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商报 > 创新驱动 产城升级

创新驱动 产城升级

2016-03-21 00:31:03 来源:长江商报

策划 姚海鹰 张振军 统筹 杨忠华 龙威

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以创新驱动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是长江经济带实现经济提质增效和绿色发展的重要任务。

2016年两会期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优化区域发展格局。深入推进“一带一路”建设,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加快长江经济带发展。区域协同打破藩篱,这是代表委员对于长江经济带发展的共同认知。

长江商报记者生态长江报道组三路记者历时半个月,行走长江沿线多座城市,亲身感受到长江经济带经济转型升级的新气象——小城芜湖经济增速领跑安徽、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开启港口时代、矿冶名城黄石蝶变园林城市……这些极富时代气息的变革如巨轮入海起航,催人奋进。

本报编辑部



生态立市 “矿冶名城”黄石蝶变求生

长江商报消息 从工业城市向生态立市转型,已列入国家第二批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建设名单

□本报记者柯美杰发自湖北黄石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顺应时代发展要求和群众期盼,湖北省委省政府将“绿色决定生死”置于“三维”发展纲要之首,以加快生态省创建为目标,以制度创新、体制机制改革为动力,牢固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发展理念。

地处长江之滨的湖北黄石,作为一个老工业城市,更是体会到“绿色决定生死”的紧迫性,自2013年9月开始,就正式拉开了生态立市、产业强市之路。在长江经济带建设中,黄石如何坚持生态立市,走绿色崛起,唱响“生态长江”之歌?近日,长江商报记者来到黄石探访。

老工业城市转向“生态立市”

早在上世纪,黄石凭借着工业优势,当之无愧地坐着湖北省第二把交椅。“我们车牌是鄂B,这代表了当时我们黄石的地位。”站在黄石的街头,几乎每个市民说起曾经的辉煌都是一脸骄傲,“青铜故里”“钢铁摇篮”“水泥故乡”“服装新城”4张城市名片都是张口就来,但其中3张都与矿有关。

如同一枚硬币的两面,黄石的光辉史与“光灰史”相伴相生。

采矿经济推动这座城市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生态赤字。在这座老工业城市身上,重化工业集中,产业对资源依赖性强,能耗高、污染大的弊端日渐凸显。生态环保和产业转型的压力,对于昔日“黄老二”来说,逐渐从“迫在眉睫”发展到了“火烧眉毛”。

“黄石市要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立市之本,坚持生态为基、产业为帆,积极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打造经济升级版。”湖北省主要领导多次调研黄石,为发展把脉问诊,指向引路。2013年9月,黄石市委市政府拉开了坚持生态立市产业强市,力争通过5年左右的努力,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和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再通过5到10年的努力,人均GDP进入全省第二位,经济总量进入全省第二方阵,基本建成鄂东特大城市,创建国家生态市的战略帷幕。

“取舍有度‘绿’为先。在这幅勾画未来的蓝图中,生态被列入首要位置,彰显出黄石生态立市的坚定立场和决心。”黄石市发改委相关负责人向长江商报记者介绍,为让生态立市、产业强市的决策入脑入心,黄石先后组织70多名市直及县(市、区)、乡(镇)“一把手”,赴浙江丽水挂职学习,问道生态建设。

黄石市阳新县龙港镇党委书记鲁任胜,是前往丽水学习的人员之一,他表示,到丽水挂职学习,让自己对生态建设与产业发展的关系有了更深的认识,更加坚定了生态优先的理念。

黄石市委书记周先旺也对黄石发展有着清醒的认识:“破除‘恋矿情结’‘唯矿思维’的束缚,走出一条产业结构优化、生态环境改善、经济实力增强、人与自然和谐,具有黄石特色的生态产业发展新路子,绝非一朝一夕之功。唯有找准方向,持之以恒,方能闯出一条出路。”

“矿冶文化名城”巨幅招牌摘下

武黄高速的黄石入城口,曾经的“矿冶文化名城”巨幅招牌,早已悄然改换为“中国园林城市”。

改变的不仅是一个招牌,而是实实在在的变化。

“过去来这里,空气中弥漫着怪味,现在,这里的空气甜润润的。”2015年底,北京矿冶研究总院邱定蕃院士在黄石参加“院士专家行”活动时发出如此感概。当地市民更是感受到“国家园林城市”之美,市民肖伟说,现在黄石不但磁湖风景美如画,父子山国家登山健身步道让人流连忘返,正在兴建的柯尔山公园更是让市民有了更多选择。

黄石市环保局污染防治科副科长伍康对长江商报记者说,黄石突出“治气、治水、治土”三大重点,大力实施生态修复治理工程。近年投入近百亿元资金,修复治理辖区内327个开山塘口、5万多公顷石漠化荒地,抚平生态伤痕。推动“八园六带”“五边三化”建设,打造城市绿肺,实现春有花、夏有绿、秋有果、冬有青。

统计显示,“十二五”以来,黄石中心城区环境空气质量好于国家二级标准天数连续5年达到310天以上;市域森林覆盖率达到36.09%,建成区树冠覆盖率达到37.88%,80%街道树冠覆盖率达到50%以上,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12.54平方米。

如果说这些数字看起来稍显枯燥,黄石开发区大王镇相关村民感受就更加实际。

2013年10月17日,大王镇上街村部分村民出现身体乏力、头晕等不适症状,经检测后为尿砷超标。经过现场监测和调查,判断居民尿砷超标事件与事发地附近的冶炼企业排污行为有关。涉事企业湖北加利科技有限公司两座高炉被爆破,该企业被永久性关停,生产设备被封存。随后,黄石各级部门再次组织数百人力,对大王镇境内的金宝矿业、银源公司、莲花公司3个涉污冶炼企业共8座高炉实行了炸封,创黄石单日炸封“五小”涉污企业高炉之最。至此,黄石一周内炸封了10座高炉。如今的大王镇,沿路栽满了绿树,充满了生机。大王镇村民王大爷对长江商报记者说:“烟囱倒下去,绿树栽起来,我们的生活变美好了。”

在黄石,因为曾经体会过“光灰”带来的窒息感,市民们更加珍惜和呵护环境。办园博会则成为黄石改善和展示生态美的另一个载体。从2013年的铁山园林花卉展览会,到2014年在大冶茗山举行的乡村园博会,再到去年在阳新城东新区举行的黄石市第二届园林博览会,无不令人流连。今年,湖北省首届园博会将在黄石举行。

环保警察的“紧箍咒”

几千年的采矿经济,为黄石带来了繁华,也留下了巨大的生态赤字,包括400多个开山塘口、150多座尾矿库、几十万亩工矿废弃地和大面积湖泊污染。2014年,黄石彻底关闭“五小”企业367家,完成整治460家工业企业重点污染源。

“关闭367家‘五小’企业使工业产值减少了200亿元,但为了绿色发展,只能如此。”黄石市相关负责人说,为了建立长效机制,保障生态立市,一群“环境卫士”活跃在黄石的山水之中。

早在2013年9月,黄石在湖北省率先组建了市、县两级环保警察队伍,建立了环保、公安、检察院、法院联合执法机制。环保警察的设立,给破坏污染环境者戴上了“紧箍咒”。黄石市环保监察支队副书记沙铭对长江商报记者说:“黄石长江某货场噪音、粉尘污染严重,周边居民长期投诉,环保部门至少去了四次,甚至给予行政处罚,但问题一直没有得到解决。”去年1月,环保部门向环保警察支队提出协作要求后,支队迅速派出民警找到货车老板沟通,进行法律宣传教育。此后,货场全面停产整顿。

黄石市环保局相关负责人对长江商报记者表示,以前环保部门处理环保违法时存在发现难、取证难、处理难、控制难,环保警察支队成立后,黄石的环境污染案件接受刑事犯罪处罚,一举破解了以前环保部门行政处罚震慑力偏弱的尴尬局面。沙铭说,两年多来,环保警察先后侦破破坏环境领域刑事案件22起,刑事拘留59人;先后侦破破坏环境领域刑事案件12起,治安拘留14人,“黄石‘乱排乱倒乱烧乱处置’等环境违法行为得到有效遏制,一大批严重污染环境的小工厂、小作坊‘闻风’自动关门。”

近年来,黄石市空气质量相对较好,黄石环保局相关负责人说,除开环保部门严格执法外,这得益于黄石市“十二五”以来对环保的重视,“哪个区不达标,市主要领导就约谈该区领导”。

今年1月,黄石列入国家第二批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建设名单,生态立市建设将进一步加速。

黄石市发改委相关负责人向长江商报记者透露,该市正在制定《黄石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五年行动方案》,将围绕“打造中部绿色发展的先导区、建设生态环境保护的模范区、创建绿色低碳城市的样板区、开展体制机制创新的实验区”战略定位,重点实施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调整产业结构和促进科技进步、构建集约高效循环的资源利用体系、加大生态系统修复和环境保护力度、推动绿色循环低碳发展和建立生态文化体系六大任务,开展治山、治水、治气、治土四大行动,创新建立自然资源和空间用途管制、多元化生态补偿、建立生态文明考核和监督三大机制,分阶段推进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努力实现“一年打基础,三年出亮点,五年成示范”。

(贺大庆、丁元拾也对本文有贡献)

在湖北黄石大冶市茗山乡举行的乡村园博会,吸引了众多游客。



绿色转型 四大模式助推黄石工业

长江商报消息 财政投600亿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积极发展电子信息等新兴产业

□本报记者 柯美杰 发自湖北黄石

作为老工业城市的黄石,工业发展是否绿色决定生态立市的成败。但走生态立市之路不是不发展,而是需要绿色发展,黄石工业如何绿色崛起?

“黄石正抢抓全国首批区域工业绿色转型发展试点城市先机,在资源能源利用效率、污染排放水平、工业结构调整等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在全国率先实现工业绿色转型发展,探索建立具有推广意义的转型路径和模式。”黄石市委书记周先旺说,黄石市工业绿色转型发展实施方案已获国家工信部评审通过,黄石将继续加快传统工业转型,调整工业结构,同时培训新兴产业。

去年年底,由工信部主导,省级工信主管部门协调、中国工程院、发改委能源研究所等机构支撑,我国11个首批区域工业绿色转型发展试点城市,探索建立联动机制推进工业绿色转型发展。在这11个试点城市中,湖北省黄石市被专家院士们誉为工业绿色转型发展的“黄石模式”。

拉长产业短板,打造经济升级版

流淌着工业血液的黄石,过去经济结构“黑重粗”突出,传统产业转型升级迫在眉睫。“十二五”以来,该市累计投资600多亿元进行技术改造,“黄石造”品牌梯队不断壮大。东贝压缩机不断挑战高精尖,悄然超过日本东芝,销量稳居世界第二。劲牌凭借“中药现代化”和“酿酒自动化”的革命性突破,连续多年雄踞国内保健酒销量第一。长江商报记者在劲牌公司劲酒生产车间看到,一瓶售价仅10元的“小方劲”,质量控制标准就达1591项,其中195项高于国家标准。

东贝和劲牌只是其中的代表,实际上,黄石累计创建5个中国名牌产品、13件中国驰名商标、75个湖北名牌产品、86件湖北著名商标、7项鲁班奖,指导企业累计参与制(修)订国内外标准141项。全市省级以上名牌产品产值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68%。在自主品牌的引领带动下,黄石市拉长产业链条,推进初级产品深度开发,实现了从卖资源到卖产品的资源利用跨越。

“传统产业升级的同时,还实施新兴产业培育工程,积极发展电子信息、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黄石市长董卫明说。

2月23日,湖北省重大项目开工月在黄石启动,其中总投资30亿元的中兴派能新能源基地在黄石经济技术开发区动工。黄石经济开发区相关负责人向长江商报记者介绍,该项目建成后,将形成每年2兆千瓦时的新型锂电池产能,可为3万辆新能源汽车及电网储能提供锂电池配套,预计产值将达30亿元,每年上缴税收2亿元。

就在当天,黄石共有55个项目开工,总投资近300亿元,其中5亿元以上项目15个,工业项目42个。这只是黄石打造新兴产业的一个缩影,近几年来,新兴产业纷至沓来。去年10月,在黄石经济技术开发区,投资25亿元的上达电子投产。长江商报记者在该公司生产车间看到,一块接一块的崭新电路板正从流水线上“流”下来,这批电路板的终端产品是韩国三星手机。而与上达电子一批投产的,仅亿元以上项目就有25个。

2011年以来,沪士电子、星河电路、华纳铜箔等行业翘楚纷纷落子黄石。如今已落户黄石经济开发区的16个电子信息产业项目总投资超过290亿元,项目建成达产后,可实现年产值超400亿元,预计“十三五”期间可实现年产值过1000亿元大关。其中黄石PCB(印制电路板)产业产能总规模超过600万平方米/年,成为继珠三角、长三角后国内第三大PCB产业集聚区。一个完整的电子信息产业链条,正在黄石强势崛起。

产业链不断延伸,产业集群不断聚集,黄石经济后劲喜人。“北斗科技城”规划投资100亿元,吸纳北斗产业链上下游企业超过200家。2015年9月,黄石出台工业振兴计划,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2%以上,到2025年超过2000亿元。

经过产业结构的调整,黄石这座以“挖矿石、炼钢铁、卖粗铜”而发展起来的城市,从产业结构单一、单纯依靠资源发展的“钢铁侠”,变身为产业多元、内蕴智慧的“变形金刚”,抗风险能力日益加强。同时该市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大幅降低,去年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为1.47吨标煤/万元,与2010年相比累计下降20.4%。

转型转出“四大模式”

黄石因矿建厂、因厂建市,企业绿色转型的水平决定着黄石工业绿色转型的高度。湖北新冶钢、华新水泥和大冶有色这三家企业占全市工业产值的32%,而劲牌公司年上缴的利税在全市名列前茅。

长江商报记者在黄石采访了解到,经过多年探索,黄石已经形成了以“湖北新冶钢”、“华新水泥”、“大冶有色”、“劲牌酒业”为代表的在全国有一定影响的四种典型绿色发展模式。

灰色废液摇身一变,产出精制铼酸铵,一公斤售价1.7万元!神奇裂变,就发生在大冶有色稀贵金属园。每天,3000多吨废渣、废液,在这里成为炼制金、银等贵金属的重要原料。6000吨原料,大约可以产生600吨金、银、锡、铂、铼等稀贵金属,年创造100亿元产值,利润近2亿元。这家企业相关负责人介绍,这里生产的黄金和白银已在伦敦交易所成功挂牌交易。共伴生矿和尾矿综合利用、烟气回收利用、稀贵金属回收、炉渣回收利用、余热综合利用,吃干榨净这些生产铜产生的边角废料,正是大冶有色转型模式的精髓。

“湖北新冶钢”模式的核心,即利用信息技术对能源资源消耗、市场订单需求、库存以及物料、产品成本等情况,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实行动态化管理。该公司相关负责人说,公司投资8000余万元建立了“能源控制中心”,通过该中心的优化调度,每年节能折标煤6.3万吨,减少生产水和生活水612.5万吨。

“华新水泥”模式,则是通过协同化技术将废弃物资源化、无害化和减量化,达到再利用目的。华新集团相关负责人介绍说,通过处置平台将城市垃圾、市政垃圾、水面漂浮物、工业废物等作为水泥窑的替代燃料和替代原料,华新水泥降低了原料成本,将“环保”打成王牌。华新总投资5.6亿元的武汉长山口生活垃圾生态处理项目已启动。该项目建成后,将成为全国最大的生活垃圾预处理项目。

而“劲牌酒业”模式则是通过营销创新,劲牌营销网络遍布大江南北;通过企业文化创新,劲牌酒业家喻户晓;通过技术创新,劲牌酒业开创了我国酿酒行业机械化生产之先河,实现了节能减排、清洁生产,大幅提高生产效率、产品质量和投入产出率。

港城融合助力绿色发展

前不久,湖北远东卓越科技股份有限公司68标箱碳粉陆续在黄石市棋盘洲保税物流中心通关出口澳大利亚。该公司负责人说:“企业碳粉生产基地在黄冈市,和黄石市一江之隔,直接从黄石通关出口,大大节约了运输成本。”

长江商报记者了解到,黄石棋盘洲保税物流中心是湖北第一家地市级保税中心,吸引了许多企业入驻。去年底,宜昌宜都市华阳化工有限责任公司一批化妆品原材料想进入黄石保税中心进行“保税”存储。该公司负责人说,该公司共有货物货值约400多万美元,货物总重约600多吨入驻黄石,“选择黄石,是因为这里价格合适,出关方便。”

“黄石的工业绿色转型,在更大范围内配置优质资源要素,吸引人流、物流、资金链汇聚是关键。” 黄石市委书记周先旺如是说。

站在黄石棋盘洲保税物流中心,记者看到,紧邻保税物流中心的棋盘洲新港和新港(物流)工业园建设也如火如荼。黄石正抢抓长江经济带建设机遇,打造长江区域性物流中心。去年9月底,黄石新港开港,全面建成后,将发展成为长江中游地区最大的公铁水多式联运货物集散地和对外贸易中转枢纽港,成为湖北省距离出海口最近的综合现代化港区和水陆综合交通门户,成为面向沿江、辐射沿海的综合性物流服务平台。

“黄石新港去年开港,货物从黄石新港出发,可直达60多个国家和地区。”黄石新港集团港务部副总经理陈方兵向长江商报记者介绍,全部建成后,可达到“亿吨大港、百万标箱”目标,将成为黄石转型跨越式发展的强大引擎。

黄石按照港城联动、水陆并举的总体思路,对应规划了102平方公里新港工业园区,一座新的港城正冉冉升起。目前,中粮集团沿江大区总部、宝钢板材、台光电子、新兴际华、丹邦科技等一批项目已在黄石新港园区落户。黄石新港工业园相关负责人表示,未来的黄石棋盘洲,不但会崛起一座现代化的港口,还将崛起一座新城,带动黄石发展甚至激活长江中游城市群建设,“黄石,正走在生态为基带动产业增长的绿色发展之路上。”

(贺大庆、丁元拾也对本文有贡献)

黄石新港去年开港,货物从黄石新港出发,可直达60多个国家和地区,全部建成后,可达到“亿吨大港、百万标箱”目标,将成为黄石转型跨越式发展的强大引擎。

——黄石新港集团港务部副总经理陈方兵

黄石棋盘洲保税物流中心,已有众多企业入驻。本报记者 柯美杰 摄



“赣北门户”亿吨大港引领江西经济

长江商报消息 九江港吞吐量5年内翻番,“十三五”期间拟建20个沿江港口项目

□本报记者 杨玲玲 发自江西

九江,这个江西省唯一的沿江港口城市,在时代变革发展的浪潮中勇挑重担,绘就了一派“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的水运发展胜景。

九江背靠庐山,与鄱阳湖交汇,地接赣、鄂、皖、湘四省,是万里长江与京九铁路的唯一交汇点,江西省唯一的沿江通海口,素有“赣北门户”之称。

完善港口布局,优化港口结构,开发港区经济。2月23日,长江商报记者从九江市港口管理局办公室获悉,“十二五”以来,随着港口腹地经济的快速发展,九江港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吞吐量快速增长,沿江货物吞吐量由2011年的3907万吨,增加到2014年的8035万吨,港口吞吐量5年内实现翻番增长。

提前五年进入亿吨大港行列

2月23日,长江商报记者奔赴这个被赋予“三江之口,七省通衢”与“天下眉目之地”称号的港口城市。次日清晨,记者站在江畔远眺,伴随着响亮的汽笛声,江上来来往往的船只络绎不绝。码头上五颜六色的集装箱整齐排列,大型起吊设备有条不紊地装卸货物。

走访中记者了解到,雄踞长江之滨的九江,自古就是通都大邑。而九江港对外开放的历史也颇为悠久,早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的1858年,其曾被辟为长江三大通商口岸(镇江、九江、武汉)之一。1980年2月,九江港被国务院批准对外贸易水运口岸,开放国轮直航进出口贸易运输。1998年国务院又发通知,决定进一步对外开放5个长江沿岸城市,九江市位列其中。2012年,九江经济技术开发区城西港区建设再获国家许可。

港口星罗棋布,开放的浪潮澎湃激昂。九江港是全国28个内河主要港口之一,是长江黄金水道和京九铁路交汇点上唯一的港口、江西省重要的水陆联运枢纽和唯一的对外开放一类口岸。沿江港口岸线全长152公里,服务范围辐射江西全省及毗邻的鄂、皖、湘部分地区。

据当地媒体报道,从2007年启动开发建设至去年10月,城西港区已引进项目100多个,已建成投产项目60多个,初步形成了以艾美特为代表的电子电器,以杭氧制氧机为代表的装备制造业,以明阳电路板为代表的新材料,以超日太阳能为代表的新能源,以上港集团为代表的现代服务业和以天地一号醋饮料为代表的快速消费品等六大主导产业集群。

在上游的瑞昌码头工业城,一座总投资6.5亿元、江西省目前最大的公用港口码头正在如火如荼地建设。据统计,江西省每年近80%的铁矿石、90%的原油、65%的原煤均从九江口岸进口,70%以上的集装箱经由九江水路中转到上海港运往世界各地。九江港将被打造成中部地区区域性枢纽港、长江中游新兴的集装箱喂给港,在江西发展外向型经济和推动九江沿江开放开发中,将发挥着重要的引领作用。

2015年,九江港沿江段完成货物吞吐量10424.87万吨,同比增长30%;集装箱完成25.49万TEU,同比增长14%,港口(沿江)货物吞吐量突破1亿吨,提前五年进入亿吨大港行列,是长江沿江第12个进入亿吨大港的港口城市。

九江市港口管理局规划基建科副科长柯华介绍,下一步将科学统筹利用岸线,继续推动老港区的功能调整,加快新港区的建设,进一步增强港口有效通过能力,适应和满足港口发展需要。

今年预计完成投资超20亿

在严格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港口法》、《江西省港口管理办法》及交通运输部《港口岸线使用审批管理办法》、《港口建设管理规定》等相关法律法规的基础上,九江市结合长江岸线资源的禀赋条件、开发利用情况等,坚持“整治非法码头、用好专用码头、建好公用码头、管好新建码头”原则,统筹兼顾各行业发展,“十二五”以来,通过努力争取获得交通运输部批复岸线项目17个,岸线总长度4537米。

通过采取“专项整治、疏堵结合”的方式,全面整治沿江非法的“小、 乱、散、低”码头。柯华介绍,为管严管好沿江岸线工作,市港口管理局牵头起草了《九江市沿江非法码头综合整治专项工作方案》《九江市鼓励企业专用码头向社会开放实施措施》《九江市沿江港口新建码头使用岸线管理办法》。目前,《九江市沿江非法码头综合整治专项工作方案》和《九江市鼓励企业专用码头向社会开放实施措施》已在推进落实当中。

近年来,九江沿江港口码头建设不断加快,九江沿江港口码头专业化、集约化、大型化水平显著提高,港口的年通过能力得到提升。“十二五”以来,九江港新建和续建项目17个,建成投产码头泊位28个,完成总投资52.01亿元,新增货物吞吐能力近5000万吨,造船能力25万载总吨。重点推进码头工业城、吉恩重工、新洋丰、神华等码头项目的建设。

柯华称,在岸线管理上,坚持深水深用、浅水浅用、合理利用和有序开发的原则。根据规划及实际情况,预计九江港“十三五”沿江港口项目拟建20个,共计59个泊位(其中6个集装箱泊位),总投资82.46亿元 ,新增年吞吐能力8597万吨,集装箱90万TEU。重点推进红光作业区综合枢纽工程项目、赣电集团泓达物流公用码头工程、赤湖作业区公用码头、华中木业,江西西矿等项目建设。

而具体到2016年,九江港沿江港口拟建、续建项目10个,共计26个泊位,预计完成投资约20.05亿元,新增年通过能力3925万吨,集装箱30万TEU,重点推进新洋丰项目、赤湖工业园公用码头一期工程、彭泽港区赣电投公用码头工程等项目建设。

为科学和可持续利用长江港口岸线资源,进一步加强长江港口岸线的开发利用,根据港口总体规划,严格控制后方陆域,协调好岸线、土地、产业间的关系。建议市政府出台相关法规政策,明确凡是利用长江港口岸线或后方陆域(500米范围内)的项目必须先征得地方港政管理部门意见,杜绝地方政府用项目落户倒逼。

九江港,这个江西省唯一通江达海的对外开放国家一类口岸,必将引领该省在“长江经济带”发展的大潮中破浪前行。

战略机遇与引领重任

不过,长江商报记者也在采访中了解到,随着九江市的不断发展和建设,原城区、城西等港区已逐步位于九江市主城中心区,已有码头生产运行与城市发展之间,不仅存在着疏港交通与城市交通的互为交叉干扰问题,而且还存在着港口陆域纵深不足、码头功能与城市功能不相协调等问题。

“主要表现为码头结构和功能与城市发展不协调。城区码头多为散货、件杂货码头。随着城市的发展,该段现为城市的生活区,码头的生产严重影响了周围居民的生活和城市的发展。”九江市港口管理局办公室相关负责人介绍,随着九江市的不断发展和建设,也存在着疏港交通与城市交通的互为交叉干扰问题,给城市交通带来很大压力。另外,码头生产工艺落后,需推进码头升级转型。加快九江港承接产业转移,推进码头升级转型。

在去年全国“两会”上,全国人大代表、九江市市委书记殷美根向全国人大提交了一份《关于加强长江“黄金水道”建设》的议案。他提出:“目前,九江航道通过能力不足,港口基础设施薄弱等问题日益凸显,严重制约九江港作为国家对外开放一类口岸和国家级主枢纽港口作用的发挥。”

为此,殷美根建议尽快实施安庆—武汉段长江干线航道6米深水航道建设;同时使长江航运主管部门统一规划,统筹长江中游航道配套设施建设,提高通航保障能力。

他介绍,长江经济带建设为九江带来了又一历史性发展机遇。九江作为江西省唯一的沿江港口城市,拥有152公里沿江黄金岸线,是江西融入长江经济带的天然“桥头堡”。

黄金水道,淌金流银。在全面融入长江经济带建设中,江西下了“先手棋”。2013年,江西省明确提出了“做强南昌、做大九江、昌九一体、龙头昂起”的发展战略。目前,江西正在谋划“昌九新区”建设,面对战略机遇,九江不容错失。

长江经济带建设为九江带来了又一历史性发展机遇。九江作为江西省唯一的沿江港口城市,拥有152公里沿江黄金岸线,是江西融入长江经济带的天然“桥头堡”。

——全国人大代表、九江市市委书记殷美根

位于江西九江城西港区的上港集团集装箱码头。受访者供图



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开启“港口新时代”

长江商报消息 造纸芦苇变身地理产品“沅江芦笋”,城陵矶港实施重庆武汉长沙上海“四关联动”

□本报记者 刘迅 发自湖南

“湖广熟,天下足”,富饶的洞庭湖平原,自古以来就是鱼米之乡、天下粮仓。

2014年,洞庭湖区上升为国家战略层面——湖南省岳阳、常德、益阳3市,长沙市望城区和湖北省荆州市“抱团”,共33个县市区,成为继长株潭、大湘南、大湘西之后,作为“洞庭湖生态经济区”,成为湖南区域经济发展版图的第四大板块。如今,洞庭湖生态经济区众多城市中,岳阳绝对是“主阵地”。这个湖南唯一通江达海的口岸城市,正以水为媒,开启全新的中部“港口时代”。

生态经济区打破省域限制,如何借力长江中游城市群建设,让这片6.05万平方公里的片区,一跃成为长江经济带上的“新棋局”?连日来,长江商报记者赶赴湖南岳阳、常德等经济区城市采访,寻找创新经验。

210万亩水域提前10天全面禁渔

3月的洞庭湖,沐浴着初春的暖阳。湖水随微风舞动,映衬出一抹抹金色的斑斓,市民则在湖边悠闲赏景。

2日,在湖南岳阳君山区濠河水域,长江商报记者看到万鸟齐飞的壮观场景。随着天气转暖,大批白色的反嘴鹤在这里集结,觅食储备能量后,随时北迁。

洞庭湖的景色美不胜收。为保护这一份珍贵的美好,洞庭湖生态经济区还有两件“大事”——3月1日起,东洞庭湖210万亩水域全面启动春季禁渔。这个“节点”,比往年提早了10天,但结束时间仍为6月30日,目的是保护水域生态环境。

时隔两天,洞庭湖来了“新客人”。3月3日,从江西大丰麋鹿园来的16只麋鹿,在东洞庭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安家”。他们是洞庭湖首次放归人工麋鹿种群,也是洞庭湖野化麋鹿种群改良的首次实验性引种。

作为中国五大淡水湖之一,洞庭湖担负着长江流域生态安全、水安全和国家粮食安全的重大责任。长江商报记者注意到,在国务院批复的《洞庭湖生态经济区规划》中,“生态”成为提及最多的核心关键词,也为洞庭湖区健康发展划定了新的“标尺”:经济发展方面降低GDP权重,在湖体保护区内,严格禁止不符合功能定位的开发建设。

“总结洞庭湖区发展滞后的问题,就是吃了对生态过度开发、粗放使用的亏。”湖南省环境保护厅副厅长潘碧灵说,生态和经济要紧密连在一起,发展洞庭湖生态经济区,一定要围绕生态经济做文章。两者是可以实现协调的,并不矛盾冲突。

在洞庭湖的西南部,湖南省益阳沅江市是环洞庭湖县市中唯一一个同时拥有南洞庭、东洞庭、西洞庭的县市,湖区的芦苇资源丰富。当地一位村民告诉长江商报记者,沿湖随处可见成片的芦苇,一直为沅江的众多造纸厂提供原料,这也是当地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

然而,湖区大大小小的造纸企业的废水排放,一度成为洞庭湖污染的主要来源之一。2006年12月,湖南省出台了针对洞庭湖造纸业污染整治的专项方案,在湖区强化工业点源污染防治,开展区域主要污染物减排。

在沅江,造纸厂大量关停,大型造纸企业更换原料,使得芦苇产业急剧萎缩。如何保护生态环境,又不阻碍转型发展?

沅江市漉湖芦苇场一位负责人介绍,沅江芦苇生长在南洞庭湖的滩涂湿地上,芦苇生出的嫩芽类似小竹笋,在洞庭湖区俗称“芦笋”,古人称“荻笋”,极具营养药用价值。沅江市决定发掘芦笋食用功能和价值,推动芦苇从造纸原料产业向食品产业的转型。

据了解,沅江拥有86万亩湖州湿地、45万亩芦苇生长地,全年可采摘芦笋27万吨,芦笋产量占湖南芦笋产量的40%左右。近年来,沅江打造“沅江芦笋”品牌,注册了“沅江芦笋”原产地证明商标和“沅江芦笋”地理标志名称。2015年,芦笋产业投资规模在500万元以上的企业已达17家。

据悉,该市此前的芦苇产值,一年不到2亿元,但现在转型发展芦笋食品产业后,今年的芦笋销售就可达到15亿元,而且预计在8-10年内可以达到100亿元。“我们关停了一大批造纸企业,但重点支持规模大的造纸企业,不但没有影响到洞庭湖区造纸企业的规模,而且污染排放也下降了。通过发展符合生态经济的芦笋产业,增加了财政税收。”

城陵矶“以水为媒”实现“江海联运”

洞庭湖生态经济区众多城市中,岳阳绝对是“主阵地”。岳阳当地一位干部打了形象的比喻:“如果长江是一个杠杆,那洞庭湖就是一个支点,江与湖的组合,就可以撬起岳阳”。这其中,不得不提城陵矶新港区。

在近代史上,岳阳城陵矶港在清代就是湖南对外设立海关的唯一口岸。近年来,新港区已成为湖南对外开放的“桥头堡”、通江达海的增长极。

2月28日,长江商报记者驱车前往城陵矶国际集装箱码头,这个位于岳阳东北20公里的港口,一片繁忙景象。放眼望去,装载卡车来回穿梭运送集装箱,停靠的货运大船正等待起重机械装卸货物,准备完成后便启程运往海外。

在码头相隔十多公里的城陵矶新港区管委会,长江商报记者见到岳阳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城陵矶新港区工委书记李永丰。他说,5年前临港新区还是滩涂裸露、杂草丛生的荒芜之地。短短时间,临港新区成功申报“一区一港四口岸”(综合保税区、汽车整车进口口岸、进口肉类指定口岸、进口粮食指定口岸、固废进口指定口岸),迅速蜕变为湖南通江达海新增长极的主引擎。

拿城陵矶码头来说,2009年以前虽然拥有独特的水文条件、优越的地理位置,但由于沿江码头基础设施不到位,整个湖南省境内以及周边省份的一些货物进出,都要通过汽车拖运到上海、宁波、南通等地出口,给企业带来诸多不便,也制约当地经济的发展。

“从2009年港口建成后,增长速度比较快。新港区规划设计13个泊位,目前建成的一期工程投资达6.5亿元,建有3个5000吨级的集装箱深水泊位,年吞吐能力30万标箱、散货80万吨。主要涉及烟花、危险化工品、粮食等160种货物的中转。”李永丰感慨,建港5年多,集装箱吞吐量从2010年的10.37万标箱,增长到去年的24万标箱,增幅连续6年为长江内河港口第一。

李永丰给长江商报记者讲了一件事:去年12月30日,38辆中东版丰田汽车一字停靠城陵矶新港码头。这是城陵矶整车进口口岸通过国家验收以来进口的首批汽车,也是中部地区第一次平行进口汽车整车。

长江跨境电子商务有限公司董事长刘明志说,首批进口的丰田“霸道”汽车售价为每辆39万多元,相比丰田中国总经销商进口“霸道”汽车便宜近7万元,比在国内生产的丰田“霸道”汽车也便宜1万多元,“车辆直接从城陵矶港口上岸,绕过了总经销商、大区经销商、4S店等环节,同款车型能便宜不少。”

岳阳的口岸的集聚效应开始显现。长江商报记者发现,在城陵矶码头附近开了数十家汽车4S店,附近市民说,都是最近新开张的。未来,一个中部地区最具影响力的汽车整车及零部件进口基地呼之欲出。目前,新港二期工程已全面启动。

同时,城陵矶实现了“江海联运”,实施重庆-武汉-长沙-上海“四关联动”运输模式,实现陵矶至香港、澳门常态直航,开通至韩国、日本等国家航线,以及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岳阳至东盟、岳阳至澳大利亚接力航线。

在岳阳城陵矶综合保税区,入驻企业根据货物类别不同,可享受多种税收优惠政策。国外进口商品,只要不出综合保税区,就不需要交关税,只有运输出去的时候,才要报关税,这样降低企业资金流动的压力。

李永丰告诉长江商报记者,到2020年,新港区进出口贸易额占岳阳GDP的12%左右。力争用3年至5年时间完成外贸进出口总额100亿美元以上。

常德坚守“精致”提升竞争力

3月15日傍晚的常德,白马湖公园一片欢声笑语,孩子嬉笑打闹,小夫妻沿湖岸漫步。34岁的李先生说,大学毕业时来到常德,那会还是一片农田。这才没几年,城市已经大变样。

在生态经济区内,以岳阳、常德、益阳、长沙望城区为重点的中心城区、节点城镇以及伴生的城市圈,成为江湖战略中决定湖南“借船出海”的关键性因素。

如今,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已着装“国字号”。“对当地老百姓来说,就是要感受到环境美丽、生活宜居、收入增长,幸福看得见摸得着。”湖南省发改委主任谢建辉说。

按照《规划》设想,这片6.05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岳阳、荆州、常德、益阳将建设成为长江中游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而促进津(市)澧(县)的融合发展,意在打造一个“省际交界地区中心城市”。

城市裂变,核心在于竞争力提升。拿常德来说,它是湘西北的枢纽中心,但“发展速度总是慢火炆”,在2014年《环洞庭湖生态经济区规划》获批利好中,开始深刻而快速的城市裂变。

两公里环柳叶湖国际马拉松赛道、城市“三改四化”工程、打造沿江风光带、引入湘雅医院……与不少城市“做大”不同的是,常德坚守“精致”,通过提高城市竞争力、提升城市经济和环境对接长江经济带。

在湖南对接长江经济带最前沿的区域内,是否“城市”才是唯一选择?湖南省发改委一工作人员说,“环洞庭湖经济生态区不搞摊大饼式的城镇化,将致力于县城、特色镇等节点城镇的扩容提质改造,推动以人为本、产业支撑、生态宜居可持续的城镇化。”

借助大型企业下沉产业,入驻中小县城,用新型工业化带动新型城镇化建设,成为环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城镇化的一种路径选择。

2014年2月,常德制定了一份名为《中联重科常德千亿产业走廊城镇带规划》的城镇规划。这种名为“城镇带”的发展模式,依托6家中联重科核心企业及150多家配套企业,形成小型城镇和产业密集区域。从某种程度上而言,常德践行的是一种产城融合的城镇发展模式。

环洞庭湖城市群以及长江中游城市群建设的一个重要战略,就是“产城融合”。益阳同样选择了产城融合的城镇发展路线。在打造农业高效化、工业新型化、服务现代化融合发展先行区域的同时,推进益阳东部新区省级示范区、大通湖市级试验区、沅江草尾镇市级试验镇、南县南茅运河生态走廊、皇家湖新农村示范片建设。

华中科技大学经济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张建华接受长江商报记者采访时指出,产城融合能够缓解城镇化“候鸟”现象,催生就业,拉动人口回流。减少城镇化进程中的“候鸟型”和“钟摆式”人口流动带来的巨大社会代价。“能够让跨省流动的农民工回归创业就业,让更多的人就地城镇化”。

城陵矶临港新区码头已成为湖南对外开放的“桥头堡”。本报记者 王筝 摄



皖江城市带成安徽发展新引擎探因

长江商报消息 承接产业转移大利安徽,连续多年GDP增速远超全国平均水平

□本报记者 尹永光 发自安徽

“如果不是承接产业转移,安徽近几年的经济数据会非常尴尬,目前整个安徽省表现比较好的产业几乎都是转移过来的。”安徽省社科院经济研究所所长吕连生告诉长江商报记者。

安徽省发改委皖江处向长江商报记者提供的数据显示,2015年,皖江示范区生产总值达到14639.3亿元,增长9.6%;引进亿元以上省外投资项目到位资金5891.5亿元,增长14.3%;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95.3亿美元,增长12.3%,大大超过2010年皖江城市带获批时确立的目标。

高速的发展离不开新型显示、机器人、智能语音、新能源汽车等产业集聚基地的发展,也离不开重点项目的推进,如京东方10.5代线、康宁玻璃、晶合12英寸晶圆等。还包括更多的消费、服务类品牌,如位列“女装十强”的高梵和打通“网上丝绸之路”的大龙网。

五年大考顺利结束后,皖江城市带面临新机遇。安徽省发改委皖江处主任张小忠向长江商报记者透露,结合发展理念的调整,安徽省发改委起草了新的“《规划》加强版”经安徽省政府报至国家发改委待批,“未来会增加高新技术企业承接,注重人才的引进”。

福建人在安徽创建“女装十强”品牌

对于高梵集团董事长吴昆明来说,2015年是极不平凡的一年。8月份,他自己上台发布了高梵“透明可视”羽绒服,场面像苹果和小米的新品发布会;11月11日,高梵一天卖出191649件羽绒服,成为羽绒服品牌三巨头;12月,高梵成为首个获得“中国质量认证中心认证”的服饰品牌;年底,高梵名列“女装十强”,同上榜单的是ONLY、Vero Moda、优衣库、Zara等品牌。

“2015年公司的营收为2.5亿元,增长100%。2016年我们计划卖出200万件羽绒服。”2月26日,吴昆明在他位于合肥市北二环的办公室告诉长江商报记者。这里距离合肥承接产业转移集中示范园区以及合肥承接产业转移的标杆企业京东方不过2公里。其时,距离这个福建人来到安徽创立高梵品牌不过十年时间。

吴昆明告诉长江商报记者,之所以来到安徽合肥创立公司,最看重的是合肥的区位优势,“作为长三角副中心,交通、物流优势明显”。

从一家线下羽绒品牌转型电商之后,吴昆明十分明显地感受到合肥临近杭州的优势,“我们把部分电商运营放到杭州,请淘宝模特、拍产品宣传照都在杭州进行”。

除此之外,合肥的人才优势也成为高梵发展的条件之一。“合肥每一所大学都设立电子商务系,培养了大量的专业人才。另外,因为生活成本较低,合肥吸引了大量人才回流。”吴昆明表示。

长江商报记者在高梵集团采访的过程中发现,无论是公司高管还是基层工作人员,相当一部分人都有过曾在阿里巴巴等相关企业中工作的经历。

另外,吴昆明也告诉长江商报记者,“安徽作为服装产业聚集区,承接了很多沿海服装产业转移。”除了大量服装代工企业,在电商时代,在天猫等平台上颇具知名度的羚羊早安、蝶恋等品牌,都出自安徽,产业聚集带来的效应正在不断发酵。

合肥大龙网开通“网上丝绸之路”

与吴昆明关注中国的“新消费主义”不同,安徽人冯剑锋专注于把中国的商品卖到国外。2015年,他终于如愿以偿把自己创立的跨境电商平台大龙网的分公司开到了合肥,帮安徽开通“网上丝绸之路”。

作为中国跨境电商第一梯队的成员之一,总部位于重庆的大龙网最大的不同点在于“云仓储”和通关优势,就此而言,大龙网其实不完全是一家互联网企业。

2015年12月,大龙网正式在安徽开展业务,运营初期就创造了一天10万美元的“小高潮”。

“跨境电商是我国应对外贸呈现下行趋势的重要举措之一,它顺应了当前的消费模式转化,有利于企业捕捉市场新变化,引领外贸模式的转变。”合肥大龙网总经理曹崇明3月4日告诉长江商报记者。

据悉,安徽一直走在跨境电商发展的前列。在皖江城市带承接的企业中,相当一部分纺织、服装及制造业企业对外贸的依赖程度高,因此,在外贸疲软的背景下,寻找机会扩大市场空间显得尤为重要。

曹崇明向长江商报记者表示,除了技术和平台优势,合肥大龙网正在对接安徽和其他国家、地区推出“双国双馆”计划,如在韩国开通池州特色的九华山地藏王菩萨精品馆,利用合肥高新技术企业的产品到德国开通合肥精品馆。

据介绍,目前合肥大龙网的跨境电商项目分四个阶段实施。第一阶段是“通关平台建设+监管仓改造”,完善对跨境电商出口货物的监管;第二阶段是“公共服务平台+基础服务平台”建设,提升为做跨境电商出口企业的服务能力;第三阶段是企业落地和重点跨境电子商务项目落地;第四阶段是跨境电商产业集聚及整体生态园区建设推动,帮助安徽的中小制造企业走出去,打造跨境电子商务基础圈及产业集群,让合肥造、安徽造卖遍全球。

产业转移确保安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

在安徽省社科院经济研究所所长吕连生看来,正是京东方、联保电子、高梵集团、大龙网这样的外来企业保证了安徽经济近几年的持续高速增长,“在经济新常态下,要不是抓紧产业转移,安徽省2014年、2015年的经济指标就会非常尴尬。目前整个安徽省表现比较好的产业几乎都是转移过来的”。

公开数据显示,2013年、2014年、2015年安徽省GDP增速分别为10.4%、9.2%、8.7%,均大大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这是吕连生等《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以下简称《规划》)的起草者们无论如何都没有想到的。2月23日吕连生向长江商报记者回忆称,2008年前后他们开始起草《规划》,“不确定划定范围、不知道该要什么政策,争论焦点在于合肥、芜湖‘两核’和江南、江北两个示范区的设置”。

2010年1月12日,国务院批复《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安徽第一个上升为国家战略层面的区域发展规划,也是到目前为止国务院唯一批复的以承接产业转移为主题的区域发展规划。

“就皖江城市带的功能和作用来说,国家的批复大大超出了我们原来的设想。”吕连生表示。

安徽省发改委皖江处向长江商报记者提供的数据显示:2015年皖江示范区生产总值达到14639.3亿元,增长9.6%;2015年示范区引进亿元以上省外投资项目到位资金5891.5亿元,增长14.3%;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95.3亿美元,增长12.3%。

除了数量上的发展,皖江城市带同样重视质量的发展。2015年皖江示范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产值6825.4亿元,占整个安徽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76.5%。

安徽省发改委皖江处处长张小忠3月4日向长江商报记者介绍,2015年皖江示范区新型显示、机器人两个国家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基地深入推进,智能语音、新能源汽车等11个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基地启动建设,京东方10.5代线、康宁玻璃、晶合12英寸晶圆等多个百亿级项目开工建设。

另外,在国家号召生态发展的背景下,皖江城市带的生态发展同样走在前列。张小忠告诉长江商报记者,“从2010年到2014年,皖江示范区万元GDP能耗年均下降4个百分点,万元GDP用水量年均下降7.6吨,池州、岳西、宁国均入选首批国家级生态保护与建设示范区。”

得益把握抓住长江经济带重要机遇

“安徽的承接产业转移在《规划》批复之前就开始了,未来一段时期还将继续以承接产业转移为重点。”吕连生向长江商报记者表示,合肥成为“家电之都”,格力、海尔、TCL及大量配套企业扎根,合肥、芜湖光电产业的发展,友达光电、三安光电等企业落子安徽,都与安徽承接产业转移分不开。

张小忠向长江商报记者透露,皖江城市带五年到期后,安徽省发改委结合发展理念的调整,起草了新的“《规划》加强版”经安徽省政府报至国家发改委待批。

“其实之前安徽承接产业转移还是以劳动密集型、资源密集型企业为主,《规划》出台后产生了很多变化,例如京东方落户后,带来了一大批配套企业,未来我们会更加注重创新发展和绿色发展,增加高新技术企业承接,注重人才的引进。”张小忠告诉长江商报记者。

在吕连生看来,皖江城市带的发展,对其他地区最大的启示在于要顺应国家的发展政策。“上世纪末芜湖建设长江大桥,大约花了10年的时间去走审批流程,但是《规划》批复之后,减少了制度上的摩擦,大大促进了皖江城市带的基础设施建设,连高铁线路都会优先考虑布局皖江城市带内的城市。”

吕连生也指出,顺应经济发展规律也很重要。在《规划》批复之初,“区域粘性”成为各方对皖江城市带的“担心”之一。“区域粘性”是指被产业转移的地区,可能会出于地方政绩的考虑,阻挠企业向安徽转移,实际上这也在日后成为皖江城市带发展的制约之一。

“江苏、上海企业向安徽转移的阻力较大。特别是近几年,随着经济下行压力增大,安徽承接产业转移的增速出现放缓。”吕连生告诉长江商报记者,“这些地区无视安徽的区位优势和低廉成本,实际上违背了经济发展规律,会在未来某个时期付出代价”。

另外,吕连生表示,在发展长江经济带的大背景下,“未来50年,甚至是100年,长江经济带都是中国发展的重点区域,特别是从湖北武汉到安徽安庆这一段‘经济洼地’,更加值得沿线省份注意”。

皖江示范区内,高梵服装厂宽大的服装包装车间。本报记者 尹永光 摄



芜湖奇迹:一个沿江小城的崛起样本

长江商报消息 经济增速保持10%以上领跑安徽,跨江发展弥补经济腹地偏小短板

□本报记者 尹永光 发自安徽

作为2015年安徽省16个市中唯一一个GDP、财政收入、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投资、消费、出口六大经济指标均保持10%以上增速的城市,芜湖,从一个江边小城到“芜湖奇迹”,其发展速度令人称奇。

“产业集群在芜湖崛起过程中扮演的角色非常关键。”2月23日,经济学家、安徽省政府参事程必定告诉长江商报记者,老工业城市的基础,培育创新创业的基因,对引进人才的重视,以及宜居的生态环境,都成为芜湖发展必不可少的条件。

不过,安徽省社科院经济研究所所长吕连生指出,尽管芜湖发展迅速,但其与合肥的差距仍然巨大,如果想要成为真正的安徽“双核”之一,芜湖最好向江北发展,拓展城市空间。

实际上,芜湖市正在积极通过芜湖长江二桥等基础设施的建设来推动跨江造城的进展,不久之后,江北将成为芜湖新的增长极。

六大主要经济指标高于安徽平均水平

2457.30亿元,是芜湖市2015年的地区生产总值,较上年增长10.3%,仅次于合肥稳坐安徽第二,位列全国百强城市榜第82位。

2015年,在整个安徽省的16个市中,仅芜湖市全年GDP、财政收入、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投资、消费、出口六大主要经济指标均保持了10%以上的增速,六大指标增幅均高于全国和全省平均水平。

除了总量的持续增长,芜湖经济亮点颇多,首先就是消费市场的活跃。2015年芜湖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33.04亿元,比上年增长12.2%,其中,电子商务发展迅猛。在三只松鼠等大型电商企业带领下,芜湖市共有40家限额以上批零企业涉足互联网销售,实现零售额40.47亿元,同比增长72.9%。

其次就是服务业的迅猛发展。2015年芜湖市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比上年提高4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对GDP的增长贡献率为31.8%,比上年提高4.5个百分点。具体表现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首位产业集聚效应明显,高耗能产业投资比重下降。

另外,重大投资和在建项目为芜湖未来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数据显示,2015年芜湖市在建的亿元以上项目1085个,比2014年增加12个,全年完成投资1890.52亿元,增长5.9%。其中最值得关注的是,京福高铁、宁安高铁、芜湖火车新站、商合杭公铁大桥等重大项目的建设将对芜湖的发展持续注入强劲的动力。

作为芜湖市的支柱企业,2015年奇瑞共销售汽车55.01万辆,同比增长8.3%。其中国内销量46.31万辆,同比增长15.7%,增幅超过国内乘用车整体销量增长率8.4个百分点;实现出口8.7万辆,连续十三年位居国内汽车企业出口第一位。

截至目前,芜湖共拥有11家A股上市公司和3家境外上市公司,形成资本市场上亮丽的“芜湖板块”。这些上市公司中既包括总市值高达800亿元的水泥行业巨无霸海螺水泥,也有从汽配股搭上手游快车在资本市场上颇为活跃的三七互娱(原顺荣股份)。其中,三七互娱2015业绩预告显示,报告期内公司营业收入预增678%,利润总额预增1444%。

实际上,从江边小城到“芜湖奇迹”,从安徽经济的六七名跃升至安徽第二,芜湖不过用了十来年时间。更为关键的是,芜湖并没有沿海沿边、毗邻大中心城市的区位优势,没有能源、矿产资源优势,也没有自贸区、保税区的政策优势。

培育产业集群引领芜湖增长

“产业集群在芜湖崛起过程中扮演的角色非常关键。”程必定告诉长江商报记者,芜湖最开始崛起靠的就是奇瑞及其配套企业对芜湖经济的拉动。

关于芜湖汽车和水泥两大传统产业集群,有一个鲜为人知的故事。芜湖白马山水泥厂改制时,以3亿元卖给宁国水泥厂,这里是海螺水泥的发源地。当时芜湖提出的配套条件是,海螺水泥总部必须落户到芜湖。目前,海螺水泥已经成为全球单一品牌水泥最大供应商,年销售收入超过1000亿元。

出售白马山水泥厂所得的3亿元,芜湖市又投入到汽车产业,中国最早的汽车自主品牌奇瑞近年来向高端迈进,与路虎、观致等国外品牌合作,积极推动出口,逐渐发展成为中国民族汽车工业的一面旗帜。

汽车、水泥这两大产业又带动几百家相关企业的发展,成为芜湖崛起最有力的保证。

除此之外,芜湖机器人产业、电子商务、新能源汽车等新产业集群的发展也为芜湖将来的高成长性埋下伏笔。

芜湖机器人产业脱胎于奇瑞汽车内部的机器人研制企业——埃夫特智能装备公司,该公司原来制造的机器人只供应给奇瑞。在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区域集聚发展试点的机遇下,芜湖与马鞍山、合肥一起成功申报国家机器人区域集聚发展试点,芜湖一跃成为中国领先的机器人自主研制基地。

除此之外,程必定也指出,作为一个老工业城市的基础,具备的培育创新创业的基因,对引进人才的重视,宜居的生态环境,都是芜湖崛起的原因。

同时,安徽社科院经济研究所所长吕连生2月23日也向长江商报记者指出,芜湖近些年的持续发展也与皖江城市带背景下的承接产业转移有关。2002年前后,吕连生曾作为经济学家在芜湖市芜湖县挂职副县长,并直接分管芜湖机械工业园。

“因为芜湖市区划调整,芜湖县下面几个工业强镇都划到芜湖市范围内,芜湖县当时几乎没有工业。后来,通过承接产业转移,芜湖县相当于白手起家打造了现在的工业体系。在国家批复《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后,芜湖县几乎可以说是因为这个国家政策而快速发展的城市。”吕连生表示。

推动奇瑞、海螺进军世界500强

在3月3日开幕的芜湖市第十五届人大六次会议上,芜湖市市长潘朝晖表示,在“一带一路”、“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长江经济带”、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等重大战略机遇下,在“十三五”期间,芜湖GDP要达到4300亿元,并向4500亿元迈进,芜湖经济增速要达到整个安徽省及长三角城市群的前列。

就政策而言,芜湖市将争创国家快递示范园区,加快皖江航运服务业集聚区、保税物流园区建设,打造全国重要的现代物流中心;建成国家级电子商务示范城市和区域性电子商务中心;推进金融创新,完善业态,拓展功能,打造区域性金融中心。

芜湖市还将继续推进机器人及智能装备、新型显示及光电信息、现代农业机械、新能源汽车、通用航空、节能环保装备、新材料、生命健康、轨道交通装备等产业的发展。

就重点企业而言,除了发展智能制造,推动奇瑞、海螺进军世界500强,芜湖市还计划在“十三五”期间使膳食公司数量达到30家,力争40家,“新三板”挂牌企业超过120家,力争150家,直接融资净额超过1200亿元。

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是保持经济高增长的有力保证,“十三五”期间,芜湖将建成商合杭铁路、皖赣铁路新建双线、庐铜铁路,完成芜铜、皖赣、淮南线铁路的电气化改造,争取开工建设北沿江高铁、铜南宣铁路,打造区域性综合铁路枢纽中心;建成芜黄高速公路南陵段、北沿江高速无为段、岳武高速东延段,实施合芜、芜宣、芜马高速公路改扩建等项目;将芜湖港打造成安徽水上门户、长江中下游货物江海联运的重要枢纽港和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重要喂给港;将芜湖民航机场建成通航机场。

芜湖需要重点向江北发展

尽管芜湖在资源并不充分的前提下创造了“芜湖奇迹”,但是并不能无视芜湖与合肥之间的巨大差距。芜湖要想成为安徽真正的“双核”之一,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就2015年的经济数据来说,芜湖创造的GDP达到2457.30亿元,在安徽省内仅次于合肥,但实际上,芜湖GDP只相当于合肥GDP(5660.30亿元)的43%。

“合肥作为安徽省会,政治资源撬动的经济发展优势不可忽视。近些年来,合肥的交通条件改善明显,从原来的‘盲点’变成如今的华东枢纽,合肥发展迅猛,已然成为安徽经济的中心。”吕连生告诉长江商报记者,“芜湖更多的是属于南京经济圈的一个重要城市,今后合肥经济圈如果做大,则可能成为其中的副中心,但是成为‘双核’之一还需多年的努力”。

在2010年之前,从武汉乘火车到合肥必须要先到河南再下安徽,到安徽阜阳转车,如今,武汉—合肥—上海已经成为中国最繁忙的高铁线路之一。但是目前经过芜湖的高铁线路只有宁安高铁(南京到安庆)。

吕连生指出,芜湖要成为安徽“双核”之一,其经济腹地的缺乏是致命的,芜湖下辖的芜湖县、繁昌县、南陵县区域都很小,无为县离芜湖市又比较远。而合肥下辖的肥东、肥西、长丰都对合肥的经济起到一定的支撑作用。“芜湖要想大发展只能跨江,需要在江北发展新城。”

实际上,芜湖已经意识到这一点,早已开启了跨江造城的序幕,“十三五”期间,芜湖还将加快芜湖长江二桥、商合杭大桥、城南过江隧道等通道建设,继续支持江北产业集中区加快发展。

尽管芜湖发展迅速,但其与合肥的差距仍然巨大,如果想要成为真正的安徽“双核”之一,芜湖最好向江北发展,拓展城市空间。

——安徽省社科院经济研究所所长

吕连生

安徽省芜湖市正在积极通过芜湖长江二桥等基础设施建设来推动跨江造城。东方IC图



三家新兴产业诠释“芜湖速度”传奇

长江商报消息 奇瑞“打底”,三只松鼠及华强文化助力,芜湖经济总量跃居安徽第二 

□本报记者 尹永光 发自安徽

4年时间从0到25亿元的互联网坚果品牌三只松鼠、亚洲最大的高科技主题公园方特及其背后的“中国迪士尼”、不甘心为奇瑞做配套自主研发VVT技术的杰锋动力……这些无一不在诠释“芜湖速度”传奇。

2015年,芜湖GDP达到2457亿元,仅次于合肥排名安徽第二。不过,就在十几年前,芜湖经济总量还徘徊在安徽第六七位。

除了经济体量的不断壮大,芜湖也逐渐通过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和新产业的崛起,在发展质量上突飞猛进。中国最早的汽车自主品牌之一的奇瑞诞生于芜湖,带动200多家配套企业,为芜湖经济“打底”。机器人、光电、电子商务等产业的发展也大大提升了芜湖的成长性。

3月初,长江商报记者通过走访芜湖三家新兴产业企业,试图从其发展脉络及未来走向,还原“芜湖速度”背后的缘由。

今年销售额预超40亿三只松鼠的互联网传奇

长江商报记者到访位于芜湖市高新区的三只松鼠总部前两天,这里刚刚经历了农历新年之后的首场火爆招聘,1000多人挤进“松鼠窝”,最终有200多人被选中成为“松鼠大家庭”的一员。

“不同的岗位对‘松鼠’的要求不一样,比如说客服,我们倾向于招活泼一点的、萌一点的年轻人。”三只松鼠品牌公关经理“鼠阿九”殷翔3月2日告诉长江商报记者,三只松鼠内部还会对所有的客服进行分组,有小清新组、重口味组等。

三只松鼠是一个诞生于芜湖的互联网坚果品牌,2012年创立,创始人章燎原自称“松鼠老爹章三疯”。

三只松鼠上线65天,即跃居淘宝天猫坚果行业第一名;2012年、2013年“双11”日销售量分别达到766万元和3562万元;2014天猫“双11”当天,“三只松鼠”销售额达到1.02亿元,成为天猫食品类第一个单日销售破亿的店铺,2014年全国销售10.09亿元;2015年“双11”三只松鼠全渠道销售达到2.66亿元,全年销量达到25.1亿元。

从0到25亿元,不过4年时间。殷翔告诉长江商报记者:“我们2016年的销售额预计会超过40亿元。”

当然,三只松鼠也不再是2012年我们所知的那个创业小公司。殷翔介绍,目前三只松鼠共有全职员工2200人,应对“双11”等高峰期的时候员工总数突破8000人。

2012年三只松鼠在芜湖成立并崭露头角后,“松鼠们”经常被人问到一个问题,为什么在芜湖创立三只松鼠?不在北上广深,甚至不在合肥?毕竟,彼时芜湖还是一个没什么“互联网基因”的城市。

“虽然没有‘互联网基因’,但芜湖有创新创业的基因,芜湖有培育小企业的文化和优势。芜湖的海螺水泥和奇瑞汽车都是行业巨头,它们都是在芜湖一步步成长起来的。”殷翔这样告诉长江商报记者。

如今,三只松鼠已经开始走出芜湖,在北京、成都、沈阳等地开辟了八大分仓。购买三只松鼠的产品后,用户大多能在当天收货,最迟次日可以送达。

在殷翔看来,这些极致化的服务正是三只松鼠的独特价值所在。三只松鼠“蹿红”之后,电商圈出现了不少三只松鼠的模仿者,但它们并没能复制三只松鼠的成功。

“这个行业的门槛越来越高。”殷翔表示,除了极致服务的高成本,系统化管理和获取新用户的高成本都让模仿者们望尘莫及。三只松鼠总部大楼天井旁的电子屏幕上,每分钟刷新一次销售数据,用户和采购信息都实时更新,更为关键的是,“2012年我们刚成立时,获取一个新用户的成本为25元,现在获取一个新用户则需要75元—100元。”

2012年三只松鼠以萌贱风的品牌形象颠覆行业营销模式之后,他们一直在奔跑,防止成为被挑战者们颠覆的对象。

“下一阶段我们的重点除了继续完善物流仓储体系,还将在线下建立品牌体验店。我们希望三只松鼠成为一个文化品牌,而不仅仅是一个坚果品牌。我们的线下体验店不直接促成交易,更多的是方便用户来品尝我们的产品,尝试我们的新品,与我们的玩偶互动。”殷翔在接受长江商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主题公园与文化内容结合 “中国迪士尼”芜湖起航

熊大被泥石流冲走,辗转成为马戏明星,带领马戏团的动物们展开一场神秘大逃亡……1月16日,《熊出没》系列第三部大电影《熊出没之熊心归来》上映,截止到2月23日,《熊心归来》力抗《美人鱼》《三打白骨精》《功夫熊猫3》等大片,取得2.86亿元票房。

实际上,《熊出没》大电影诞生之后,就一直成为出品方华强文化的“摇钱树”。第一部《夺宝熊兵》获得2.35亿票房,成为当时中国动画电影的票房冠军,第二部《雪岭熊风》也获得2.93亿票房。

2013年1月《熊出没之过年》在央视少儿频道首播获得了3.85的高收视率,创下央视少儿频道开播以来的最高收视纪录。《熊出没》系列动画片在爱奇艺的点播总数超过10亿次。

尽管“熊出没”几乎家喻户晓,但很少有人知道,这个系列的相当一部分制作是在芜湖完成的。

“《熊心归来》有三分之一是在芜湖制作完成的。”《熊出没》系列作品动画指导毛安送3月2日告诉长江商报记者。据悉,《熊出没》制作方深圳华强数字动漫有限公司拥有深圳、芜湖两个基地,芜湖基地位于芜湖方特北边的华强文化产业园,毗邻方特影视摄影棚。

毛安送介绍,华强动漫芜湖基地目前有制作人员40名,大多在芜湖本地招聘,“马上我们准备把芜湖基地扩张到80人左右,主要面向芜湖职业技术学院和皖江学院招聘。”

“一方面,我们正在努力消除《熊出没》大电影的‘低幼’局限,希望这个系列能在银幕上取得更好的票房;另一方面,我们也在围绕熊大、熊二和光头强这三个主要人物设计衍生的人物,例如走萌系路线的小熊和小光头强。”毛安送告诉长江商报记者。

实际上,内容生产只是华强文化营收的一部分,其拥有的原创人物与故事,在当下IP热之下,价值逐渐显现。2014年,华强文化授权合肥乐唐动漫制作“熊出没”手游,酷跑类手游《熊出没之熊大快跑》上线当月下载量达到1500万,月流水达到惊人的2000万元。

然而,文化内容生产只是华强文化主营业务之一,主题公园加文化内容并互相结合,让华强文化被人称为“中国的迪士尼”。

3月2日,长江商报记者在位于芜湖市区东北的方特梦幻王国及东方神画主题公园看到,尽管处于春节之后的淡季,也并非周末,主题公园内的游客仍然络绎不绝。

华强文化公开转让说明书显示,2007年10月,华强文化旗下第一座大型主题公园——芜湖方特开业,吸引了大量游客,公司由此开启全国的产业布局,先后在沈阳、青岛、郑州、厦门、天津、济南、宁波等地投资建设主题公园。截至目前,方特系列主题公园达到16个,2016年将达到20个,2015年上半年方特的总游览人数达到426.8万人。

数据显示,2014年华强文化的营业收入为23.54亿元,净利润为7.23亿元,2015年上半年,华强文化营业收入为11.90亿元,净利润为2.51亿元。

奇瑞带动200多家配套企业多样发展

在芜湖市区以北,有一片宏伟的厂房,这里诞生了中国最早的汽车自主品牌之一——奇瑞。长江商报记者在芜湖市区北部以及芜湖市经开区发现,随处可见各种汽车零部件企业。资料显示,奇瑞共带动芜湖地区配套企业200多家。

2月23日,经济学家、安徽省政府参事程必定告诉长江商报记者,芜湖最开始崛起靠的就是奇瑞及其配套企业对芜湖经济的拉动。

在这几百家配套企业中,有一些并不满足于奇瑞的订单,而是不断研发新技术,获取更大的市场空间,并推动汽车工业的发展,杰锋汽车动力系统股份有限公司正是其中的代表。

2005年,在美国生活了12年的范礼辞掉福特汽车公司发动机技术专家的职位,回国创立杰锋。在此之前,他在西安交通大学完成本科学习,赴美攻读研究生学位,2000年获得美国威斯康星大学机械工程系博士学位,并进入福特工作。

国内汽车工业的飞速发展是范礼选择回国创业的主要原因。“美国汽车工业经过100年的发展,已经相对稳定了,不像国内,还有那么多想象的空间。在当时的市场环境下,真正对我们有需求的是自主品牌,而奇瑞是其中的佼佼者,所以回国之后我首先选择了来芜湖给奇瑞做配套。”

杰锋成立之初,主要靠汽车排气系统维持企业经营,立足之后,便开始发展VVT业务——未来将在尾气处理、发动机零部件两个业务板块齐头并进。

VVT,全称发动机可变气门正时技术,其原理是根据发动机的运行情况,调节气门开启的时间或相位角度,使进入发动机的空气量达到最佳,提高燃烧效率。

VVT诞生于对油耗特别敏感的日本,在范礼带领杰锋杀入这个领域之前,核心技术一直被欧美和日本的几个汽车配件厂商掌控,因为价格高且存在壁垒,一般只有部分进口车和合资车才使用。

2007年开始,杰锋每年投入营业收入的5%用于研发,终于在2009年研制成功,2012年,杰锋的VVT开始量产,随后用于多款汽车,杰锋成为中国为数不多的掌握正向开发技术的汽车零部件企业之一。据悉,杰锋年产50万套VVT智能化生产线将于2016年11月开工建设。

产业集群在芜湖崛起过程中扮演的角色非常关键。芜湖最开始崛起靠的就是奇瑞及其配套企业对芜湖经济的拉动。

——经济学家、安徽省政府参事程必定

中国最早汽车自主品牌之一的奇瑞汽车诞生于芜湖,带动200多家配套企业,为芜湖经济“打底”。



8年5000亿 重庆西永掘金全球路径

长江商报消息 创新“品牌+代工+配套”集群发展模式,笔记本电脑产量占全球三分之一

□本报记者 杨玲玲 发自重庆

“全球每3台笔记本电脑中就有一台‘重庆造’,而‘重庆造’的一半以上又都出自西永。”

3月3日,重庆西永微电子产业园(下称“西永微电园”)相关负责人向长江商报记者介绍,短短数年时间,重庆的经济增长实现了从汽摩产业“独木支撑”,到汽车、电子信息“双轮驱动”,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多点支撑的转换,其中电子信息产业更是成为经济增长的主引擎。

垂直整合,打造产业链上下游集群。西永微电园瞄准全球科技革命和产业发展趋势,提前布局电子核心零部件、物联网、机器人及智能装备等十大新兴产业集群,并通过“市场牵引+资本撬动”的方式,助推其加快发展。目前,成果已逐渐显现。

西永综保区年产值达3000亿

春节假期刚过,西永微电园内各大企业的员工们已经陆续回到工作岗位。2月17日,返岗率已达到95%左右,基本满足企业的开工需求,生产工作也回归正常轨道。

2月29日,长江商报记者探访了位于重庆市沙坪坝区西永镇一带的西永微电园。宽阔平整的道路,生机盎然的绿化和错落有序的高楼,显示出园区清晰合理的规划。

园区究竟有多大?据介绍,西永微电园总规划面积约37平方公里,是我国规划面积最大的电子信息产业专业园区。2010年2月,国务院批准在西永微电园内设立重庆西永综合保税区,占地面积10.3平方公里,并于同年11月通过国家验收。

西永综合保税区的建成,创造了全国综保区建设5个“最”:内陆地区最大面积、最新的审批模式、最快的审批效率、最快的入驻运行和最快的建设速度;仅用一年时间,完成100万平方米标准厂房建设,满足了入园企业的投产需要,使笔电基地建设基本成形……

中航(重庆)微电子有限公司(下称“中航微电子”)有关负责人介绍,该公司拥有一座月产35000片8英寸硅片的芯片制造工厂,工艺制程能力最小生产线宽达到0.15微米。而这只是西永微电园大力发展电子信息产业的一个缩影。

短短数年时间,重庆电子信息产业经历了“从无到有”的崛起过程。2008年开始,重庆从品牌商入手,引入笔电整机项目,先后与惠普、富士康等知名企业签订合约,共建4000万台电脑出口基地。此后的8年时间里,西永微电园形成了“品牌+代工企业+零部件厂商”的“5+6+700”垂直整合产业体系。

2008年,在成功引进惠普400万台电脑内销项目的基础上,重庆方面多次向惠普发出邀请,希望对方能将笔电外销项目也放在重庆,带动供应链发展。据透露,为了提高谈判的成功率,重庆方面花了4个月时间准备,先后与惠普互通近2000封电子邮件,共同制定的成本分析模型也曾20次易稿。

产业集聚助力招商引资。西永公司提供的数据显示:目前,西永微电园已引进惠普、富士康、广达、英业达、新普、沙伯基础、SK海力士等180余家企业,其中世界500强企业11家,包括四大国际知名品牌商(惠普、思科、宏碁、华硕)、三大代工厂商(富士康、广达、英业达)及相关生产服务配套厂商。根据发展规划,到“十二五”末,西永园区就业人数可达12万人。据了解,早在2014年,重庆生产的电脑、显示器、打印机、网络通讯产品等已达2亿台件。其中,在全球笔记本电脑出货量萎缩5%的背景下,重庆凭借强大的集群效应逆势增长15%,达6100万台,占全球总产量的三分之一,成为全球最大的笔记本电脑生产基地。

当前,西永微电园基本形成以集成电路、电子产品、软件研发及服务外包为主的三大信息产业集群,并被授予“国家电子信息产业基地”“国家服务外包基地城市示范区”“国家加工贸易梯度转移重点承接地”“国家高技术产业(信息产业)基地”“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园区”等称号。

电子信息产业正加快向云计算、大数据等领域拓展。云从科技便是一家专注于计算机视觉与人工智能的高科技企业。3月12日,云从科技相关负责人在接受长江商报记者采访时介绍:“刷脸与感应钥匙交叉验证启动汽车;根据情绪智能调节卧室灯光或音乐;入住酒店无需在前台办理手续,刷脸即可;在虚拟发型室选择适合自己的发型……未来人工智能将全面深入我们的生活。”

目前,该公司的人脸识别技术已经广泛应用在中国银行、建设银行、西安银行、重庆银行、哈尔滨银行、中旅银行、海通证券等金融机构及平安城市项目。未来,云从科技将凭借IBIS生物识别集成平台与云平台实现各个行业的无缝接入,成为国际领先的中国人工智能技术研发型企业。

重启蛰伏多年的集成电路产业

如今,靠笔电产业“异军突起”的西永微电园,又在谋划新的转型。

上世纪50年代,中国的第一片集成电路芯片就诞生于重庆永川的电子二十四所。然而,起步虽早却未成气候,经过60多年的蛰伏,如今随着笔电产业的逐步成熟,重庆西永园区发展集成电路产业也迎来新契机。

2012年5月21日,对于重庆集成电路产业而言,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天。这一天,中航工业集团牵头收购重组台湾茂德位于重庆西永的8英寸芯片工厂。

在中航微电子的生产车间内,员工小朱每天负责生产上千万块这样的集成电路模块。每个小时,他需要将约150片单晶圆片放上机台进行蚀刻,并随时监测机台运行是否正常。“经过蚀刻后,每一片单晶圆片上将汇聚近3000万条电路,最终会被分切成近4万块模块,用于我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他说。

“与手机、电脑、电视机里的其他电子零部件相比,芯片的利润更为可观,以一台卖价500美元的笔记本电脑为例,一颗电脑芯片就可以卖至数十美元。”中航微电子总经理李锋介绍。

如此一来,重庆造的笔记本电脑、台式电脑、智能电视机、手机等,也开始“长”出一颗“重庆芯”。2014年6月,西永微电园SK海力士半导体(重庆)有限公司的芯片封装项目,顺利投产。从落户到试生产仅用了一年时间,且其年产值达到1.8亿美元。如今的SK海力士半导体公司,已是世界第二大内存制造商,主要生产以内存和闪存为主的半导体产品,其生产的芯片,供给苹果、微软、惠普、联想、华为等公司。

目前,西永微电园形成西南集成电路设计公司、中航微电子(重庆)公司8英寸芯片生产厂、中电科技集团重庆声光电有限公司两条6英寸芯片线以及总投资12亿美元的韩国SK海力士集成电路测试封装项目集群化作业。一条以芯片制造为代表,融合集成电路设计研发、制造和测试封装的全产业链已在园区形成。

重庆社科院区域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李勇告诉长江商报记者,通过创新“品牌+代工+配套”的集群发展模式,重庆聚合了一大批国际IT巨头,形成庞大集群,并构建起笔记本电脑、液晶面板、智能手机、汽车电子、穿戴电子设备等多终端体系。

西永微电园开发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在接受长江商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西永微电园就是要打造电子信息全产业链,变“全球重要的笔电基地”为“全球重要的信息产业基地”。截至2015年,西永微电园已形成生产各种电子产品2亿台(套)的能力(其中生产笔记本电脑8000万台),园区内集成电路、电子产品制造和软件研发三大产业产值达5000亿元。

以产业集群为城市注入生命力

一座无产业的城市,是一座没有生命力的城市。随着新光源革命的到来,光电子产业已成为21世纪第一主导产业。2015年11月16日,致力于打造全球领先光电子全产业链的光电子产业园——中欧智慧光都,正式落地重庆西永微电园。

未来10年,LED照明的终端应用全面进入中国亿万家庭,将撬动整个光电子产业市场。“根据LED产业的发展,该产品除了满足国内需求,更多的是由欧洲的采购商进行大量采购。”据中欧智慧光都项目负责人汪顺波介绍,项目落户西永微电园,通过“渝新欧”铁路供给欧洲,更加方便快捷。

3月3日,记者探访位于西永大道北侧的中欧智慧光都看到,微电产业园与渝遂高速之间,项目首期“10万平方米灯饰LED照明批发基地”主体部分已基本竣工,目前正在进行内部装修,即将投入运营。

据了解,项目整体建成后,将呈现出一个88万平方米灯饰LED照明全产业基地,基地拥有集研发、生产、展贸、体验、销售、外贸为一体的全产业链。

“产业集群作为一种为创造竞争优势而形成的产业空间组织形式,它具有的群体竞争优势和集聚发展的规模效益,是其他发展形式无法比拟的,而国际上有竞争力的产业大多是集群模式。”重庆西永微电子产业园区开发公司相关负责人告诉长江商报记者。

产业集群作为一种为创造竞争优势而形成的产业空间组织形式,它具有的群体竞争优势和集聚发展的规模效益,是其他发展形式无法比拟的,而国际上有竞争力的产业大多是集群模式。

——重庆西永微电子产业园区开发公司相关负责人

位于重庆市沙坪坝区西永镇的西永微电园,如今已成为全球最大的笔记本电脑生产基地。本报记者 杨玲玲 摄



渝欧物流织网 打造西永智慧新都

长江商报消息 “渝新欧”铁路运输成本仅是航空运输的25%,优化通关物流实现“买全球、卖全国”

□本报记者 杨玲玲 发自重庆

以产兴城,以城聚产。产业发展突飞猛进的同时,重庆西永微电子产业园也不断完善着配套设施。

在引进招商的过程中,物流建设始终是关键。在连日来的走访中,长江商报记者发现,园区物流交通早已建设成形:向西依托“渝新欧”铁路打造丝绸之路经济带贸易平台,向东借助长江黄金水道成为长江经济带西部枢纽,同时配以方便快捷的公路和航空运输,使得水、陆、空立体成网。

园区内的城市核心区——西永商务中心区,具有商务办公、商业、娱乐、研发等多种城市功能,规划面积7.42平方公里,规划建筑总量1100万平方米,可供30万人居住、办公,是主城规划的六个城市副中心、五大新商圈和十大重点开发片区之一。

“这是一座前进中的城市,我能感受到她的活力。”3月3日,德国汉莎货运航空公司重庆代表处负责人许玲在接受长江商报记者采访时感慨道。

变身世界最大笔记本电脑生产基地

重庆沙坪坝区西永镇居民王强怎么也没有想到,十多年前贫穷落后的西部乡村小镇,如今一跃成为世界最大的笔记本电脑生产基地。随着园区配套设施的完善,这里也逐渐变成一个宜居宜业的生态新城。

原本打算外出打工的他最终选择留在家乡就业。“既然在这里就可以挣到和沿海地区一样的薪水,何必还要折腾着出去?而且离亲人朋友更近。”王强告诉长江商报记者,身边很多亲友都赞同他的想法,也有好几个老乡和他一起在园区的富士康公司工作,他们生产的笔记本电脑,大都漂洋过海,运送到世界各地。

如今,西永微电园作为重庆基础条件最好的都市拓展区域,也是重庆新商圈之一,拥有全国最大的综合保税区、国家第三批“自贸区”核心区、“渝新欧”铁路桥头堡、毗邻西部最大铁路物流中心等多张名片,区域内规划有四条高速公路、三条铁路、四条轨道交通,打通七座隧道。

去年7月,满载着从德国进口的BRITA净水壶集装箱开启,标志着首批通过“渝新欧”国际班列运抵重庆的跨境电商货品正式开箱。

重庆市主要负责人曾表示,这是“渝新欧”开通四年多来第一次运输跨境电商货物回程,也是跨境电商史上第一次采用铁路运输方式从国外运回商品。同时,西永微电子产业园区开发公司负责人介绍,西永保税区通过优化通关和物流环境,吸引了一批知名电商企业,培育了大量本土企业,从而实现了“买全球,卖全国”。

重庆西部物流园相关人士告诉长江商报记者,西部物流园正在成为沙坪坝乃至整个重庆沿长江经济带向东辐射的重要平台。到2017年,西部现代物流园将具备国际物流分拨、国际贸易转口、进口汽车展销和欧洲商品交换的复合功能,使沙坪坝区成为重庆市对外开放窗口和西部最大的欧亚商品集散地。

如今,“渝新欧”在带走园区电子产品的同时,也为市民带回了德国的啤酒、法国的红酒、比利时的巧克力、俄罗斯的橄榄油。重庆社科院区域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李勇提出,“渝新欧”国际贸易大通道成为重庆融入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的重要基础和支撑。大通道形成的开放大平台,催生了大贸易,带动起大产业,不仅成为重庆打开欧洲市场大门的“钥匙”,更给渝企带来诸多商机,也为重庆深入推进内陆开放,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物流的畅通更加显现出园区内产业聚集的优势。去年末,西永引进物流龙头企业飞力达。长江商报记者从西永微电子产业园区开发有限公司获悉,飞力达项目落户西永,开展平行进口汽车保税展示展销,打造电子料件集散分拨中心及贸易结算中心等业务,是西永建设新兴产业聚集地和对外贸易新高地的重点项目。

欧洲商品进口比传统途径便宜30%

去年11月18日,位于沙坪坝区西永综合保税区B区的欧洲商品城正式启动,其线上跨境电商平台海悦汇开始试营业。 据悉,欧洲商品城投资5亿元,建筑面积73000平方米,是集娱乐休闲、文化交流、购物展示于一体的大型城市综合体。

项目建设共分三期,一期规模5万多平方米,以生活用品、奢侈品为主,明年5月正式开业;二期以汽车、家居用品为主,2018年完成,届时或将在欧洲商品城旁边搭建欧洲汽车城;三期以欧洲各国特色餐饮、教培服务为主,2020年完工。

其中,5万平方米用于全品类欧洲进口商品和保税商品展示展销,涉及母婴用品、服装服饰、箱包皮具、厨卫电器、生活日用品、肉类、酒水饮料等近1000个欧洲品牌,其中不乏奢侈品牌。

“在欧洲商品城不仅能体验实体产品,而且通过网上下单会更优惠,几个小时候就能送货到家。”西永综合保税区管理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孙浩介绍,商品城的所有产品均由欧洲厂家直接供货。

同时,海悦汇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章登文称:“我们在德国成立了分公司,在意大利、荷兰、英国、法国等国家组建了30人的采购及招商团队,计划引进600家欧洲厂商的产品。”

“通过‘渝新欧’运输货物,不仅节约了运输成本,还节约了时间成本,在欧洲上市的商品最多晚两周就能在重庆与市民见面,而对于奢侈品,也可为客户下单定制。”重庆欧洲商品城策划总监陈鹏表示,商品城的产品价格将比传统贸易进口便宜30%—50%,极个别商品甚至可能比欧洲当地售价还便宜。不仅如此,去年底落户西永的LED光电子产业园中欧智慧光都项目,将形成拥有开发、生产、体验、销售和国际展贸为一体的LED光电子全产业链,也依靠“渝新欧”运输通道,与欧洲市场对接,三年内产值有望达到千亿元。

西永园区相关负责人也告诉记者,自从有了特殊的物流通道后,园区内生产的货物已经不会再在路途上被耽误。货物通过“渝新欧”从重庆运往欧洲,一个集装箱的费用大概是6000美金,仅是航空运输成本的四分之一至五分之一。“渝新欧”的运输时间是16天左右,而海运的时间是45天,大大缩短了运输时间。

产城融合发展筑200万人新城CBD

物流畅通为园区发展架起了商务的桥梁,而产城融合则为经济起飞注入了鲜活生命。

3月3日中午,长江商报记者来到西永微电园中欧智慧光都。正值午饭时间,工人们纷纷从建筑工地走出,就近在旁边的小餐馆吃饭。记者观察到,空旷的产业楼旁已形成餐饮、小型百货超市、美容美发、银行、药店等一批生活配套门店,生活气息浓郁。

同时,走在宽敞整洁的西永广场步行街上,记者切身体会到这座未来之城的魅力。据介绍,占地7.4平方公里的西永商务中心区或将成为未来的西部新城CBD。

西永微电子产业园区开发有限公司规划设计部相关负责人介绍,西永商务中心区占地面积达7.4平方公里,其中,商业建筑面积达219万平方米,商住混合建筑面积达230万平方米,居住面积605万平方米,此外,商务中心区内还有广场、水池、生态绿地、学校、医院等各类生活配套设施。

与占地面积0.23平方公里的三峡广场比,西永商圈内的商业设施体量相当于10个三峡广场。“产业升级带来的区域影响力,产城融合发展催生的市场需求,点燃了各大房企‘向西’发展的热情。” 房地产相关研究员分析称。目前,大学城和西永商务中心区两大板块已经集结龙湖、万达、金科、富力、首创等品牌房企进驻,预计5—10年内,商务中心将全面建成。

“目前,整个西永组团,包括大学城、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现代物流园三大产业功能片区都没有大型的商业中心。”西永微电子产业园区开发有限公司规划设计部相关负责人介绍,按照规划,三大产业功能片区的常住人口将达到150万人,加上流动人口可达到200万,为了服务这部分人群,新建商务中心区将从购物、医疗、教育、休闲娱乐等几大主体功能着手,完善西永组团的城市功能。

记者从规划图上看到,西永中央商务区交通十分便利,轨道1号线直接横穿中央广场。规划中的轨道17号线横穿商务中心区的北部,13号线纵贯商务中心区西部。而整个商务中心区被分成了无数个“小块”,商务中心区内,无论商业用地还是居住用地,每一块用地规划都在15亩至30亩之间。该负责人介绍,这将有效扩大商务中心区的路网密度,避免交通拥堵。

大通道形成的开放大平台,催生了大贸易,带动起大产业,不仅成为重庆打开欧洲市场大门的“钥匙”,更给渝企带来诸多商机,也为重庆深入推进内陆开放,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重庆社科院区域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李勇

西部物流园依靠“渝新欧”运输通道,助推重庆成为中国西部最大的欧亚商品集散地。本报记者 杨玲玲 摄



三峡移民赣州开荒创业记

长江商报消息 □王筝/文

“这些杂草砍了不能扔掉。”

龚勇一边抡着锄头开山一边向记者介绍,赣州这边的气候环境很适合种植橙子,但是土壤的存肥能力很差。这些杂草刚好可以帮助土壤储存肥料。

龚勇,一个从秭归搬到赣州十二年的三峡移民,来到赣州龙南县后,他和妻子承包了百亩荒山,只为了把自己一身种橙子的技术在这最合适的环境里发扬光大!

离开秭归之前,龚勇在特产局上班,是柑橘技术员。来到赣州后他独特的剪枝技术让当地人从难以理解到心悦诚服。当地人从最初发现自己与龚勇在种植橙子方面存在极大的产量与质量差距,到请他回家帮忙剪枝,直到第二年果实挂上枝头之后,才是真的从心底里佩服他。

来这边种植橙子并非顺风顺水,2008年,一场突如其来的冰冻,阻碍了移民的收成步伐。一年落空了。

比起伤树,砍树才是在断移民的根本。当地有一种被称之为柑橘界癌症的“黄龙病”, 因为黄龙病,龚勇家的3700多棵树,砍得只剩下100多棵树。当问他这种病这么严重还会继续种植橙子吗?他毫不犹豫地回答:“肯定要种下去。”龚勇说不仅要继续种,还要增加其他品种,还要种桃、梨、杨梅、玉米。但是他最爱的还是橙子。

龚勇是个求变的人,从2005年到2015年,他尝试种橙子的同时养殖了200多头猪,然而,行情并不好。到2016年所有的猪才陆续卖完。龚勇的发展思路很清晰:品种多样化,四季不轮空;土质相对差的地方,建房修停车场,供采摘游玩的游客休息;让儿子学习互联网知识,以新时代的思维来发挥自己的优势。“知识就是力量。”每当听到他感兴趣的思路便随手记下来。想完成未来的规划,龚勇要做的事还有很多。新的互联网农业思维是他目前最有兴趣的方向。

拿着几把锄头,带着几个工人将百亩荒山变种植园。面对橙子癌症黄龙病,他勇于推倒重来。他所做的一切就是为了让一身种植本领在江西这片土地上彻底发挥出来。他的科技农庄未来的前景,毫无疑问非常值得期待!

多年的经验,让龚勇了解了当地的土壤性质,他已经十分清楚如何开山和处理杂草。

为了预防黄龙病,龚勇建了一个隔离大棚重新育苗。

离开湖北十来年但龚勇仍保持着家乡的生活习惯和口味。

种植技术全面的龚勇还是会时不时给自己充电。

老家的记忆除了脑海里的样子外,就剩下这几张老照片。

两万斤左右还没有卖完的橙子被存起来等待市场行情转好。


责编:ZB

长江重磅排行榜
视频播报
滚动新闻
长江商报APP
长江商报战略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