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商报 > 105天,破败教室升级文艺“工作室”

105天,破败教室升级文艺“工作室”

2015-07-06 01:52:20 来源:长江商报

长江商报消息 华科大建筑系师生联袂“变身计”

□本报记者 谢方

6月28日之前的105天,华中科技大学建筑系的93位大一师生们做了一件有意思的事:自己设计、选材、亲手建造,花费6.4万元现金,将一间老师和同学都不愿意使用的破败教室,变成了一个实用和美观兼具的建筑“工作室”。

Loft(高大而敞开的空间)、带格栅的窗子、装饰灯、休息区,在此可以品茗、聚会、休息……这哪里是教室,更像是咖啡馆和工作室,改造后的教室照片一经传播,引起巨大反响,许多网友表示羡慕,认为未来教室应该多元化,更多建筑界业内人士也对这种创新教学方式的做法表示赞同和认可。

此次改造源自华中科技大学建规学院师生们自身的体验。以往的教室存在储物空间不足、环境脏乱差、设施不完备等缺陷,让师生没有归属感,实际的体验给了师生们改造教室的理由,也带给了他们方向。针对这些不足,他们开始着手设计。

头脑风暴、设计、跑建材市场、动用各种器具、亲自建造,最终改造完成的教室,外部有了更好的遮阳防晒效果、内部空间则更多了亲密感,还添加了舒适的休息区、实用的教学家具等功能。对于专业人士来说,他们的设计可能不尽完美,但“亲手建造”对建筑系学生而言,影响是久远的,这场建造也并非是终点,集设计者和使用者于一身的他们,在未来使用过程中,是否还会做出更好的设计和更好的建造仍未可知,但值得期待。

本期长江地理,将呈现这场有趣的建造体验,慢动作重放这105天“未来教室”的改造过程。

探访

Loft风、装饰灯、自带休息区

6月28日,是这场教室改造验收的日子。早上8点,95位师生们聚集在蜕变后的南四313室,分享过去105天的改造历程,直到当日早上6点,绘图桌组的同学们才完成了最后的完善工作。

此时,新教室的功能已展露出来,绘图桌和讨论桌陈列,师生们不再是规矩地排排坐,而是呈散点自由分布,这无疑更适合轻松走心的活动。教室背后的休息区已经被脚快的同学占据,那里灯光昏暗,座位更舒适,甚至可以躺着、半听不听地参与这场讨论,听着别人的故事,想想自己的心事;当同学们熬夜做设计时,还可以暂时在此小憩。

教室宽大窗户的立面上加了多个格栅,格栅上放置了各种颜色的塑料瓶,这在一定程度上使教室内的光线更柔和,夏天的艳阳经过这一层折射显得温柔许多,教室内空间也因此更加紧凑。

屋顶则全部被黑色的网包围,Loft风标准配置,几盏装饰灯和红色元素的点缀更让人惊喜。目光从天花板转移到地面上,水泥地的铁灰色深浅不一,呈现出水墨画般的晕染效果;建筑专用的绘图桌和大的木头桌让人感受到身处此间教室的人的专业性。

一墙之隔,一旁的312室仍然是原来的样子,巨大的窗户,充足的光照,屋顶整齐排列的LED灯,明亮宽敞,但是少了些趣味,“以前的313就是这样的,”华中科技大学建筑系老师万谦介绍,而这也正是华中科技大学建筑系师生要做这场改造的原因。

万谦介绍,华中科技大学建规学院的这栋教学楼原本是两层,后来被隔成了三层。隔出来的第三层由于缺乏隔热设施,而且没有树荫遮蔽,加之窗子巨大,每到夏天,师生们苦不堪言,即使有空调,窗边的学生也能感觉到燥热,“这第三层的温度比下面要高出好几度,而且教室桌子使用起来也都不舒适,我们也一直在反思为什么学生们都愿意把图纸带回寝室做。”

今年3月份,华中科技大学建筑系推行教学改革,一年级教学组由教师张乾牵头负责改革任务。“原来的教学体系用了十几年,教学内容与实践脱节的问题不断暴露。”教学组把目光投到了空间单调、设施老旧的专业教室上,希望从引导学生设计并改造教室开始,让学生们动手实践,一步步将建筑教育的主要内容由纸上谈兵转变为实体建造。

张乾以小组为单位来开展教学,自己统管整个改造进展和方案设计,分别设有窗户组、高台组、光电组、墙地组、绘图桌组等。

对建筑空间最好的体验方式便是身临其境,感受其尺度。因此,改造教室从认知教室环境开始,窗户组的同学们甚至测量了光线在各个时段的角度和强度。

作为教室的使用者,以往的实际体验让同学们认识到教室存在的问题:储物空间不足,包包、雨伞等物品经常没地方放;脏乱差的环境,地板、墙壁经常落灰;设施的不完善,教室内缺少合适的绘图桌……这些问题给了他们方向,同学们开始着手设计。

一年级的学生经验比较缺乏,需要借他山之石来寻找设计灵感。于是寻访了武汉大大小小的咖啡馆,灯光的使用、楼梯的高低等均给同学们带来启发;而后是一次次的头脑风暴,设计、推倒重来、再设计,期间,跟组老师们会进行一定的指导;跑遍武汉的建材市场,寻找便宜合适的材料;最后亲自动手。

万谦认为,“亲自动手”正是这场教学实践的核心所在。从小学到高中,十几年的应试教育,导致学生们动手能力和实践环境中解决问题的能力比较欠缺,参与教室改造的不少同学在此之前甚至都没有用过螺丝刀,没有动手换过灯泡。只有经过“亲手建造”,他们才能对建造方式、工艺和设计的关联性有真实的体悟。很多同学表示,当设计作品建成的时候,巨大的成就感无与伦比。

理念

测量了光线在各个时段的角度和强度

窗户是此次改造的亮点,如何改善声、光、热环境成为教室窗户改造的重点。但是这一过程开始得并不顺利,同学们缺少经验,而市面上能看到的方案没有什么可借鉴的。大家也查了不少资料,但是思考得不够深入,思路也不开阔,一度陷入迷茫。

开始着手具体设计后,风水、受力等一系列的问题让学生们的思维更加缜密,另外,张乾的“水瓶柜”带给同学们很大启发,最终的窗户分成水瓶蓄热区、光线调节格栅、储物区、立柱区和展品装饰区。

为了避免太阳暴晒、并且改善教室的保温性能,小组成员决定减少原有的开窗面积:将活动木格安在窗户上,这是同学们最为得意的设计。每一个活动木格都可180度旋转,这样就可以根据角度调节光线。同学们专门测量出不同时段窗户的温度数值,根据数值的变化梯度,来调整栅格的疏密程度,从而更好地解决隔热保温及改善照度的问题,万谦介绍,“科学的测量结果反映到设计上,也让设计更具有科学性”。有的格栅中放上一个个装满不同颜色液体的饮料瓶,不仅装饰了窗户,还增强了教室的保温性。

绘图桌组应该是这些设计中最顾及建筑专业性的了。为了减少成本,同学们在原有课桌上加工,加上了发光面板,设计电路,解决了电源不足的问题;改抽拉抽屉为翻盖抽屉满足大家的置物需求。

让人眼前一亮的地板上的水墨画设计其实是源自一场意外。墙壁组的学生可能是本次体力劳动最辛苦的,他们挖槽埋线,给地面和墙面上漆,在此过程中蓬头垢面。当第三遍面漆上好后,同学们以为施工已经完成。然而,几天后,因空调漏水带动地表面的漆流动,导致地面晕染,和老师商量后,他们决定不进行修复,而是借此尝试水墨地面效果。

改造后的教室空间变小,光线变昏暗,也因此更有亲近感,这也是改造之初的一个目标,“让它像家一样亲密,让人愿意待着,”张乾表示,因此,用来营造氛围的光影设计至关重要。

光电组别出心裁地用黑色网将灯覆盖,原本突出在外的灯埋在吊顶中。有意思的是,黑色网的材料用的是养鸡网,轻便多孔、易安装拆洗,符合教室整体的工业风,而且价格便宜。最有特色的部分是,斗拱与梁用水管连接而成,水管用红绳缠绕,红与黑的结合带来了独特的视觉冲击。吊灯则是利用油漆桶的纸箱手工制作,利用废旧资源,节约了成本,还增加了同学们的参与度。

设计

可180度调节的格栅,控制光照和室温

未改造的南四312室。

改造后的南四313室全景。本报记者 谢方 摄

opinion

“我们探索着教室改造的无限可能,期待重建一间属于我们自己情感需求和使用需求的南四313。”——华科大建筑学系讲师张乾

责编:ZB

长江重磅排行榜
视频播报
滚动新闻
长江商报APP
长江商报战略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