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商报 > 这曾经是一座王的城池

这曾经是一座王的城池

2015-07-20 01:47:07 来源:长江商报

长江商报消息 八百年土司家族史探微

□本报记者 张萌 谢方 发自 湖南永顺

华夏境内,生民繁多,疆域广阔,而谈到边境时,国人印象最深的大多是关隘哨岗,大漠孤烟。

在古代,中原内部与外部的边疆没有划定,但内部边界却有一条宽泛而稳定的地带。北方是万里长城,南方则为不同时期修起的边墙。南方山地中,有一条大致等于209国道的走廊,那里是南方多民族杂居之地,分布着美丽的边城。

如今的永顺县,在古时属于溪州地界,当地的彭氏土司管辖周边的“三洲六峒”,土司城也成为当地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土司城外村寨群聚,人烟广布,城内土、苗、汉的年轻后生往来,络绎不绝。

“巍巍乎五溪之巨,郁郁乎万里边城。”八百年的彭氏家族又是如何经营出这“楚南雄镇”的土司王朝?本期《长江地理》将走进永顺土司城,在遗址之上,传说之中,静观彭氏土司800年延续的文化脉络。

传承

城内已无真正土王后代

末代土司彭肇槐,于雍正五年(1727年)主动请旨,愿改土归流,献城缴地。

朝廷赞赏彭家历代功勋,雍正认为彭氏家族向来“恪慎小心,恭顺素著”,并于1729年赏银两万两,调回江西老家吉安任职,后敕任台湾总兵。

“本地已经几乎没有彭家土司的后代了,他们在清末就迁走了。目前村子里姓彭的,也大多不是嫡系土王后代。” 永顺老司城遗产管理处工作人员田中对记者说。

田中还讲述了村民中流传的“白鼻子无道”土司的故事:白鼻子土司天性凶残,常常食人肉,骚扰非彭姓村民,还享有年轻妇女的初夜权。村民为躲避灾害,故而改姓为彭。田中身穿土家花裙,与记者一起坐在吊脚楼上聊到:“我们土家族的女儿出嫁,大多都在凌晨,这也许跟这个传说有关吧,因为要躲避迫害呀。”

本地村民向盛福今年73岁,祖上与彭氏土司有莫大的关系,是土司始祖彭士愁的左膀右臂。“我的祖上是向宗彦,人称向老官人,是土王彭士愁的文官,坐在土司王的左边。田好汉是土王彭士愁的武将,手执大刀,坐在土司王的右侧。”向盛福站在摆手堂前,对着堂上供奉的湘西土家三大主神,恭敬地对记者说。

向盛福2002年退休后,立志从事土司城研究,义务向村民、游客讲解土司城,已经13年了。记者见到向盛福时,他刚给土司城的村民上完课。

“外地游客来了,不能什么都不知道,要向他们讲我们土司城自己的故事。”向盛福穿着黑色琵琶襟上衣,缠着青丝头帕,对围拢起来的一大群人说到。“处处都有文化,若跟客人讲解时他们比你知道得还多,那就不要和他们争。你得说,我们乡下人,知道得少,你说说,我们再向你学习。这个文化啊,是要学习来的。”

“彭家人了不起的,他们一帮外地人,能到湘西称王,让百姓安居乐业,还能治理八百年不倒。不容易的!”向盛福说。

彭氏祖籍江西吉安,是当地书香望族。第一代土司彭士愁的祖父彭瑊,曾为溪州刺史。公元939年,溪州郡在酷暑中煎熬,彭士愁忍受不了亲家楚王马希范对溪州的苛政,溪州之战爆发。战争最终以彭士愁主动求和而告终,但双方签订盟约。永顺县文物局副局长雷家森告诉记者:“溪州铜柱上面就刻有盟约,‘尔能恭顺,我无科徭’,这就是让湘西地区取得了高度自治,为彭氏土司王朝奠定了八百年的传世基础。”

向盛福是湘西民间故事州级非物质文化传承人,他说,彭氏家族要在湘西立足还得要打败本地原有的土著“大王”。古溪州地区曾有八个大部族,首领称为八部大王,八部大王之首就是吴著冲。

“冲是土家语,就是厉害的意思。彭士愁娶了吴著冲的女儿,后来他们夫妻联合竟扳倒了吴著冲。”向盛福解释。早在攻打吴著冲之前,江西彭氏的势力已经渗透到了湘西一带,他们不是光靠武力蛮干,用的是文化怀柔策略。

彭氏家族从江西带来百工匠人,听到长沙王要剿灭吴著冲时,主动请缨,“愿为长沙王开疆辟土。”“这帮人马化妆成戏班子,扮成吹打弹唱手、医生郎中、伙夫渔夫等,途中各地的土家、苗、汉百姓都把他们挽留,但是他们目的却在吴著冲。”向盛福说。三年后,吴著冲在精心的密谋中惨败。彭氏家族此后融入到湘西多民族的文化中,建立起了土司王朝。

彭氏家族由赣入湘,治理800年不倒

变迁

永顺县文物局副局长雷家森从事土司文化研究和考古发掘21年,他认为土司城文化的核心在于“和”与“美”,这也是彭氏土司长保八百年之久的关键。

“永顺土司与中央王朝的关系一直很和谐,彭氏土司遵守溪州铜柱的誓约,本州赋租,自为供赡,还为国家抵御外患,平息内乱。彭氏土司死后,几乎都获得朝廷赐予带‘忠’字的谥号。”雷家森解释说。永顺土司与周边土司和下辖的三州六府之间累世联姻,有的更是亲上加亲,“诸司联姻,以亲九族”。

雷家森说:“通过考古发现,老司城内多文化共存,有儒、道、佛、土家族和彭氏家族文化等多处建筑的遗存。五种文化,因俗而治,齐政修叫。再加上土司城本地山水佳城,天时地利人和。

现在的老司城遗址内,还存有道家建筑祖师殿、佛家建筑观音殿、土王祠、彭氏宗祠等实物,证实着土司时期多宗教、文化和谐共存的景象。

土司王以和为贵,多宗教、文化和谐共存

融合

向盛福带领记者登上了土司城内的紫金山,永顺土司历史上战功彪炳、威望煊赫的彭显英、彭世麒、彭明辅、彭翼南等土司均长眠于此山。

墓地三面靠山,中间有卵石铺成的神道,神道两侧立有石人石马。墓茔楔石拱顶,内室青壁雕花,精美别致。雕花墓门宽厚敦实,可以开启自如。墓室结构采用左昭右穆制,有传统的儒家礼制文化特征。

向盛福指着一个青砖垒砌的坟冢,告诉记者:“这是第26代土司彭翼南的衣冠冢,他十八岁继承土司职位,十九岁出征抗倭。家人担心他不能回来,他给自己立了一个衣冠冢。”

明嘉靖三十三年(1554年),刚满19岁的新任土司彭翼南,自带3000兵马,赶赴东南沿海抗倭。向盛福说:“他的爷爷看他年小不放心,又带领2000兵马协助。到东南一带,彭翼南指挥的联军人数达30000人。斩获倭寇首级2000多,《明史》说他是‘东南第一战功’。可惜现在人只知道戚继光了,山里面还有一个抗倭英雄。”

彭翼南在任期间,着力发展了溪州山区经济。土司王朝延续到彭翼南时,已经有600多年了。他把土司城的历史推向了最高潮。开创了永顺土司的鼎盛时期,他官至宣慰使,后又升为云南布政使司右布政使,“赐大红飞鱼服三袭”。但是不幸早死,生年不永,去世时才32岁。

彭翼南去世时,朝廷震惊。明朝首辅徐阶为其写下墓志铭,“其敏而勤,富而义,贵而礼,严而和,入而孝,出而忠。”

土司城大英雄抗倭立下“东南第一战功”

高潮

彭翼南去世后,为纪念他,土司城内建起了三栋建筑,翼南楼、布政使牌坊、子孙永享牌坊。

牌坊后面是若云书院,彭翼南16岁从这里毕业,当时还叫“义学堂”。出征前,彭翼南亲自手书了“若云书院”,并给书院挂上了这条匾额。

时光倏忽,浮云变迁。两百多年后,雍正九年(1731年),末代土司彭肇槐回到了永顺,接母亲和弟弟等一千多人返回江西老家。走到灵溪河畔,彭肇槐跌落马下,跪在河边放声痛哭。

一百多年后,至咸丰年间,永顺举人唐任汇,郊游到土司边城。原来的王宫已经成了土丘,变成鸦雀虎狼栖身之地,荒城落日时,写下《司城怀古》,“回首彭家霸业销,街衙空落古旌旄”,“空余八百年余事,付与灵溪咽暮涛。”

28代25世,世袭819年之久的湘西彭氏土司,在历史的洪流中退隐,宣告一个时代的结束。

子孙永享牌坊今犹在,末代土司跪河边痛哭

退隐

祖师殿。本版图片除署名外均由永顺县宣传部供图

责编:ZB

长江重磅排行榜
视频播报
滚动新闻
长江商报APP
长江商报战略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