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商报消息 董事长过于强势致总裁无施展空间,待遇一般迫使员工把公司当“跳板”
□本报记者 杨玲玲
有着地产界“黄埔军校”之称的中国海外发展有限公司(下称“中海”),一直在向各大房企输出高管,然而从去年底开始,中海人事动荡达到高潮,这一次请辞的是执行董事兼总裁陈谊。
长江商报记者梳理发现,自2014年4月上任,截至今年1月19日,陈谊就任中海总裁一职不足两年时间。1月19日,中海发公告称,陈谊辞任公司执行董事兼总裁之职。同日,陈谊在公开感谢信中称,“公司归属中海地产、同事们各得其所、个人忠义尽责之后,我也迎来重作水滴的身心灵感。”
而这也是继美国公司副总裁朱明辉、营销公司董事长曲咏海、原助理总裁范逸汀等三名高层离职后,中海的第四位辞任高管。
持续的人事震荡难免使人心变得浮躁。一位不愿具名的业内人士称,“攘外必先安内,中海这两年都在忙总部战争,业务发展的动静不大。”过去一年,中海的整体销售额约为1806亿港元,排名全国房企第五位。这家曾令王石胆寒的房企如今已经相距万科甚远。
总裁请辞自称“忠义二责已了”
对于陈谊请辞执行董事兼总裁的原因,公司方面称:“陈先生需要投放更多时间于其他事业发展及个人事务。”并且强调陈谊与董事局并无不同意见。
随后,中海还发布了更新后的公司董事名单:执行董事包括主席兼行政总裁郝建民、副主席兼高级副总裁肖肖、副总裁兼总建筑师罗亮以及财务总监聂润荣;非执行董事郑学选;独立非执行董事林广兆、范徐丽泰以及李民斌。
陈谊在感谢信中提出,“到2015年6月底,400多亿港元的资产注入法律程序全部完成;到本月,因历史原因负责总公司代建项目的最后几十名同事最终并入中海体系。两年并入所有事项完成,至此我忠义二责已了。”
“忠义二责已了。”似乎是陈谊对本次离职的最好告白。长江商报记者多次尝试联系陈谊,其电话一直无人接听。不过,据报道,陈谊离职后将与部分前同事一起创业,方向暂未得知。
从陈谊的公开感谢信可知,其1993年大学毕业后便加入中国建筑工程总公司。从最基层起步,历经十年开始掌舵中建的房地产业务,担任中国建筑股份有限公司房地产事业部执行总经理、中建地产总经理。随着2013年中海地产整合中建地产,中建地产掌舵人陈谊带着中建地产400多亿的资产并入中海地产,并在当年8月6日获委任为中海地产执行董事、中海地产总裁。其间,陈谊在中建系的工作时间超过20年。
“2013年秋,中建地产并入中海地产,这是中建集团房地产业务的一次战略重组,也是中建集团对中海定位及其治理结构寄予更高期望的一次战略调整。”陈谊称。
有媒体报道称,在中国建筑股份有限公司并入中海地产的两年时间里,陈谊过得并不开心,强势的董事长郝建民并没有给这位总裁太多的施展空间。挂着总裁头衔,他唯一能够分管的领域是中海海外地产业务——该业务仅有美国纽约一个写字楼项目。
大部分中建员工因施展空间不大离职
对于一直低调行事的中海来说,这绝不是第一次因人事震荡将公司推向风口浪尖。有接近中建的消息人士向媒体透露称,原中建地产并入中海地产的员工,因得不到施展空间,大部分在过去两年已经离职。
去年9月底,在中海内部评价颇高的营销公司董事长曲咏海离职,随之而来的10月,中海地产原助理总裁、副总建筑师范逸汀离职,加盟旭辉集团,出任集团副总裁。接着在11月5日,中海地产美国公司副总裁朱明辉正式从中海地产辞职。
长江商报记者梳理发现,从刘爱明、杜晶、朱荣斌、吴建斌、颜建国,到曲咏海、范逸汀、朱明辉等,高管离职已经成为中海的常态。中海几乎成为了业内公认的地产界“黄埔军校”,一直在向各大房企输出高管,龙湖、碧桂园、万达乃至万科,均有不少来自中海体系的高管。中海当初吸引高校学子的优势,后来也会成为最后促使很多中高层人员离去的原因,业内普遍认为,专业、执行力强是这批人才的标签。
在曲咏海、范逸汀、朱明辉三位高管离职一事还未冷却之时,中海最近人事变动名单上又添一员。那么,如此多高层的离去,让人不禁想问中海到底怎么了?
中海高层表示,可能需要更高的品牌认可度,给员工带来令其骄傲的归属感。而行业观察者却有不同的观点,“薪资待遇不高和晋升空间存在职业天花板。”
曾有刚入职中海的员工对媒体坦言,如今中海的待遇很一般,因此高层的出走并不令他们感到意外。其透露,许多中低层员工仅把中海当作跳板,先工作几年,以便将来好跳槽到别的房企。
的确,作为发展成熟、体制完善的央企,中海的每一条业务线、每一个岗位的工作流程已经十分完善。“新人能很快上手,但这也意味着接触其他岗位和领域的工作机会少了。这使得很多中海人专业能力较强,但难以同时在多个领域表现突出。”分析人士指出。
“超越万科”预言未能实现
整合之初,“中海中建合并要和万科争老大”的言论甚嚣尘上。然而随着时间的流逝,人们发现中海系的地产整合不仅没有让“超越万科”的预言即刻成为现实,反而让其付出了“血的代价”。
1月13日,中海公布了其2015年的业绩和收购土地情况。2015年全年,中海系连同其合营公司、联营公司共实现合约物业销售金额约1806.32亿港元(约合人民币1530亿元),相应销售面积约为1260.22万平方米。
而根据此前万科公布的销售数据,其2015年全年销售业绩已累计实现销售面积2067.1万平方米,销售金额2614.7亿元,捍卫了行业老大的地位。同时,财务数据也显示,中海这个曾经令王石胆寒的房企如今已经相距万科甚远。
有消息指出,中海从2014年开始便在内部掀起了改革:在总部层面成立战略管控委员会,由郝建民任委员会主任,同时成立专业化工程公司与营销公司。
据称,在这场变革后,中海从原来的“六阁制”变成了“内阁制”,内阁总揽集团权力并对集团负责,大多数事情也归战略管控委员会定,由他们管理业务。这就造成了权责分离,使得运营团队压力过大。
实施总部垂直管理,某种程度上也是中海对各地方公司的高层削权。当这样的调整置于中海中建合并的语境下,也形成了中海的一轮离职潮。而这其中,成都区域早前经历过的人事震荡便是很好的佐证。
“从国内强手之一到国际同业之最、从遥不可及世界500强目标到如今正奋力挺进全球TOP30,中建已在经营规模和利润规模上名列全球建筑房地产综合企业榜首;而旗下的中海地产也素以‘盈利能力最强’成为中国房地产行业的标杆企业之一。”陈谊在感谢信中提到。然而,不可否认的是,整合给中海带来规模增长空间的同时,也让这家地产巨子付出了成长的代价。
责编:Z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