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商报 > 为护一江清水 湖北十堰坚守环保底线

为护一江清水 湖北十堰坚守环保底线

2015-12-21 01:14:26 来源:长江商报

长江商报消息 痛砍14亿产值高污染黄姜产业,拒绝批复260亿环保风险项目

□本报记者 黄敏

在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之间如何找到平衡点,十堰似乎已找到了属于自己的路子。

12月12日,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顺利实现通水一周年,在这一年中,丹江口水库已成功向北方输水近25亿立方米。工程通水一年来,运行安全平稳,水质长期稳定在Ⅱ类标准,许多指标已达到Ⅰ类标准。

长江商报记者近日走访湖北十堰发现,位于南水北调中线起点的十堰,为保证“一江清水永续北送”,近些年来在保护生态环境,调整产业结构上持续发力:淘汰历时20年才形成的黄姜支柱产业;拒绝有环保风险的项目投资额达260亿元;退耕还林,建国家生态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市政府领导出任河长,引入第三方公司运营污水处理;设置净水厂,保证流入丹江口水库的水质达标……正如市长张维国所说,十堰将“守好一片青山,保好一江清水”作为崇高使命和政治担当,坚守生态底线,“外修生态,内修人文”,向建设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城市的目标而努力。

拒绝高污染 关停106家黄姜企业

在十堰,黄姜产业曾是县域经济的支柱。但如今,全市境内仅存两家黄姜加工企业。

12月9日,十堰市发改委总经济师龚百林在接受长江商报记者采访时介绍,十堰先后关停了106家黄姜加工企业。

黄姜是一种药用植物,其根茎含有薯蓣皂素,被誉为“激素之母”,高位时每吨皂素的市场价格曾一度攀升至53万元。

十堰独特的地理气候条件很适合黄姜的生长,在高峰时期,十堰从事种姜、加工、运输、经销的人员达到125万人,不仅农民种,机关干部、下岗人员、甚至商人都种起了黄姜。大小黄姜加工企业过百家,皂素年生产能力达到1500-2000吨。据统计,2003年,十堰市农民人均收入的11%来自黄姜产业,个别县市甚至达到了30%,黄姜产业税收占全市县域财政收入的7%以上。

然而,90%的黄姜加工企业分布在丹江口入库支流所在地的各个县市,且由于生产工艺落后,技术含量低,黄姜加工过程中的污染严重。

十堰市环保局环境监察大队副支队长袁丽告诉长江商报记者,生产皂素的废水污染程度是造纸的12倍,黄姜废水所流之地,漂满了白色的泡沫,散发出刺鼻的异味,废水呈现出棕红如酱油的颜色,土壤发黑,水草枯萎。

水利部长江委员会的资料显示,按加工1吨黄姜要500吨水计算,每加工1吨黄姜要多付1000元的污水处理费,小规模的企业负担不起,只能直接将污水排入附近的水体。按十堰市年产2000吨的皂素计算,年排放废水将达1.5亿吨,最终都将流入丹江口水库。

面对黄姜产业带来的污染,湖北省下以2007年6月30日为限,如不能解决污染问题,十堰市的黄姜加工企业将全部关停。

丹江口库区的支柱产业面临着生死抉择。

从2004年开始,十堰市严格控制黄姜的生产规模,先后关停黄姜加工企业69家。目前,十堰仅保留了2家黄姜加工企业,这两家企业对污水投入资金设备进行处理,保证达标排放。

曾有数据统计,关闭69家黄姜加工企业,意味着十堰市直接砍掉了14亿元工业产值,年税收损失4500万元。如果加上与之配套的其他下游产业,全市工业产值减少近20亿元。

保护生态环境,黄姜加工企业仅是关闭的污染企业中的一部分。

龚百林称,因为环保门槛提高,十堰市发改委拒批有环境风险的项目120个,涉及投资额260亿元,取缔“十小”(小造纸、制革、电镀、印染、染料、炼焦、炼砷、炼硫、炼油、农药)企业329家。

全市森林覆盖率达64%

在十堰、丹江口市区,“外修生态,内修人文”的红字标语,随处可见。今年9月,十堰市长张维国做《推进绿色转型 实现绿色崛起》主题讲话时说,要“始终把‘守好一片青山,保好一江清水’作为崇高使命和政治担当,坚守生态底线。”

据十堰市发改委介绍,“十二五”以来,十堰累计完成人工造林159.1万亩、封山育林121.5万亩、退耕还林220万亩,治理水土流失708.8万平方公里,修复裸露山体1.52万亩,高标准规划建设了四方山等一批山体公园,建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4个,国家级森林公园7个,国家级湿地公园4个,省级自然保护区7个,保护区面积达22.4万公顷,管护森林1059万亩。

“十堰市森林覆盖率达到64.72%,林地面积、森林面积、活立木蓄积三项指标全省第一。”龚百林称。

位于十堰市区中心的牛头山森林公园,是十堰7个国家级森林公园之一。将森林公园建在市中心,这在全国都非常罕见。

牛头山国家森林公园管理局局长饶丰介绍,枯藤、老树、昏鸦,元朝作家马致远笔下的景色,在牛头山森林公园得以重现。

牛头山森林公园沟峦纵横,最高山峰1200米,气候垂直变化明显,有各类植物1100多种,已发现各种脊椎动物100多种,千年以上的古树800多棵。其中原始森林面积8200多亩,占公园的30%。2.76万亩森林公园,不仅固碳,一年还可产生氧气27万多吨,吸收二氧化碳37万吨。

每到周末,不少市民自己带着干粮,在公园里能走上一天。十堰市宣传部一位工作人员介绍,以前人们在公园常常能捡到野枣子,现在少了,都被野猪吃了。

牛头山至十堰市最繁华的地段直线距离不足2公里。“位处城市中心”“背靠森林公园”“交通便利”等卖点,吸引不少房地产商、餐饮企业想入驻,但都被森林公园拒绝。

据统计,近两年,森林公园共拒绝地产、餐饮项目25个,涉及总投资17亿元。

十堰坚持绿色创建,推进“五城联创”,要把十堰建设成为国家卫生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国家生态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和全国文明城市。

每年的12月12日,是南水北调周年纪念日,也是十堰市生态文明日。

探索污水处理社会化运营模式

南水北调,水质是重中之重。但十堰是典型的“先建厂后建市,先生产后生活,先建设后规划”的城市,地下涵管排污设施先天不足,工业废水、生活污水直排河道,造成流经市区的河流污染严重。

改善水质,清污是其中重要的一环。

十堰市最大的污水处理厂神定河污水处理厂位于十堰市张湾区龙潭湾村,2003年底建成,是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区内第一座建成投产的污水处理厂。建成之初,神定河污水处理厂出水水质执行的是国家二级标准。

而南水北调,对水质的要求更高,经污水处理厂出来的水要达到一级A标准。

为提高出水水质,十堰市政府尝试市场化,引入第三方公司托管运营。2014年4月10日下午,十堰市政府与北京碧水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签订《神定河污水处理厂委托运营协议》,委托运营期8年。神定河污水处理厂也成为该市第一家社会化运营的污水处理单位。

12月11日,该厂厂长张群伟接受长江商报记者采访时介绍,十堰市65%的生活污水,及可进入地下管网的工业污水均在这里经过处理后,排入神定河。

为使出水水质达到一级A最高国家标准,北京碧水园公司托管运营后,在原有基础上对神定河污水处理厂进行升级改造,增加新设备,引入新工艺,日处理污水能力提高到18万吨。

有了神定河污水处理厂托管经验,去年十堰又将城区另两家污水处理厂与1家垃圾填埋场渗滤液移交第三方运营,实现污水与垃圾渗滤液处理托管运营全覆盖。并于今年逐步将95个县乡污水处理厂全部实现第三方运营。

市领导出任河长净水厂出水可养金鱼

神定河每天的水量在30-33万吨之间,其中18-20万吨水是神定河污水处理厂处理后的出水,另外13万吨则由净水厂经深度处理,排入丹江口水库。

神定河下游主河道水质一期净化工程位于神定河污水处理厂下约3公里处,在这里一条横幅引人注目:宁可牺牲GDP,也要保住COD。

据了解,该工程项目由深港产学研集团负责实施,占地50多亩,投资5000多万元,采取“高密度沉淀+人工快渗技术”,日处理污水5万吨,主要对氨氮、COD(化学需氧量)、总磷等进行深度处理,出水水质主要指标达到III类水体水质标准,达到饮用标准。

“净水厂就像守门员,保证水质达标入库。”该项目负责人王波介绍,目前已完成的净化工程A区日处理河水5万吨,二期工程完成可净化河水8万吨。

神定河往下10公里就到达丹江口库区,污水处理厂出水同净水厂出水在下游汇合,并在这10公里经生态处理后,最终流入丹江口水库。“下游十公里都是高山,没有居民居住,不会再出现别的人为污染。”王波介绍,神定河是目前国内唯一一条水质能达到III类水标准,且经过主城区的河流。

在出水口,水流清澈见底,王波养了几条金鱼。

除了神定河,十堰市还有泗河、犟河、剑河、官山河四条河流污染严重,为整治这5条不达标河流,十堰实施全流域截污、清污、减污、控污和治污等五大工程,并立下“河长制”。

市长张维国是神定河的河长,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龙良文负责犟河治理,副市长沈学强负责泗河,副市长李发平是剑河的河长,丹江口市市长李翔是官山河的河长。

据统计,十堰累计投入资金17亿多元,共新建污水收集和清污分流管网1000多公里,整治排污口590个,完成河道清淤138.13公里561.5万吨,建成生态跌水坝16座,建设生态河道130公里。

目前,十堰境内汉江干流及丹江口水库水质状况总体良好,稳定达到国家地表水环境质量II类及以上标准;丹江口水源地入选首批“中国好水”,109项水质监测指标中,已有106项达到了国家一级水质标准。

对于十堰保护生态所做出的成绩,国家环保部陈吉宁部长在十堰调研时说了三个“没想到”:书记、市长都是环保书记、环保市长,十堰市党政主要领导对环保工作的重视程度如此之高,没有想到;十堰围绕南水北调,在保水质上作出的巨大努力,没有想到;十堰城区环境质量和城市整洁这么好,没有想到。

神定河河道水流在净水厂经过净化后,排入神定河,最终流入丹江口水库。本报记者 黄敏 摄



大兴生态农业 “车城”崇尚青山绿水

长江商报消息 绿色农业占农业总产值80%以上,年产值达到350亿元

□本报记者 黄敏

十堰是“东风车”的故乡,曾是“中国第一,世界第三”的商用车基地,但随着东风公司总部及东风商用车总部接连搬至武汉,曾经的“车城”一度陷入困境。

要重新崛起,就要经济转型。

长江商报记者连日来走访多个湖北十堰农村发展典型样本发现,近些年来,十堰积极发展生态农业,去年农产品加工产值达到281亿元,今年可达350亿元;旅游业成第二大支柱产业,十堰的景区总数和A级景区总数均居全省第一。7月18日,首届全国生态文明建设高峰论坛暨城市与景区成果发布会以及首批“中国好水”颁奖仪式在京举行,十堰喜获“全国最佳生态保护城市”荣誉称号,丹江口水源地入选首批“中国好水”水源地。

以后浮现在人们脑海中的十堰,将不再只是“汽车城”,而是一座“山水生态城”。

发展光伏农业 发电和蔬果种植结合

12月9日下午,长江商报记者探访位于十堰市郧阳区的移民村卧龙岗社区看到,一条一公里长的水泥马路将主干道和社区相连,马路两边是一片大棚蔬果园。与普通大棚不同的是,这些棚子顶端朝南的方向都装上了太阳能光板,用来发电。

社区党支部书记陈启兵年过5旬,穿一件黑色皮衣,下巴处留着白色的胡茬。他向长江商报记者介绍,卧龙岗社区的前身是柳陂镇舒家沟村,因南水北调,全村有262户1300余人后移,搬进新社区,住进了现在白砖黑瓦的2层小楼。

这个移民村未来的设想是,江面碧波荡漾,路旁绿树成荫,田间大棚林立,房屋鳞次栉比,山上硕果满园。

设想正慢慢成为现实。

2014年,东方日升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同中广核集团合作,分别成立东方日升(郧县)光伏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和中广核湖北郧县光伏电站。两公司承包卧龙岗社区近500亩土地,下面种植大棚蔬果,上面安装太阳能光板发电,发展光伏农业。

东方日升(郧县)光伏农业科技有限公司项目经理罗成志戴着一副黑框眼镜,十堰人,去年底刚从日本回来。他告诉长江商报记者,公司承包了包括舒家沟金矿在内的1200亩土地,南区规划为百果园,种植草莓、蓝莓、车厘子、樱桃、葡萄等17个品种的水果,以观赏和采摘为主,“保证一年四季,游客来了都有果子摘”;北区为百花园,种植油牡丹。每年4月,牡丹花开,吸引游客过来观赏,牡丹的花瓣可以用来制成牡丹花茶。到了9月底10月初,牡丹的种子成熟,可用来榨油,经济价值很高。

按照规划,3年后这1200亩地的年产值约1600万元。大棚上的16万块太阳光板已装好,年发电量4000万度。

农民收入44%来自特色农业

12月9日,长江商报记者在卧龙岗社区前的大棚内看到,种下的草莓已经开出白色的小花。为了保证温度,几位村民正在铺设黑色的薄膜。

51岁的邓雪穿着绿色套鞋,弯着腰在大棚内打理草莓苗,泥土湿润,沾了她一脚泥巴。

邓雪是卧龙岗社区的移民,三个孩子都在外地工作。她歪着头,双手握在身前,一脸骄傲地细数孩子们的发展,一个在十堰市的公交公司,一个在武汉,还有一个在上海。

“都进了城,有了出息。”她告诉长江商报记者。搬进移民村,邓雪的生活也在发生改变。

东方日升承包的土地,每亩地每年付给村民1200元的租金,邓雪家里的2亩5分地全租了出去。

丈夫在外打零工,自己每天在大棚里上班,一天70元的工资,下班了回到移民村2层小楼的家里,吃完饭去广场上跳跳舞。

东方日升为卧龙岗社区百余位和邓雪一样的村民提供了工作岗位,村民在村子里就能上班,收入也更加稳定。

指着草莓棚内开出的白色小花,罗成志介绍,到明年1月底2月初,这些草莓就能上市,每公斤30块钱左右。

十堰蔬菜众多,挨着卧龙岗社区的另一移民村挖段岗,家家户户都种植大棚蔬菜。村党支部书记郝善国介绍,村里的蔬菜刚从地里拔出来,就被菜贩子收走了。

东方日升筹划在附近建一座加工厂,对蔬菜进行深加工。

十堰市发改委总经济师龚百林介绍,十堰的绿色转型,一方面就是要大力发展生态农业。

十堰正在发展四个百万工程——百万亩茶叶、中药材、核桃基地和百万头山羊养殖基地,特色产业基地每年以30万亩的速度递增,目前基地总面积达550万亩。生态特色农业在农业总产值的比重由“十二五”前52.6%提至80%以上,农民从特色产业中获得收入由36%提至44%。

十堰市市长张维国透露,2014年,全市特色产业产值130亿元,增长25%;农产品加工产值达到280亿元,增长30%。

今年,十堰市农产品加工产值可以达到350亿元。

 A级景区总数居全省第一

“旅游业是十堰第二大支柱产业,2014年超350万人次来十堰旅游。”12月12日,南水北调一周年的水都论坛上,十堰市市委书记周霁说,青山绿水正变成十堰经济转型的金山银山。

地处十堰城区和滨江新区接合部的樱桃沟村,以漫山遍野的樱桃树而得名。12月9日,长江商报来到樱桃沟村探访,看到村庄坐落于茂盛的樱桃树之间,形成非常唯美的乡村田园画面。

从2008年开始,樱桃沟村发展当地生态旅游和乡村旅游。“我们这里春有山花烂漫,夏天有樱桃、草莓、蜜桃满山,秋天有蜜桔、柿子满园,冬天有银装素裹。”樱桃沟村党支部委员周成义介绍,每逢节假日络绎不绝的城里人前来赏花、品果、吃农家饭、住农家院,体验农村农事。

樱桃沟村的规划沙盘放置在游客接待中心,黑瓦灰砖的房子坐落在乡间小路边,一片片樱花盛开,田间地里水果满园。村里规划种植1800亩水果,500亩无公害蔬菜,200亩采摘园,恢复油坊、酒坊、豆腐坊、磨坊等传统工艺作坊。

“最近几年,樱桃沟村的旅游收入超过千万元。”村委会二楼的会议室内,满是樱桃沟村获得的荣誉,“全国生态文化村”、“中国最美村镇”、“中国最美田园”、“湖北省绿色示范村”、“湖北省政府环境保护奖”等。

村里旅游业发展得好,村民也回来了。

老朱投入60万元改造了自己的房子,在樱桃沟村开起农家乐,取名“八零院”。这三个写在宣纸上的毛笔字,被老朱裱起来,挂在院子的正大门口。

“八零院”的设计装饰,勾起的是80后对儿时的记忆。放磁带听歌的收音机,银白色带天线的复读机、民国风味的开水瓶、带锁扣的木箱子、各种农村用的坛坛罐罐、小木凳等都被老朱置放在大厅内一个五层的木架子上。

墙壁上贴着邓丽君的海报,挂着躲雨用的斗笠,一排磁带依墙而立。

老朱名叫朱德有,今年51岁,曾是政府食堂的大厨,也自己开过十多年的餐馆。2014年,他回到村里,投入所有的积蓄,改造了房子,并新建了一部分,开起了农家乐。

“到‘十一’结束前都是旅游的旺季,客少时一天三四桌,周末节假日客人多时,一天十几桌。”老朱告诉记者,“八零院”今年收入十几万元。

老朱家即将迎来四世同堂,老朱的父亲已近八十高龄,小孙子也将在十几天后出世。回归农村,这是老朱想要的生活。

据十堰市发改委介绍,目前十堰已经成功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2个,国家级旅游度假区1个,国家4A级景区57个,4A级以上景区20个,景区总数和A级景区总数居全省第一。

关闭能源消耗企业560家

转变产业结构,十堰关闭并转产了具有一定规模的企业560家。

在丹江口市新城区的主干道上,武当山泉的广告挂在路边的每一盏路灯上,这是一家应生态保护而生的企业。

武当山泉于2013年建成投产,7月份“武当山泉瓶装天然水”面市,经过两年的发展,目前销往湖北、河南、重庆、广东、陕西等多个省市,年产值2亿元。

在其诞生前,湖北丹江能源投资(集团)有限公司下属公司多为能源消耗性企业,对环境的污染较大。“有两个黄磷厂相继于2012年下半年停产,1年多后,完全关闭。”12月11日,武当山泉办公室主任周光霞向长江商报记者介绍。

子公司的关闭,直接影响的是总公司的收入。湖北丹江能源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开始寻找新的环保项目,2012年,丹江口已有大型水企农夫山泉,但是倚靠着“国家一级水源保护区、南水北调核心水源地”,如此好的自然条件,丹江能源也想在饮用水市场争一杯羹。

2013年1月,湖北丹江口润京水业有限公司注册成立,生产武当山泉,并喊出“天赐良源,武当山泉”的广告口号。

在武当山泉的官网上,这一卖点被描述得更加详尽:武当山泉饮用天然水以国家一级水源保护区、南水北调核心水源地丹江口水库深层水为水源,该水库水域面积745平方公里,水库森林覆盖率达79%,天然入库水量408.5亿立方米,被誉为“亚洲天池”。

因为水质好、水资源量充沛,全国许多知名的瓶装水生产企业都在丹江口设立生产基地。武当山泉所在的丹江口水都工业园已拥有农夫山泉、源头水、国水清泉等水资源加工企业8家。今年10月,一家啤酒公司年产20万吨的啤酒项目,也在此开工。

2003年,农夫山泉在此建立了丹江口基地。与前辈农夫山泉竞争市场,周光霞称,本土品牌在生产规模和资金投入上无法和农夫山泉相比,但在产品上,相差不大,且武当山泉更蕴含了“阴阳太极,上善若水”的武当道教文化在其中。

优质的水资源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企业入驻。隔着一条水都大道,武当山泉对面的一片荒地上竖起了广告牌,一家食品公司落地于此,就要开始建设。

春天时,樱桃沟村的樱花盛开如雪,掩映着村庄,形成唯美的乡村田园画面。

邓雪在大棚内打理草莓苗。

本报记者 黄敏 摄


责编:ZB

长江重磅排行榜
视频播报
滚动新闻
长江商报APP
长江商报战略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