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商报 > 百货企业谋求降低成本 开始提高物业自持比重

百货企业谋求降低成本 开始提高物业自持比重

2016-01-21 01:55:08 来源:长江商报

长江商报消息 湖北地产业人士把脉传统百货业发展

□本报记者 杨玲玲 通讯员 邓静超

随着电商不断在百货业跑马圈地,实体百货压力越来越大,“电商冲击下,传统百货如何自救”也成了业内人士不断探询的话题。近日,在湖北房地产年度报告会上,众多房地产业内人士齐聚,把脉传统百货业发展出路。

戴德梁行武汉商业地产部主管及助理董事杨迤

互联网将消费主力年轻化

“移动支付的普及带来了新一轮的商业接口抢占高潮。我个人而言,出行已经不太习惯携带大量现金。更多时候,除了刷卡之外,我会选择微信或者支付宝支付,这是移动互联网对整个商业模式以及消费者的影响。”

在过去的五年中,网络零售额以71%的年复合增长率增长了14倍。截至2015年上半年,十大快时尚品牌在国内共开设95家新门店,其中国门店总数量超过1200家,同比增长25.9%。

根据戴德梁行的研究,百货业经营者自然更关心消费客群的变化。杨迤提出,“从现在的数据来看,整个消费者的变化非常之大,消费主体已经过渡到80、90、00后,并以家庭消费和电子消费为主要模式。在出行时,多是三五成群,以组团的方式来消费。”

世邦魏理仕华中区商业服务部资深董事黄英波

不应神话甚至妖魔化电商

“我们不应过分神话甚至妖魔化电商,实体百货本身也存在很多问题。”

庄胜集团作为一家香港综合性企业集团,其下属北京庄胜崇光(SOGO)百货曾被誉为京城商界神话。然而,武汉庄胜崇光百货商场虽身处武广商圈,却于2014年撤柜,至今仍在关门整改。

黄英波分析,“多元化零售业态的兴起,国际品牌收回中国地区的经销权,运营成本的不断上涨以及有限的经营面积等诸多因素使昔日百货巨头走向没落。”

近年来许多大型国内百货企业已经开始加大对自营业务的投入。一部分百货企业利用自身在本地市场的百货品牌知名度以及渠道优势,代理品牌在本地的经营业务。此外,也有部分百货企业已经开始试水“买手制”经营模式。

在成本调整上,一些百货企业开始采取自行开发或购置现有项目的方式,提升自持物业的比重,在降低租金上涨和物业租赁风险的同时,也希望能够从房地产开发和自持物业的资产增值中获益。

“此外,还应联动线上线下业务。”黄英波称,百货企业开展线上购物是顺应消费者购买过程电子化的必然选择,更是将消费者购物体验化的一种延伸与深化。

责编:ZB

长江重磅排行榜
视频播报
滚动新闻
长江商报APP
长江商报战略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