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商报 > 长江经济带三省市部长话人才

长江经济带三省市部长话人才

2015-07-03 01:18:13 来源:长江商报

长江商报消息 共建人才协作联盟,打破地域壁垒成共识

昨日,第十五届华创会举行长江经济带国际人才论坛,以“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为主题,来自长江经济带沿线省市组织部长、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创业成功海外专业人士就人才培养及创新创业话题进行研讨。

本报记者 周舜尧 胡梦

统一人才政策体系

作为长江经济带上游、下游、中游核心城市的代表,来自上海、重庆、武汉的组织部长们(含副部长)在第十五届华创会上齐聚江城,就长江经济带人才培养和引进工作进行探讨。部长们均表示,需要建立人才协作联盟,打造统一的区域人才政策体系。

“我们可以打造统一的人才政策体系,打破户籍、社保、医保等体制性壁垒。” 重庆市委组织部副部长、市委人才办主任谢礼国说,长江经济带的所有城市可实施统一的市场准入制度和标准,推动各类人才跨区域流动和优化配置,打造统一的人才服务体系,大力推进长江经济带一体化人才市场体系建设,建立统一开放的交流合作平台,实现人才信息资源开放共享。

他的这一观点也得到了武汉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杨汉军的认同。杨汉军表示,应完善市场机制,突破行政区域限制,拓展人才发展空间,打破人才流动的藩篱,实现人才与项目资金、技术的融合互通。经济发展要实现经济结构与人才结构的相互适应,最大限度地发挥区域人才资源的整体效果,武汉愿意共享人才资源,围绕重大产业、重点工程、重要项目加强人才需求的预测、调控和引导,根据产业发展的趋势,定期收紧人才需求,提高引才针对性和时效性。

杨汉军建议,共建人才协作联盟,建立统一人才评价体系、统一评价标准、统一评价效力,实现人才评价资质互认互准,实现一证通行、一照通关。而在人才服务方面,杨汉军表示,武汉愿意完善人才创新创业的公共服务,开辟绿色通道,健全服务网络,规范服务流程,提升服务效果,推动公共服务资源开放共享,为人才提供更加便捷、低成本、高效率的生活配套服务。

“长江经济带覆盖1/5的国土,带动6亿人就业,而人才需求成为创新驱动力的重要支撑。”上海市委组织部副部长陈皓认为,谁拥有一流创新人才,谁就拥有创新的优势和主导权,需要突出市场、需求、创新和服务导向,建立更为灵活的人才管理机制,对人才激励、人才评价、人才培养、人才使用等方面的体制机制障碍和政策瓶颈进行重点突破。

谢礼国对此表示赞同,他说,长江经济带的优势在于整体,要着眼服务经济、经济一体化的要求,跳出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加快推进人才一体化发展,尤其是要根据国家对长江经济带建设的战略定位和产业布局,共同制定人才发展整体规划,一道争取国家政策支持,一起分享国家战略红利,打造共生、共存、共赢的人才开发模式。

谢礼国建议,建立定期交流协商机制和长江经济带人才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建立人才开发合作机制,推进人才评价、互认互准、互相支持、急缺人才培养,开展专业人才互派挂职交流,实现人才资源共建共享。同时建立海外引才合作机制,打破各地行政区域的限制,整体谋划长江经济带海外人才的需求,避免不良竞争和重复竞争,整合各省市海外人才资源抱团出击,吸引更多、更优秀的海外人才。

引才靠市场

让人才流动起来

“人杰地灵的长江沿线城市从来不缺少人才,只有人才才能引领创新发展。”在中国人才研究会常务副会长吴江看来,长江经济带沿线城市在人才战略上应协同发展,形成联盟,并建立人才流动政策,以扩大人才活动半径。

吴江说,区域经济在向前发展时,往往伴随着产业转移,而产业转移实际上需要人才转移,需要把人力资源优势、人口红利优势发挥出人才优势,同时把人才优势转化为创新产业优势的。

他建议,除了上述统一政策和市场配置的方式,政府部门还应当注重搭建平台和营造环境,一方面是帮助高校、企业在“产、学、研”结合方面搭建交流沟通的平台,一方面通过制定人才优惠政策和积极宣传,营造浓厚的创新、创业氛围。

“实现人才流动化,这是长江经济带要做的大文章。”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理事长兼主任、国务院参事、中国国际人才专业委员会会长王辉耀说,在欧盟国家之间,人才都是“共享”的,这一点值得我们借鉴。

王辉耀说,政府层面统一政策、成立联盟是一种非常好的模式,同时可以配套制定“长江经济带人才共享合作计划”,不仅让人才自由流动,更要有计划、有针对性地促进长江经济带区域间的人才交流。此外,举办类似华创会这样的官民共享交流活动,让不同层面、不同层次的人才之间也建立新的沟通交流渠道。

朱经武回答“钱学森之问”:

“准大师”大多去赚钱了

“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这是著名的“钱学森之问”。

在长江经济带国际人才论坛上,香港科技大学前任校长、美国科学院、中国科学院朱经武院士表示,自己回答“钱学森之问”的答案是:“中国‘准大师’大多去赚钱了。”

朱经武认为,在不同的人才培养上应该有耐心,而不是急功近利地去赚钱。同时,国内对于高等教育也应尝试进行分类。

朱经武介绍,在美国加州就拥有三大公立高等学校系统,以加州大学为代表的研究型大学,主要培养科研人才;以加州州立大学为代表的教学型大学,培养政府、社会需要的骨干人才;还有社区大学,把资源适当地用在不同层次的人才培养上。

中央“千人计划”高层次海外专家项目入选者、比利时国家科学研究基础国际合作委员会(CIS)专家弗朗西斯·沃波特也表示,在欧洲的大学里,会对大学教授的类型进行分类,并授予其不同的职能。

弗朗西斯·沃波特说,大学教授的主要职能有三个方面:其一是教学,其二是从事专业的科学研究,其三是为企业技术方面服务。在欧洲的不少大学里,都会根据教授们各自擅长的领域安排任务,而中国的教授们则往往被要求各方面“兼顾”。

此外,弗朗西斯·沃波特表示中国高等学校的学生一般毕业没有什么难度,而欧洲不少大学学生在本科教育阶段如果不积极学习和汲取新的知识,很难保证毕业。

弗朗西斯·沃波特认为,改进高校教授的职责分工和高校学生考核系统,或能够促进中国高校将人才资源转化为实际生产力。

第二届世界华文教育论坛召开,华中师大教授万莹——

“互联网+”时代华文教育需更新教学观念

本报讯(记者 张衡 通讯员 陈岩)昨日,2015华创会第二届世界华文教育论坛在华中师范大学召开,来自哈萨克斯坦、马来西亚、印尼、泰国等国内外专家学者围绕“中华智慧的传承与创新——信息化时代的世界华文教育”主题展开讨论。华中师大教授万莹认为,“互联网+”时代华文教育需更新教学观念。

多名与会专家认为,开展华文教育是传播中华文化、塑造中国世界形象的重要方式。随着中国经济地位的崛起,海外侨胞对华文教育的需求更迫切,发展海外华文教育的热情也更高涨。专家认为,华文教育的发展离不开专业的华文教师、本土化的华文教材、与时俱进的华文教育理念。

华中师范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万莹教授指出,“互联网+”时代华文教育要更新教学观念,依托互联网技术,开发并利用更科学更智慧的教学平台。为此,华中师范大学出版了立体化汉语速成教材——飞跃汉语系列教材《汉语听说入门》、《汉语读写入门》,改革现有的综合课+技能课传统模式,听说先行,读写跟上,取得显著效果。目前,这套教材已获得“经典中国国际出版工程”资助,越南语版已出版。

据悉,汉语智慧教室于今年在华中师大建成并投入使用,该教室着眼于建设智能化华文教学环境,结合华文教师教学的需求,让华文教师利用信息技术开展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建立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华文教学新模式。

万莹介绍,汉语智慧教室为师生构建了全新、高效的华文教学环境。课前,学生可登陆云端,下载各种学习资料;课中,教师通过平板电脑进行教学互动操作,学生可远程参与课堂学习;课下,大数据深度挖掘可实现个性化学习指导、个性化资源推送,提高学习效率。

上海市委组织部副部长陈皓。

武汉市委常委、组织部长杨汉军。

重庆市委组织部副部长谢礼国。

本报记者 徐楚云 摄

责编:ZB

长江重磅排行榜
视频播报
滚动新闻
长江商报APP
长江商报战略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