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商报 > 虎嗅创新乏力 传统整合营销超50%

虎嗅创新乏力 传统整合营销超50%

2016-04-18 00:55:30 来源:长江商报

长江商报消息 2015年净利仅82万,董事长李岷首次回应外界“未拿到政府补贴”

□见习记者闫淑鑫

当互联网媒体“新贵”虎嗅科技(834527)登上新三板时,这个小而美的媒体平台在资本市场上总算扬眉吐气了一把。

然而,4月12日晚间,虎嗅科技董事长李岷以致投资者公开信的方式发布了2015年报,年报一经发布,就引来了业界的广泛质疑。

长江商报记者发现,年报中,虎嗅科技2015全年营业收入为1650万余元,同比上年增长78.54%,而净利润仅有82万元,同比上年增长25%,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净利润仅剩30万元,同比上年下降40%。

营收与净利“倒挂”,虎嗅科技的钱到底花在哪儿了?

“公司挂牌新三板时没有拿到政府补贴,高额的挂牌费用导致支出项目增加。”4月15日,虎嗅科技董事长李岷首次公开回应长江商报记者称。

不过,对于没有拿到政府补贴是因为政府补贴取消,还是企业未争取,李岷并未言明。

长江商报记者经过多方核实得知,北京东城区的确已于去年停止了对企业挂牌新三板的财政补贴。

“现在挂牌常态化,对于挂牌企业的财政补助是一笔很大的开支,一些地方政府对于这方面的补贴在逐渐缩小,甚至退出。”一位不愿具名的新三板研究员接受长江商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营收净利“倒挂”李岷解释:“申请挂牌等原因”

2015年12月,互联网媒体“新贵”虎嗅科技正式挂牌新三板,成为科技媒体第一股。

而作为科技媒体中“第一个吃到螃蟹的人”,虎嗅科技的首份年报披露更是引来多方关注,全年营业收入1650万,净利润却只有82万。

值得一提的是,虎嗅科技在此前提交招股书时已经提到,2015年1—5月,公司的净利润为78万元。也就是说在此后的7个月的时间里,尽管营收大幅提高,但净利润只实现了4万元的增长。

对此,李岷给出的解释是“由于申请挂牌等原因,在财务与管理开支上多了一些支出”。

据其年报数据显示,虎嗅科技去年的管理费用同比上年增加了83.85%,其中服务费较上年同期增加195万,主要为公司挂牌新三板的中介机构服务费。

事实上,对于挂牌新三板的公司,政府通常会给予一定的补贴。而根据北京东城区2014年关于支持企业上市挂牌融资的若干意见,该区重点拟上市挂牌企业完成股份制改造后,奖励100万元人民币;上市挂牌成功后,奖励50万元人民币;通过上市挂牌融资达到3000万元人民币及以上的奖励100万元人民币。也就是说,虎嗅科技通过此次挂牌新三板能够从政府那里获得至少150万元的补贴,而关于该方面的数据,年报中只字未提。

“政府对这方面的补贴,去年已经停止了。”4月14日,一名自称为虎嗅科技财务处的工作人员告诉长江商报记者。

随后,长江商报记者联系到了虎嗅科技董事长李岷,她向记者表示,虎嗅科技确实没有拿到政府补贴。

为了得到更加准确的消息,长江商报记者经过多方核实得知,北京东城区的确已于去年停止了对企业挂牌新三板的财政补贴。

“现在挂牌常态化,对于挂牌企业的财政补助是一笔很大的开支,一些地方政府对于这方面的补贴在逐渐缩小,甚至退出。”一位不愿具名的新三板研究员接受长江商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没有了政府150万的补贴,虎嗅科技的挂牌费用不得不“自掏腰包”。

“企业挂牌新三板,除了一次性的挂牌费用之外,还有一些维持费用。挂牌新三板的企业每年需要向新三板系统以及券商交40万左右的管理费。”上述新三板研究员告诉长江商报记者。

由此算来,虎嗅科技2015年挂牌新三板产生的服务费约190万元左右,与财报增加的服务费用大致相符。然而,对于1650万的营业收入,到最后只有82万的结余,仅凭上述原因显然很难说服众人。对此,专家表示“处于高速成长期的企业经常会出现这种情况”。

“扩张期企业为了公司更快地发展,会招聘更多的员工、研发投入增加、投入较多的营销费用扩大公司的知名度、挂牌多层次资本市场等,都会导致公司的利润下降。”悦达善达投资董事、投资总监张志远告诉长江商报记者。

而从年报中可见,虎嗅科技2015年初有员工36人,年底增长至54人,这其中产品技术部门从16人增长至28人,增长人数最多。

楚商资本股权投资事业部经理黄鑫也认为,业绩增长并不一定能带来利润增长。“上新三板第一年,管理费用、财务费用的增加肯定会比较多,包括邀请第三方团队梳理财务的费用、补税的费用。”黄鑫表示。

两年理财收益不足挂牌服务费的1/2

事实上,即便没有年报的公布,虎嗅科技也依旧是业界争议的焦点。

正如李岷所说,“我们这么一个‘小不点儿’的挂牌,在‘申请挂牌’与‘挂牌成功’的不同节点上,在互联网圈与新媒体圈里都一时‘刷屏’,引发不少讨论。”而用从PE机构融来的钱购买理财产品是其中最受争议的话题之一。

2014年4月29日,上海云鑫投资管理有限公司(下称“云鑫投资”)向虎嗅科技注入资金2484万元,从而获得15%股份。当年度,虎嗅科技将这2484万元中的1500万元购买了理财产品。时隔一年,也就是2015年5月31日,虎嗅科技追加投资400万,将购买理财产品的总资金提到了1900万元。

此举让虎嗅科技饱受市场诟病,被指为“不务正业”,使得云鑫投资的资金处于无效率的闲置状态,无法实现资本增值。对此,李岷在此次公开信中首次作出了回应,认为购买理财是对股东、对公司负责的表现。

“现行法律、相关监管规则以及虎嗅的投资协议都没有禁止公司用闲置资金进行理财。虎嗅是一个媒体类的创业公司,在2016年以前的业务和产品形态资金占用都不大、对现金流动性要求也并不高,公司在留够日常所需的营运资金的基础上,在公司的对公账户内,用富余资金购买了较之活期收益率更高的理财产品,恰恰是对股东、也对公司更为负责的行为体现。”李岷表示。

此外,李岷还呼吁创业同行们关注理财领域,以实现公司和投资人的利益最大化。

到底理财能给公司带来多大收益?长江商报记者通过查询其财报数据发现,公司2014年、2015年购买理财产品所获得的收益分别21万、71万,两年收益之和不足挂牌服务费的1/2。

值得注意的是,李岷在公开信中提到,融资并不是虎嗅科技挂牌新三板的第一诉求。而对于挂牌新三板的原因,李岷认为“新三板是新兴企业与资本市场接轨的、门槛较低的机会,借着这次机会,虎嗅或能加快提升自己在资本能力、治理能力、战略能力等方面的水平”。

长江商报记者从上述新三板研究员那里了解到,企业挂牌新三板其实是有多方面的诉求的:第一是融资;第二是通过这样一个平台进行自身规范,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吸引更多的优秀团队和资源加入;第三是提高自身的知名度,有利于自己的企业品牌和产品推广;第四是通过挂牌做一些产业的并购、整合。

“虎嗅科技本身就是做媒体运营的,其需要提高知名度,从而对自己的产品进行推广。”该新三板研究员告诉长江商报记者。

传统业务占比过半 线下活动占比不足30%

其实,通过年报不难发现,虎嗅科技目前的收入模式与传统媒体没有本质上的不同,主要来自于向科技、互联网相关行业的公司提供有偿的网络广告、整合营销和线下活动服务。其中,整合营销服务为主要收入来源,占据了公司全部营业收入的50.83%。

对此,李岷给出的解释是,虎嗅科技在商业化方面仍处于“萌芽”阶段。

“在商业化方面,虎嗅只是刚刚站在一个起点之上,在2016年之前,我们从未对收入有明确的规划与预期——这源于我们此前对未来产品与服务的思路并未明确,我们与客户都在努力寻找恰当的合作点——这是整个新媒体界都在进行的探索,是一个产业发育初期的必经阶段。”李岷表示。

“依靠广告来获取收入是最简单的、最容易实现的。只要你有用户、有流量,你就可以出售广告位。”易观智库新媒体研究中心研究总监庞亿明接受长江商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事实上,整个科技媒体行业也在不断探索新的商业模式。据庞亿明介绍,越来越多的媒体开始将触角延伸到了交易领域。

“目前,不管是科技媒体也好,社会化媒体也好,大家都在尝试探索新的盈利模式,开始从简单地给用户传递信息到逐渐涉及交易领域,把用户与广告主之间的距离更拉进一步。比如说有些媒体会做电商、做O2O等等。”庞亿明表示。

此外,在虎嗅科技营业收入中占比不足30%的线下活动目前也是一种“热”模式。

“除了传统的广告收入外,科技媒体与实体企业相结合,共同经营一些线下活动,也是现在大家普遍尝试的一种模式。”湖南大学新闻传播与影视艺术学院副教授鲁佑文告诉长江商报记者。

不过,这种模式也具备一定的局限性,“只有做到一定规模,有一定的粉丝和影响力之后,你才能去展开这样一种活动。”鲁佑文表示。

“盈利模式的选择和自身定位有关,媒体应该根据自己的定位制定与之匹配的商业模式。但是不管是什么样的商业模式,在信息类、资讯类商场下,只有不断推出有吸引力的内容,才会更具竞争力。”庞亿明告诉长江商报记者。

东方IC 图

责编:ZB

长江重磅排行榜
视频播报
滚动新闻
长江商报APP
长江商报战略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