累经验,总结教训,探索出一条可以在国内同类型地区可复制、可推广的武汉海绵城市建设模式。

为此,武汉主动谋划。作为首批全国海绵城市建设试点中唯一的副省级特大城市,武汉率先完成海绵城市建设专项规划,计划在未来15年内划分171个海绵城市汇水分区,最终实现80%建成区达到海绵城市建设目标要求。

在规划的内涝防治上,重点新改扩建出江泵站18座,建骨干通道工程34条141公里,需进行退养、清淤及退塘还湖的湖泊共11个;利用三环线防护林带及中小型湖泊等构建生态内、外环,配合城市公园抵御内涝。

短期内,根据《武汉市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工作实施方案》,武汉市计划完成2015年至2017年三年试点建设期,在青山和四新两个示范区实施项目近300个,包括居住小区、公共建筑、公园绿地和道路海绵性改造等,到2017年,两大示范区内涝防治标准提高到50年一遇。

2月14日,武汉市政府副秘书长席丹向政协武汉市十三届一次会议通报了市政府关于政协武汉市十二届五次会议建议案办理情况的通报。据通报,在《关于建设海绵城市,提升武汉生态文明建议案》(2号建议案)办理过程中,武汉市科学编制了《武汉海绵城市专项规划(2016-2030)》,确定了203.5平方公里涵盖所有辖区(管委会)的重点建设区域,着重缓解内涝和水体黑臭问题。

目前,已实施青山、汉阳四新示范区海绵化改造项目共计234项,其中已完工38项,完工面积12.62平方公里;在建设项目数196项,规模24.78平方公里;共计完成投资额50.26亿元,占项目总投资的37.62%。积极推进示范区以外区域海绵城市建设,东湖绿道、潘庙新家园等海绵建设项目已完工。

在青山、汉阳四新两个示范区38.5平方公里内,采取源头控污、水环境整治、景观打造等措施,有效改善了区域生态环境。青山港湿地雨污水整治及修复工程、临江港湾社区海绵改造工程,作为黑臭水体整治和老旧社区海绵化改造的成功样板,即将被编入全国第一批海绵城市建设试点项目案例。

2030年八成海绵体建成

2015年和2016年,财政部、住建部、水利部分两批确定了30个试点城市。试点的目的是通过在区域性片区探索落实海绵城市建设理念,形成一套可复制、可推广的做法、经验、机制和建设模式。

住建部城建司有关负责人表示,根据《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到2020年城市建成区20%以上的面积达到目标要求,到2030年城市建成区80%以上的面积达到目标要求。在试点过程中,新城区坚持目标导向,按照雨水径流控制的要求,将雨水就地消纳利用,解决好城市建设与水安全、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的协调关系;老城区坚持问题导向,结合城镇棚户区改造和城乡危房改造、老旧小区有机更新等,以缓解城市内涝积水、黑臭水体治理、城市热岛为突破口,改善城市人居环境。

有关负责人指出,建设海绵城市不仅是要缓解城市内涝,更是系统解决城市水的问题,包括水安全、水污染防治、水资源短缺、降低城市硬化铺装等源头问题。这涉及方方面面,不会立竿见影、一蹴而就。

湖北省住建厅厅长李昌海在1月19日的发布会上告诉记者,湖北省2016年已开工建设海绵城市120平方公里,今年计划新开工80平方公里。到2030年,80%以上的城市建成区建成“海绵城市”,实现70%的降雨就地消纳和利用。

城市海绵体改造需要全民参与意识

“小区不渍水了,路变宽了,这就是最大的改变。”在武汉武东街陆鹞小区,过往的居民告诉记者,工程建设他们不懂,但小区的变化是很明显的。建设方代表方张强告诉记者,他主要负责的是社区改造,最头疼的就是老旧小区没有图纸、或者图纸不准确。

方张强说,没有图纸、看不到地下管网的状态,就得自己挖开地面看各类管网的走向、深度,然后决定改造的设计。“我们施工的时候,天然气的、水务的、电信的,全部派人来盯着,就怕伤到管网。”方张强介绍,老旧小区地下各类管网都有,因形成的时间不同,都是各走各的线网,他深深感觉到城市地下建设综合管廊非常重要。

方张强介绍,另一个在老旧小区普遍存在的问题就是雨污未分流。“老旧小区建设年代比较久,当年都是比较粗放的建设模式,雨水管、污水管混接、错接,只能满足基本的排水要求。厨卫污水会含有油脂,跟雨水混合后,会慢慢堵塞管道,小区排水的‘最后一公里肠梗阻’就是这么来的。”方张强表示,虽然水务部门每年都会疏捞,但源头上的问题没解决,过一段时间后便会继续堵住。他们在给不同老旧小区做海绵体改造时,对小区的管网进行雨污分流都是必不可少的一环。

武汉海绵城市建设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表示,城市海绵体的改造不只是几个人、几个单位可以做好的,涉及到方方面面,需要大家都有打造城市海绵体的意识。此外,在打造城市海绵体的时候各个单位应尽可能给予便利,减少协调的环节。实现立体多层次多功能分流分滞,把每一个海绵体的细节做好,让每一个海绵体都能起到应有的作用,对整个城市水环境改善也会有作用。

建设海绵城市,武汉并无经验可借鉴,只能摸着石头过河,大胆创新,积极探索。但是武汉有着丰富的水资源,既有数百年的治水经验,也有江滩整治工程的成功范例,所以我们必须站得高、看得远。

——武汉市城建委相关负责人

东湖港综合整治工程现场施工人员正在加紧施工。本报记者 傅坚 摄


责编:ZB

长江重磅排行榜
视频播报
滚动新闻
长江商报APP
长江商报战略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