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商报 > 第五轮降雨明日来 夜雨再袭武汉

第五轮降雨明日来 夜雨再袭武汉

2016-07-11 00:14:54 来源:长江商报

长江商报消息 降雨自西向东,预计从中午前后开始,多数地区有中到大雨局部暴雨

□本报记者 徐靓丽

进入梅雨期,湖北省已经迎来4轮降雨。截至7月9日20时,暴雨已造成湖北省黄冈、荆门、孝感、武汉、宜昌、恩施、仙桃、天门、潜江、随州、神农架、鄂州、荆州、咸宁、黄石、十堰16市州林区的83个县市区受灾;受灾人口1227万人,农田1266千公顷,直接经济损失已达303.8亿元。

据不完全统计,截至昨日10时,驻鄂武警部队共出动兵力23256人次,担负以武汉为中心、以鄂东地区为重点的17个地市、80个县(市、区)的抢险救援任务,营救转移受困群众13000多人。

湖北省防办昨日通报,截至昨日8时,湖北省江河水位大部分下降,但省内湖泊水位没有明显下降,湖泊防汛的压力依然很大,尤其是洪湖、斧头湖水位略有上升。气象部门昨日称,12日湖北将迎来梅雨期第五轮降雨,预计没有第四轮强。

梅雨期第五轮降雨明日到来

在昨日举行的湖北省防汛抗洪救灾新闻发布会上,湖北省气象局办公室主任吴恒乐表示,明日开始湖北省新一轮降雨将自西向东影响全省除十堰以外的大部分地区,多数地区有中到大雨、局部暴雨,预计降雨从中午前后开始,影响到武汉市的时间约为明日晚间。

湖北省防办透露,昨日湖北省内长江、汉江水位大部分回落,监利至九江段仍在警戒水位以上;五大湖中洪湖、斧头湖水位仍略有上涨,梁子湖、长湖、刁汊湖水位略有下降,湖泊防汛压力依然较大。截至昨日,为确保湖泊安全,湖北省已累计破圩垸98处,涉及21万人。

武警湖北省总队政治部主任杨万良介绍,为了应对更加严峻的洪灾险情,武警多个部队共计4600名官兵,已于7月8日到达黄冈、鄂州、荆州、咸宁等地区预置,驻鄂武警水电、交通、森林部队专业救援力量得到加强,总队也利用短暂的3个晴天,进一步做好了部署调整,预置10000名机动兵力分布在全省13个协作区,全域准备、全时备战。

湖北多地降水量创纪录

根据气象部门统计,武汉市6月30日至7月6日一周时间内降水量达582毫米,突破历史记录最高值,超过了1991年7月5日至11日的542.8毫米和1998年7月17日至23日的538.5毫米。而武汉市历史年平均雨量为1316毫米,梅雨期第四场雨短短一周的降雨量几乎占到了全年平均值的一半。

湖北气象部门给出的数据显示,入梅以来湖北省在6月19日至22日、23日至26日,27日至29日、6月30日至7月6日出现四轮强降雨过程,全省大部累计降水量100至1317毫米,降水中心位于鄂东地区,有15个乡镇超过1000毫米,其中红安天台山1317毫米、麻城铁门1262毫米、罗田双河口1237毫米、罗田武英高速凤凰关站1199毫米、麻城蔡店河1172毫米、罗田河铺镇1100毫米。国家气象站中湖北降水量超过700毫米的有8县市,江夏高达1009毫米,达常年降水量的72%,已有广水、红安、麻城、罗田、英山等15个县市自6月1日以来降水量超过1998年主汛期6月至8月降水总量。

入梅以来,湖北省的降雨呈现极端性高、突发性强、持续性长、重复性强四大特点。从极端性看,湖北省22县市(区)出现极端日降水事件,麻城、大悟、红安、江夏、蔡甸5县市(区)日降雨量突破历史极值。湖北省17县市出现极端连续3日降水事件,其中荆门、麻城、监利3站突破历史极值。荆门、钟祥、江夏、新洲、仙桃、监利、黄梅、蕲春8县市(区)周降水量也突破历史极值。突发性表现在鄂东北、鄂东南、鄂西南、武汉市等强降雨中心所在地,有26个县市1小时雨强超过80毫米,红安天台山1小时雨强高达114毫米,蕲春张榜镇孙冲村20分钟降水高达60.8毫米。6月18日以来发生了4次区域性暴雨过程,强降水持续时间已达18天,特别是6月30日至7月6日7天时间,为湖北省有观测记录以来最强的暴雨过程之一。入梅以来四轮暴雨主要路线是恩施、宜昌、荆州、武汉、孝感、黄冈和咸宁一带,雨循旧路,上述地区暴雨日数已达4至7天,全省16县市暴雨日数达5天以上,其中英山、新洲7天,武汉、江夏、罗田、黄梅大暴雨日数达4天。

到目前为止,今年大暴雨日数是常年同期的5.8倍,是1998年的6.2倍;暴雨日数是常年同期的3.5倍,是1998年同期的2.1倍。

早在今年3月份,湖北省气象局应急与减灾处处长王丽在接受长江商报记者采访时就曾表示,自2014年9月开始的厄尔尼诺现象一直持续到今年,对中国来说,厄尔尼诺事件发生的次年,长江流域和江南地区极易发生洪涝灾害。今年是超强厄尔尼诺事件发生的次年,防汛抗旱形势严峻。湖北在1983年、1998年都出现过大洪水,这也对天气预报预测的服务工作带来很大挑战。

汉口站水位已达历史第5高

截至昨日14时,长江汉口站水位为28.04米,较前几日处于缓慢下降中。7月7日9时,长江汉口站水位28.36米,超警戒水位1.06米,流量为55300立方米每秒。该水位已打破1931年长江洪水有水文记载的第五高水位纪录(28.28米),汉口江滩也自2002年建成后第一次对闸口进行封闭。根据武汉市防办提供的水文资料显示,长江汉口站经历过的最高水位发生于1954年8月18日,当天长江水位达到了创纪录的29.73米,这也成为了目前汉口站的保证水位。排名第二至第四的水位及年份分别为29.43米(1998年)、28.89米(1999年)、28.66米(1996年)。

7月9日14时,在武汉关轮渡码头,在轮渡工作了几十年的员工老汪又开始对防汛物料进行新一轮检查。对于老汪而言,防汛几乎是每年夏天融入到骨血中的事情。“现在的堤防比以前强多了,像我这样参加过历年防汛的人坚信,长江大堤一定没问题。”老汪表示。

站在武汉关码头内,记者可以清晰地看到武汉关报汛站的水泥塔,黄铜的牌身上,黑字蓝线标明着“保证水位线”。老汪说水没涨起来的时候,还有两块牌子,分别是“设防水位线”、“警戒水位线”,旁边还有一溜水位标尺从岸上一直延伸到江心。这里记录着汉口站每时每刻的水位变化。

长江委水文中游局汉口分局局长刘少安曾告诉长江商报记者,水文站本是100多年前,英国人为了方便自己航运在江岸边修建的。目前电子监测水位的技术越来越成熟,水位自记台中的电子仪器可以自动监测水位、流量,并将采集到的数据通过卫星,传送到位于滨江苑的汉口水文在线监测站。

今年6月29日23时,长江汉口站水位达到25米的设防水位,30日凌晨突破设防水位。武汉市防汛抗旱指挥部从当天8时起启动武汉市防汛Ⅳ级应急响应。7月4日20时,汉口站水位达到27.3米的警戒水位。记者查阅资料发现,1931年8月19日汉口站破警戒水位,成为武汉市有相关记录以来,破警戒水位最早的年份。从上世纪30年代开始至今,除了上世纪40年代没有发生超警戒水位外,每十年都至少发生一次。其中上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发生次数最多,20年内共有7次。从发生月份来看,7月最容易发生超警戒水位,15次中共有8次,超过半数,而今年是15次中汉口站在汛期最早破警戒水位的一年。老汪说,作为轮渡防汛工作的一线人员,他从6月30日起就没有再回过家。

接连暴雨致龙王庙亲水平台被江水淹没,至今未退。本报记者 傅坚 摄



湖北省万余人员投入灾后防疫

长江商报消息 水退到哪消毒杀菌到哪,目前灾区未发生传染病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本报记者 刘迅

“水一退,防疫人员就上门来了。”黄陂区王家河街凤凰村村民王邦福告诉长江商报记者。天气好转,受灾居民陆续返家,黄陂区正全面做好消毒杀菌工作,以防止疫情发生。7月8日,长江商报记者来到受灾严重的王家河街凤凰村,几天前这里的最深处淹到了2米。

大灾之后防大疫。湖北省对灾害卫生防疫工作作出指示,近期雨停之后将是高温,灾区的卫生和疫情防治问题会突显出来,确保灾后无大疫。连日来,长江商报记者走访黄陂、蔡甸等受灾区了解到,“防疫战”已打响,水退到哪,消毒杀菌就到哪。

安置点三天检测一次水质

暴雨过后,武汉终于迎来了久违的晴天。在受灾严重的黄陂区王家河街,积水总算退去,离家多日的村民回家了。

7月8日,长江商报记者在王家河街凤凰村看到,不少村民将涉水的家具搬到空地晾晒。记者走进屋内,墙上约2米的水渍清晰可见房屋一楼曾经几乎全都泡在水中。

“我在卫生院干了快30年,从来没见发这么大的水。”王家河街卫生院院长李炎感叹。数据显示,6月30日17时至7月1日12时,武汉市黄陂区平均降雨189毫米。其中,王家河街降雨达248毫米,为黄陂区最大降雨。

“现在大水退去,卫生医疗队伍必须马上到位。”李炎告诉长江商报记者,大水退后黄陂区卫计委立即安排6个应急小分队,分别到王家河受灾的村湾进行内、外环境消杀,生活用水消毒监测,常见病的巡诊巡查等。

当天,应急小分队再次来到凤凰村定点消杀,并给予受灾群众医疗卫生指导。79岁的熊桂梅家里受灾严重,因连日清理渍水,她的脚出现严重癣病。应急小分队的医生发现后,立刻进行现场治疗。

黄陂区卫计委相关负责人告诉长江商报记者,受暴雨和渍水的影响,很多村民出现浸渍皮炎、手足癣等皮肤病症状。该区组织医疗小分队到各个受灾村湾,为村民发放皮肤病药物及防治常见皮肤病的宣传资料。

7月7日,长江商报记者赶赴蔡甸区侏儒山街汉阳四中安置点。中午时分,住在一楼教室的王爹爹拎着水壶,走到一个盛着自来水的大水桶前,舀了一瓢水回房间烧开水。旁边,蔡甸区疾控中心的周晓冬忙着用漂粉精片,给生活用水消毒。周晓冬告诉长江商报记者,市、区疾控中心每两天来消毒一次,每3天检测一次水质。平时环卫工每天4次打扫卫生,尽量保持环境健康。

不一会儿,三辆大车开到安置点,国家传染病控制队来了。一名专业水质检测员带着工具箱,来到刚才村民取水的白桶旁,用勺子舀起水,灌满小玻璃瓶,小心翼翼地加入试剂,摇匀后放入检测仪器。

“我检测的是余氯和浑浊度,两项检测结果均合格。”检测员说。

“那就好!”村民们舒了一口气。

“烧开后再喝就没事。”周晓冬大声补充。

安置点外,另两名疾控人员驾驶着一辆消杀防疫车,对着垃圾堆喷洒消杀雾化剂。“一天两次消杀处理,主要针对垃圾堆、厕所、有积水的地方,消除病媒和细菌。”疾控人员告诉记者。

高温下 各城区正抓紧防疫

湖北应急办公室主任张世俊说,水退之后防疫是重点,加上目前气温走高,尤其要警惕各种传染病、皮肤病等。

7月7日,湖北省政府办公厅紧急下发通知,要求各地、各有关单位早动员、早准备、早部署,把防病工作作为救灾减灾的一项重点工作,完善灾后卫生防疫联防联控机制。

长江商报记者走访看到,武汉市内95%渍水已退,城区各街道抓紧开展消杀工作,包括南湖片区积水已退的小区。由于天气炎热,卫生防疫工作也刻不容缓。

南湖雅园小区共有18栋楼1400户居民,与南湖仅一路之隔。在高温炙烤下,积水已经发绿,并散发出明显的臭味,垃圾漂浮,蚊虫滋生。为防止疫情,武汉市洪山区办事处计生中心主任万新民带着社区和物业工作人员,在志愿者的帮助下,尽量劝离所有住户。

同样渍水严重的板桥小区是一个典型的老旧社区,五个区共有500多户,大部分已经转移,大多自行投亲靠友。板桥社区将临近的板桥中学作为集中安置点,几个大教室都已住满受灾居民,床铺、被子、蚊香等生活用品也都已到位。

洪山区派出4个卫生防疫环境消毒处理机动队,18个小分队,分别到洪灾重灾区以及受灾严重的社区开展环境消杀、卫生防疫等灾后防病救援工作,为居民发放防疫防病宣传资料1万多份。

洪山区疾控中心主任李新跃说:“目前正在准备使用净水剂,对水质进行净化。这里的水跟南湖的水是连通的,如果用消毒药,对环境影响不好。工作人员会对渍水进行采样检测、对传染病进行检测,并及时预警。”

在东湖新技术开发区,滨湖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作为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第一批消杀物资已到位,并对专人进行培训,今起开始在辖区无死角防疫,覆盖人群1.8万人。

退水较早的硚口区,也已启动应急防疫工作。该区疾控中心在前期发放了5万元的应急消杀药品的同时,又紧急增购了5万元的应急消杀药品,发放至11个街道130个社区。指导街道、社区为渍水居民家庭、小型办公场所、下水道口等处展开消毒消杀工作,对于大型的拆迁区域、严重渍水区域等由疾控中心组织专人集中消杀。据统计,硚口区共发放应急消杀药品10万元、消杀药水10万升,发放感冒、皮肤感染等常备药品3000余盒。

湖北将对受灾人群开展免疫状况评估

7月6日,湖北省委对全省洪涝灾害卫生防疫工作作出指示:近期雨停之后将是高温,灾区的卫生和疫情防治问题会突显出来。各地各单位要及早做好预案和部署,省、市、县、乡四级要联动,落实责任,省直有关部门要组织工作组抓督办、抓落实,以确保大灾之年无大疫。

灾后如何防疫?湖北省卫计委相关负责人表示,全省已派出12个工作组赶赴受灾严重的县市区驻点,指导当地落实各项医疗保障和卫生防疫。

湖北省卫计委疾病预防控制处处长张险峰接受采访时表示,湖北将对受灾人群开展免疫状况评估。医疗防疫部门加强灾区环境、饮用水和食品卫生等监测工作。对受灾人群开展免疫状况评估,并根据需要适时开展应急接种,尽快恢复常规疫苗接种,预防传染病爆发。

此外,在灾区临时安置点、学校、托幼机构中,加强对肠道、呼吸道传染病和食源性疾病等重点传染病监测;组织开展环境消杀,防控鼠、蚊、蝇等病媒生物传播疾病。各类医疗卫生机构将加强灾区基层医务人员技能培训,提高传染病诊断和治疗水平;严格把关传染病预检分诊,加强院内感染控制,认真落实传染病疫情登记报告制度。

张险锋说,大面积积水期间,可能会有大量尾蚴随水流扩散到无螺地区造成感染的情况,接触疫水的次数越多,感染血吸虫的可能性越大。不接触疫水是预防血吸虫病最好的方法,必须接触疫水时,要在接触前,在可能接触疫水的部位涂抹防护药,穿戴防护用品(如胶靴、胶手套、胶裤等)。接触了疫水应主动去血防部门检查,发现感染应进行早期治疗,以防止发病。

按照全省洪涝灾害二级卫生应急响应要求,落实消杀药品、消杀器械、防护用品、快速检测设备与诊断试剂、预防用药等卫生防疫应急物资储备。

据悉,湖北省已和国药控股协调沟通,先拿药后付费。如全省各地基层卫生机构需要消杀药品、设备等,可开具目录后与其当地公司联系,保证各县市的消杀用品储备充足。

湖北省卫生计生委统计,截至7月9日10时,全省卫生计生系统累计在灾区设置475个医疗救护站,组织13636名医护人员成立了1418支巡回医疗队,救治4253名伤病群众;组织12296人成立了1566支卫生防疫队,清除垃圾27.9万吨,喷洒消毒药品35893千克,消杀面积达702万平方米;发放健康知识宣传资料127.5万份,播放健康影视宣传片1838场次,目前灾区未发生传染病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新洲区凤凰镇中心小学安置点里,卫生院工作人员正在喷洒84进行消毒。本报记者 傅坚 摄



救援与自救

长江商报消息 □本报见习记者 肖雨琴

6月30日至今,全省的汛情牵动着每个人的心。我们每天都在收到这样的消息:水位上涨,超出防守能力,蔡甸区一村庄紧急转移近两万人;多名待产孕妇被困,消防紧急救援;7000台公交参与转移群众……

大灾面前,全省人民团结一心,彰显出了公共救援的效率。但是,危难之时除了等待救援,我们还能做什么?

本报记者在风华新城小区的采访中,看到过这样一个孩子,十岁出头,在被洪水浸泡了几天的小区内,用一个废旧梯子,下面铺一块泡沫板,上面放一个收纳箱,再套上三个游泳圈,便成了他简易的小船。小船穿梭于楼栋之间,轻快自如,还可搬运不少东西。

化被动等待救援为主动自救,可以节省不少时间,赢得不少机会。这需要我们平时多关注一些防灾减灾知识,养成关注天气预报的科学生活习惯,随时掌握天气变化,做好家庭防护准备;密切关注汛期洪水情报,及时避难;家中常备救身衣等安全逃生物品,汛期到来前检查是否可以随时使用……

增强自我保护意识,提高自救能力,才会把灾害的损失降到最低。

武昌区南湖花园内的风华天城小区受灾严重,整个小区被大水浸泡,政府和街道积极组织了救援,舟桥旅的官兵携带多艘小船和橡皮艇在小区内搜救和摆渡被困居民。有一些居民也积极地组织自救,用自己搭建的简易筏子来回搬运物资。

小区车子已被大水浸泡多日,车主找来4S店的工作人员帮忙把车子送去维修。

居民用泡沫箱和木板、塑料盆制成简易木筏,往返小区内搬运物品。用完后就停放在岸边留给后面的人继续使用。

老人带着他的宠物狗乘坐橡皮艇到小区外遛一圈。

风华天城小区断电多日,冰箱中的食物几乎全部坏掉,被困的居民每天都要外出采购食物。

背着书包的小姑娘站在小区入口,她的家就在这个小区。

小区的很多居民去市场买来了雨衣,这样就可以方便往返小区搬运物品,也不用直接接触污水。



水退了,我们回家

长江商报消息 □本报记者 傅坚

“终于回家了!”7月8日,武汉市新洲区凤凰镇郑元村陶家湾村民郭火生一边在屋顶晾晒衣服,一边对长江商报记者说道。7月1日新洲区举水西堤凤凰镇郑元村陶家河堤段发生溃口险情,平时在举水河上打渔的郭火生利用自己的小渔船来回多趟帮助转移了十多位村民。

因为村子被淹,郭火生和其他村民一起被转移到镇上中心小学的安置点,虽然吃住有了保障,但郭火生心中一直惦记着住了几十年的老屋。随着举水河西堤陶家河70米溃口封堵合拢,陶家湾里的积水悉数退去。雨停了,天晴了,郭火生趁着一个艳阳高照的早上赶回家中,开始收拾被大水淹得一片狼藉的屋子。

50岁的朱逢涛一直在武汉城区里做装修工作,溃口当晚接到妻子电话后连夜包车赶回凤凰镇上的安置点与妻女团聚,给她们精神上最大的安慰。9日中午,记者来到朱逢涛的家中,他正和妻子忙着清理堆积在屋子里的淤泥。卧室和客厅里空空荡荡,家什早已被搬到院子里。虽然家中已经被大水泡得面目全非,但朱逢涛还是在泥水中找到了小女儿最喜爱的两个毛绒娃娃,并放在门口曝晒,“虽然养的鸡被水冲跑了,刚买不久的冰箱也被水泡坏了,但只要这两个娃娃还在,相信丫头的心情一定会好不少,毕竟房子虽然被淹了,但生活还是要继续嘛!”

虽然大水还未完全退去,农田里还是一片狼藉,但是回到家中的村民们已经开始为新生活做准备,只要心存信念,就能重建家园。

新洲区凤凰镇郑元村陶家湾一户村民在屋顶晾晒被大水浸泡过的书籍。

大水退去,虽然农田里还是一片狼藉,但郭家寨的村民已经开始赶回家收拾,远处举水河的溃口处已经抢修合拢。

凤凰镇中心小学安置点里,孩子们迎着夕阳踢足球。

朱逢涛在清里家中的淤泥,门前摆放着从泥中找到的小女儿最喜爱的玩偶。

朱利华夫妇正在清洗衣物,院子里堆满了晾晒的家当。

凤凰镇中心小学安置点里,卫生院的工作人员正在厕所里进行消毒。


责编:ZB

长江重磅排行榜
视频播报
滚动新闻
长江商报APP
长江商报战略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