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商报 > 市场化不足 高校系公司亟待破局

市场化不足 高校系公司亟待破局

2016-01-04 00:07:21 来源:长江商报

长江商报消息 资本化运作不彻底致科技成果难转效益,仅2家公司净资收益率超10%

□本报记者但慧芳尹永光发自武汉

拥有庞大的科技创新资源,总市值高达4937亿的“高校系”上市公司,在业绩上却远表现得不如想象中那样“风光”。

长江商报记者统计发现,在目前28家高校控股的A股上市公司中,截至2015年第三季度,净利润超过5000万元的仅13家,半数以上“高校系”上市公司前三季度净资产收益率不足4%,仅*ST古汉、方正证券两家公司净资产收益率达到10%以上。

“在技术方面,有高校背景的上市公司基础非常好,但公司的市场化程度以及企业梳理、管理等方面就比较弱,这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高校系’上市公司净利润难以做大。”1月2日,长江证券分析师李凯对长江商报记者分析,高校概念股存在了很多年,但它整体做大做强的效果并不明显,2006年以来高校控股上市公司的“退出潮”,也与市场蓝筹标本效应不突出有关。

“高校的知名度越高,相应社会资源、社会关系就越浓厚,自然令市场浮想联翩,被市场高估在所难免。”1月2日,著名经济学家宋清辉接受长江商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想在资本市场有所作为,亟需依靠市场化的力量解决这些问题,同时制定并完善例如激励机制等举措,根据市场需求,促进科技创新成果转化。”

近半“高校系”公司净利难保5000万以上

由于2015年12月中旬在互动平台上披露公司智能制造示范项目采用了虚拟现实技术,华中科技大学旗下上市公司华中数控股价一路上扬。截至2015年底,华中数控股价高达36.72元每股,相比2011年上市时每股26元的发行价,上涨41.2%。

然而,反观华中数控经营业绩,上市以来却表现平平。华中数控2015年三季报显示,其在前三季度营收为3.7亿元,同比下降12.34%,营业利润为-1.01亿元,净利润亏损达5223.44万元。其2012-2014年年报显示,公司三年净利润均仅1000万元上下。

事实上,华中数控的业绩表现并非孤例,长江商报记者统计2010年以来上市的7家“高校系”上市公司发现,2015年前三季度出现业绩大幅下滑的还有津膜科技、天喻信息等2家,净利润同期下滑达一半以上。

“业绩不达预期在‘高校系’上市公司中表现较为明显。”12月31日,云南财经大学金融学院证券投资系主任陈晓丹对长江商报记者表示,除了最近上市的“高校股”,老牌高校控股上市公司大部分业绩也并不理想,而且一直难以改善。

长江商报记者梳理28家“高校系”上市公司2012-2014年年报发现,连续三年净利润超过5000万元的“高校系”上市公司仅16家,2015年前三季度净利润达5000万元以上的仅13家,接近一半的“高校系”上市公司处于难以维持净利润在5000万元以上的经营局面。

而在投资收益回报上,28家“高校系”上市公司中,2015年前三季度净资产收益率超过10%的仅*ST古汉、方正证券两家公司,有17家净资产收益率不足4%,2012-2014年平均净资产收益率达到6%收益合格水平的仅13家。

“高校的知名度越高,相应社会资源、社会关系就越浓厚,自然令市场浮想联翩,被市场高估在所难免。”1月2日,著名经济学家宋清辉接受长江商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多年运作高校校企投资管理的楚商领先(武汉)创业投资基金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李娟告诉长江商报记者,校企有一些自身的优势,比如一般走在技术前沿,高校背景为其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创新动力。

“但它又不像典型的国企,有着企业制造基础,以及雄厚的资金和企业资源积淀,它其实更像企业生命周期的早期,多属于轻资产、高科技企业。”李娟说,“实际上只有一点技术,又靠技术筹集资金,又要组织生产型人才进行生产,还需要市场型人才、资本型人才,受众多‘短板’制约。”

“量子通信、虚拟现实、‘互联网+’、智能制造、环保……几乎目前最前沿的科技技术概念,都能在‘高校系’中找到。然而,长江证券分析师李凯介绍,在很长一段时间,光有概念、业绩不显成为“高校系”上市公司身上的“标签”。

“高校概念股存在了很多年,但它整体做大做强的效果并不明显,以前多认为是一个‘炒作’概念的板块。”李凯表示。

市场化程度弱,优势资源转化遇短板

回溯“高校系”上市公司发展历程,多位投资专家和证券人士对长江商报记者表示,企业化和资本化运作不彻底成为制约其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

“高校上市公司的管理人员几乎都是高校指派的管理人员,效率较低。”陈晓丹指出。

在李娟看来,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是两种不同属性的文化,而在很长一段时间,“高校系”上市公司董事会说话的权重在学校一方,“校企已经习惯了企业是学校的这一思维模式,不管学校在其中占有多大股份。”

事实上,以2009年上市的湖南高校上市公司博云新材为例,目前其董事长刘文胜即为中南大学粉末冶金研究院党委书记兼副院长。此外,除独董以外,易茂中等4位董事均有在控股方中南大学从教的工作经验,加上名誉董事长、中南大学前校长黄伯云,博云新材高管成员中共有6位出自中南大学高校管理人员或教师队伍。

“在技术方面,有高校背景的上市公司基础是非常好的,但公司的市场化程度,以及企业梳理、管理方面,‘高校系’比较弱。”李凯对长江商报记者分析,这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高校系”上市公司净利润难以做大。

在李娟看来,“高校+企业”本是希望实现“1+1>2”的协同效应,但校企在运用资源优势的时候,往往遇到众多短板。

“从研发技术到产品,需要制造工艺,这是第一道坎;从产品到商品,又是一道坎;另外,从商品到市场,需要资金和资本的力量做大做强,这又是一道坎,校企在经营过程中遇到重重难题。”李娟表示,用行政任命制确定的高管与企业化思路运作聘请高管的管理思路不同,校企“去高校化”走向市场,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此外,宋清辉等经济专家认为,过度依赖所控股高校的人才和技术资源,也是制约高校上市公司发展的一大因素。

李凯举例说,在复旦复华、清华系、北大系等老牌上市公司发展过程中,曾根据高校资源优势进行“多而分散”的投资布局,“多而不精”的情况制约其做大做强。

“北大系的资本运营比较注重模式创新和资本运作,一般通过对旗下上市公司注入优质资产、分门别类进行包装,通过一系列资本运作做大做强相关公司。”宋清辉表示。

李凯认为,目前清华系旗下同方股份和紫光股份也在进行资产剥离和优化,各自专注于不同的领域,其资产正在慢慢变好。

科技成果转化水平低实现经济效益有待破题

除了管理模式、资本运作上的掣肘,另一重决定“高校系”成败的因素为其科技成果转化效率。

“高校上市公司的特征即是依靠科技成果转化实现经济效益。”陈晓丹对长江商报记者表示,“在混合所有制改革的背景下,引入战略投资和财务投资者,让更有市场化经验的股东参与公司的管理,使得高校科研成果真正转化为市场动力。”

根据国家知识产权局发布的《2012年中国有效专利年度报告》显示,截至2012年我国高校发明专利拥有量占总量的20%以上,然而,有效专利中维持时间10年以上的仅有5.5%,国内创新主体专利市场化水平低的问题仍然明显。

2015年上海市一份评估该市高校、科研院所的专利服务平台公布的数据显示,对该市高校、科研院所的约300件专利进行评估,却发现有商业价值的比例“不足5%”。

“高校上市公司如何提升业绩做强做大?一是根据市场需求加强科技研发的深度,提高成果转化的效率;二是建立和完善人才激励机制;三是与其他相同背景的上市公司强强联合,组建新的高科技集团,脱离高校完全市场化运作。”宋清辉建议。

李娟表示,校企发源于学校,但它必须要引进社会化、企业化、专业化的管理人才,而学校只是一个技术支撑,高校企业在建立完善的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的同时,“如果克服了科技型企业和校企的短板,成长就会非常快,否则业绩就难以出来”。

以同为清华大学旗下的上市公司为例,虽然是“一个亲妈”,同方股份、同方国芯和紫光股份的业绩和市场表现明显要强于*ST古汉。此前,长江商报记者在调查*ST古汉业绩下滑时,有业内人士对记者透露,中药保健药产品线过于单一和两大股东紫光集团与衡阳国资委控制权的争斗,导致上市公司出现业绩连年亏损直至“披星戴帽”的危机。

而反观同方股份、同方国芯和紫光股份,其分别专注于互联网服务与终端、集成电路与电子元器件产品、云计算领域,对产业链和市场趋势的把握远远超出*ST古汉。

不过,随着深化国企改革和科技体制改革的推进,上述专家和证券人士均表示,“高校系”上市公司获得资本市场新的青睐的机遇较大。

“老牌高校上市公司通过最近几年重新运作,重新焕发新的生机,市场的标本效益逐渐起来,再加上新三板扩容、注册制实施,高校会带来一定的财富效应,将再一次提高市场的关注度。”李凯表示。

责编:ZB

长江重磅排行榜
视频播报
滚动新闻
长江商报APP
长江商报战略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