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商报 > 拥江发展 铜陵创建“港城一体”新格局

拥江发展 铜陵创建“港城一体”新格局

2016-01-01 03:15:17 来源:长江商报

长江商报消息 顺应长江经济带发展趋势,依靠沿江优势破解工矿城市资源枯竭难题

□本报记者 刘涛 发自安徽铜陵

“这里不久就会成为铜陵沿长江段最大的现代化码头。”

12月26日,站在占地9万平方米的汇成码头上,安徽汇成港口物流有限公司员工张明(化名)指着阳光下正在竣工测试的码头对长江商报记者表示。

这正是汇成公司董事长王劲松愿意看到的结果,如果竣工测试顺利的话,春节前,这个斥资1.7亿元、年吞吐量为280万吨、可停靠1万吨级船舶改造的现代化码头将投入使用。记者注意到,汇成码头位于笠帽山港区,与铜陵经济技术开发区和市循环经济工业试验园相连,是铜陵市发展临江临港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事实上,铜陵已将发展港口物流业作为支持城市转型发展的重要产业,这也是顺应长江经济带发展趋势作出的战略决策。业内人士不无期待,但同时建言,要分享建设长江经济带带来的红利,实现港城一体化,铜陵还需更多的时间和智慧。

走出“矿竭城衰周期律”

铜陵是长江经济带上一颗无法忽视的棋子,其探索示范作用不容忽视。

铜陵市是安徽面积最小、人口最少的地级市,然而铜陵虽小,却因铜而兴,矿产资源达30多种,是一个典型资源型城市。和所有国内其他资源枯竭城市一样,铜陵也面临着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严峻现实,如何转变经济结构和转型,成为迫在眉睫的发展难题。

长期以来,铜陵对工业经济的依赖较大。官方数据显示,2014年,工业经济发展对全市经济增长贡献率达到78.5%,拉动GDP增长7.9个百分点,按照行业来看,有色金属冶炼、电气机械以化学原料等行业增长比率较重。

铜陵2014年全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完成工业产值583.5亿元,在全市工业1927.1亿元的总产值中占了三成。

长江商报记者多方了解到,铜陵市为走出“矿竭城衰周期律”而一直在谋求转型发展之路。

在区域竞争情态中,铜陵市市域面积小,其经济总量也并非具备足够优势,不过铜陵作为安徽乃至全国具有改革和创新传统的城市,先前几年就有“均衡教育”、试水社区综合管理体制改革以及户籍改革等,给国内提供了一些样本意义。

铜陵市委书记宋国权此前对媒体提出,“我们要面江发展、拥江发展”,他认为铜陵有三大机遇,一是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再就是皖江城市跨江发展,最后是铜陵正在形成的综合大交通优势。他认为,铜陵要成为皖江区域乃至长江经济带综合交通物流节点城市和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以及引领区域发展的新的增长极。

从背靠长江发展到拥抱长江发展,其实是种开放的心态。

长江商报记者梳理相关数据注意到,在2014年,该市服务业比重较上年提升1.4个百分点,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增长20%,是工业产值增长的2倍,占工业产出的30%。其中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接近40%,位居安徽前列,从这一角度来看,经济结构转优态势较为明显。

特别是从本土资源依赖看,2014年,铜陵市电铜产量130万吨,本土供给比例仅3%。业内人士分析,这说明主导产业铜产业已彻底摆脱对本土资源的依赖,资源和市场的活跃能力不断增强。

而随着京福高铁、宁安城际、庐铜铁路、铜南宣高速的建成,以及长江黄金水道建设,铜陵的交通优势凸显,皖江区域综合交通枢纽的地位正在加强。

在长江经济带、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和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等多个国家级战略政策叠加效应下,铜陵以及铜陵港口正面临历史上最大的发展机遇。

跻身全国主要港口行列

对转型发展的铜陵市来说,港口建设首当其冲。而从工矿城市转向港城一体化,铜陵正进入新的格局。

作为长江首批对外开放的一类口岸,铜陵是万吨级海轮进江的终点港,深水岸线达到28.7公里。在依托黄金水道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的引领下,铜陵市明确提出“港城一体”的发展战略,以促进大招商、建设大港口、构筑大产业为重点,着力打造皖中南地区最便捷的水运和出海大通道,着力构筑长江中下游地区有影响力的临港产业园区,着力建设港城一体的现代化工贸港口城市。

然而,铜陵在较长时间内将港口作为支持企业发展的附属设施,导致码头建设无序。在确立港城一体战略后,铜陵市计划3年时间拆除60个效能低、污染严重的码头,整合沿长江深水岸线,将铜陵港打造成长江中下游地区综合性枢纽港,实施跨江联动和亿吨大港的战略,推进临港产业经济发展,为外向型产业提供支撑、吸引重大物流项目等。

据悉,2015年至2020年,铜陵市计划港口水运建设项目33个,加速推进铜陵国际有色金属物流园、新兴际华物流园等重点项目建设,“十三五”中期实现亿吨大港目标。

铜陵市港航局公开资料显示,2014年,铜陵市共计完成港口吞吐量7045万吨,同比增长19.3%,占省总量的1/6,占全市货运量70%,为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贡献84.54亿元,占全市地区生产总值11.8%,直接提供就业岗位2.1万个。2015年上半年,完成港口吞吐量3793万吨,外贸进出口量21.08万吨,集装箱19975标箱,全市港口经营企业实现营收5.66亿元;预计全年进出口量超过160万吨,同比增长近25个百分点,进出口产值超过22亿元。铜陵港,迅速跻身国家统计局发布的全国31个主要港口和交通运输部发布的内河29个主要港口行列。

水运成本每吨运费约0.2元,也成为沿江各地企业最便捷和成本最小的运输方式。安徽海螺水泥公司是全球年单产量最大的水泥工厂,80%的水泥须从水运到全国各地,在铜陵拥有5个码头,每年运输量达到1500万吨,占据铜陵市港口吞吐量的25%左右。

打造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市

拥有800里皖江岸线资源的安徽,是长江经济带上一个重要的节点,而铜陵就是这一重要节点上的重要棋子。

铜陵距离上海450公里,距离武汉470公里,依据其版图和人口规模来看,铜陵不及湖北省荆州市下属一个县市区,但依托铜矿已发展成为国内最大的电解铜生产基地、国内重要的硫磷化工基地等,是典型的工矿城市。

此外,铜陵的区域优势在于,它属于长三角地区辐射区和中三角地区的重叠位置,业内人士指出,接受两个地区的辐射和交流未来将最为频繁。

正因上述多重优势,从2010年开始,铜陵市开始推进资源型城市转型,改变经济发展方式,承接沿海产业转移。

一份《铜陵市推进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市建设规划》显示,要把铜陵建设为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市、全国循环经济示范市和世界级铜加工制造业基地,事实上,这个宏大目标的实现需要更多时间和智慧。

凭借沿长江优势,铜陵开始推进各产业园区的扩建升级,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建设承接产业转移集中示范园区,该园区规划14.27平方公里,主要发展铜基新材料、装备制造业以及配套行业。

长三角地区是铜陵较为看好的产业承接主要来源地区,铜陵特别设立循环经济工业园区,引导具备循环经济概念的企业入驻,2013年该市循环经济重点项目工业产值就达200亿元。

除了承接产业转移政策,当地还不断优化承接环境,开放审批绿色通道,此外,铜陵推动园区集聚发展、错位竞争,形成例如光电、阀门等专业园区,依托铜产业优势,延伸铜材深加工领域。

2011至2013年,铜陵市共计引资1631亿元,引进外资近13亿美元。2014年,铜陵市财政收入完成132.2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完成66.3亿元,增长3.3%。

截至目前,由铜陵相关政策吸引前来投资的世界500强企业有12家,央企14家,已有上市公司6家,有销售过百亿的企业5家,不仅如此,还有8个研究单位入驻。

我们要面江发展、拥江发展。铜陵要成为皖江区域乃至长江经济带综合交通物流节点城市和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以及引领区域发展的新的增长极。——铜陵市委书记宋国权

近年来铜陵港发展迅速,已跻身全国主要港口行列。

责编:ZB

长江重磅排行榜
视频播报
滚动新闻
长江商报APP
长江商报战略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