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商报 > 年产值超3亿华师学子办智能养鸡场

年产值超3亿华师学子办智能养鸡场

2015-07-01 01:52:54 来源:长江商报

长江商报消息 湖北青年返乡创业 争当农业现代化先锋

□本报记者 刘倩雯

他们中,有的大学毕业后放弃留校任教的机会,回乡创办养牛合作社;有的顶着身边人质疑的声音,回家当起了女“猪倌”;有的硕士毕业后放弃高薪,回乡带领村民种菜致富……昨日,在湖北省召开的“大众创业 万众创新”第九场新闻发布会上,五位“回乡创业”湖北青年分享了他们的创业故事。

智能化养鸡年产值逾3亿元

“我的家乡在大别山区,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我们的农村到底该扮演一个什么样的角色?新农村到底该怎么建设?” 武汉宏农农牧有限公司总经理张宏林说,“我当时想到去过的欧洲一些发达国家,城市并不气派,但农村却是一派田园景观般迷人。想到这里,我找到了自己事业的新起点——我要回到家乡,创办一个以科技为支撑的、能与自然和谐共存的、能带领乡亲们一起致富的现代农业企业,为新农村建设打造一个样板。”

张宏林是武汉市黄陂区木兰乡人,2001年进入华中师范大学法学院就读,获得硕士学位。毕业后,先在地产公司、投资公司任职,后自主创业。2011年,他回到家乡创办了武汉木兰全智能化蛋鸡养殖产业园。该产业园于2013年底建成,2014年全面投产,如今产业园年存栏良种蛋鸡100万只,形成了以蛋鸡养殖为核心,涵盖饲料加工、保洁蛋分级包装、有机肥生产、有机种植相结合的全产业链模式,具备年产保洁鸡蛋2.1万吨,加工蛋鸡饲料5.6万吨,生产有机肥6万吨,出栏老母鸡60万只的能力,年产值逾3亿元。

“农字号”一条龙产业惠农2000余人

“创业的路总是豪情与泪水相伴前行。10年里,我结合‘农字号’企业的特点,用所学的知识和专家的指点,创建了产品产、供、销一条龙雏形的公司,在‘公司+基地+合作社+直营超市’的经营模式上不断探索,该模式不仅使我尝到了创业的甜头,而且我的乡亲和社员得到了实惠,受到当地党委政府的频频点赞。”尽管如此,韩式生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韩高科在创业时,也遇到过资金链断裂,公司濒临倒闭的情况。

为了改变公司社员传统种植习惯和种植技术落后的问题,韩高科常年聘请了山东寿光高级农艺师作为公司技术指导,根据季节的变化和蔬菜品种更新换代不定期地组织社员培训,更新观念,练就内功。

通过10年的奋斗,公司资产从创业初期的10万元发展到现在近5000万元,产业基地由当初的80亩扩大到3000亩,惠民合作社社员由当初的5人发展到现在的2000多人,并带动周边5个乡镇42个村组200多人参与其中,公司产品由创业时的四、五个品种发展到目前30多个。

去年底,公司更名为湖北农时生态农业股份有限公司,在武汉股权托管交易中心挂牌上市,成功进行了A轮融资。目前,5万吨保鲜冷库正在加紧建设,瓜果、蔬菜等深加工出口项目也在紧锣密鼓的筹划当中。在互联网+时代,企业将在“北上广深”等全国一线城市建立“中时农”品牌连锁店和网上加盟店,使公司产品行销全国并销往世界各地。

武汉大学走出的女“猪倌”

“作为一名80后的大学生,我站过讲台,做过跨国贸易,现在我选择了返乡创业——当猪倌。在很多人看来,猪倌与大学生根本扯不到一块儿,但我却义无反顾地选择了这个传统的职业。”这位女“猪倌”叫吴渝婷,毕业于武汉大学,目前是荆门市齐笙养殖有限公司总经理,于2011年成为东宝区建区以来享受湖北省政府专项津贴第1人。

2007年9月,吴渝婷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后,踏上了回乡路,在故土开辟新事业,但回乡创业的路并非一帆风顺。

“有人说,你向上帝要能力,上帝先给你磨难。这话一次又一次在我身上得到体验。我清晰地记得,2007年大雪迫使刚动工的厂房建设停工,随后建材、尤其是钢材价格暴涨;厂房刚落成验收,金融危机暴发,钢价狂泄,损失惨重。2009年更为艰难,受金融危机扩散效应和禽流感的影响,猪肉价格开年便一路暴跌,资金缺口高达300多万元,猪场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心急如焚的我到处求助,四处碰壁,我焦急万分,体重骤降十几斤,又黑又瘦。” 吴渝婷说,绝望中,经共青团荆门市委领导牵线搭桥,她才获得了“青春邮贷”项目扶持,由荆门邮政储蓄银行授信300万元,才接上了资金链,年底肉价也一路跳涨。吴渝婷回乡创业,可谓绝处逢生、苦尽甘来。

90后“放牛娃”建养牛合作社

罗田县民生养牛专业合作社理事长贺根,1990年10月生。还未毕业的他已被武汉一所高校破格留校任教。然而,大学期间就不走“寻常路”的他,在老师和同学的惊呼声中,回到罗田白莲河乡覆钟地村的老家,在山沟里专门养起了黄牛,随后带领养牛户成立了合作社,当上了“牛老大”。

扔下教鞭,牵起牛绳。贺根面容坚定,潇洒地转身而去。

创业初期,贺根因为没有自己的店铺,也没有客源,从第一头牛出栏,天还没亮就开着自己平时拖草的农用车装上牛肉去罗田县城沿街叫卖,“我看到路边的人就上前去推销,每天对买菜的婆婆开始细心讲解,最开始遇到的都是冷嘲热讽和不信任。我尝试用‘买一送一’的方式打开销路,渐渐的有一部分人开始买我的牛肉回家试吃。”贺根说。

由于销路渐渐打开了,他也看到了消费者对“土货”、对“绿色食品”的需求,就想着要扩大规模,加之对强农惠农政策的初步了解,贺根萌生了成立专业合作社的想法,把事业往前推一步。

刚刚建社初期,没有资金,贺根就到处去“找资金”,甚至从母亲那里求来自家的土地证和房产证去抵押借款。随后,罗田县民生养牛专业合作社规模迅速扩大,从开始的5户社员发展到现在的115户,从最初自己的14头黄牛发展到现在的累计合作社存栏黄牛1200头,2014年实现了年销售收入过1千万元。

此外,合作社还租赁了2700亩荒山,盖起了3栋3000平方米的标准化牛舍,在黄州区及罗田县城开设5个固定店铺,“贺根牛肉”也卖出了湖北。

“我特别感谢各级党委政府对我的帮助与支持。各级党政领导到我们合作社现场办公解决实际困难,财政、人社等部门帮我申报了贴息贷款项目,共青团组织也为我申报了大学生创业扬帆计划和高校毕业生创业扶持计划项目,农业、畜牧等部门经常给予技术指导。”贺根说。

农学硕士弃高薪返乡带村民致富

农学硕士放弃高薪,返乡带领村民种菜。他就是襄阳市襄州区张家集高庄村人高亮亮。如今他已成立世外田园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现为襄州区世外田园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带领700多村民种菜致富。

“我的创业是从养鸡开始的,开始时并非一帆风顺,2009年,我用多方筹措来的8万元钱,建立了一个5000只规模的肉鸡养殖大棚,由于缺乏技术支持和价格波动太大,第一年亏损4.6万元,死亡的鸡有1300多只,我看着死去的一堆堆鸡抱头痛哭,第一次创业的尝试失败了。但是,一定要成功的信念支持着我继续走下去。”高亮亮在2010年,又借来5万元,开始投入第二年鸡苗。经过学习和不断摸索,在养殖期间改变了传统的肉鸡养殖观念,在原有的养殖技术上创新了养殖技术,2010年的第一批鸡出栏,纯利润竟达到3万元。

2012年,高亮亮带领13户村民,注册500万元创立襄阳世外田园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主要发展有机蔬菜栽培、精品蔬菜瓜果种植、特色特种蔬菜种植、建设温室大棚种植反季节蔬菜。在家门口流转了几亩地,建了6个大棚。第一年试种植成功后,又在孟集村流转近200亩地,建起136个大棚。发展蔬菜种植时,高亮亮不忘带动村民一起致富,不仅免费为村民提供技术指导,还负责回收蔬菜。目前加入合作社的村民有700多人,发展大棚1426棚,总面积1043亩。

相关

新闻

“中国创翼”青年创业创新大赛湖北地区开赛

我省“互联网+”项目占一半以上

本报讯 (记者 刘迅 通讯员 徐家云)6月29日—7月2日,由中国宋庆龄基金会、人社部主办的“中国创翼”青年创业创新大赛湖北区开赛。我省报名的项目中“互联网+”占到一半以上。

大赛启动以来,湖北赛区共有200个创业创新项目报名参赛,参赛项目既涉及节能环保、生物、科技制造等多个战略性新兴产业,也涵盖饮食、教育、时尚用品等传统行业,其中,涉及“互联网+”类别参赛项目占50%以上比例。

经过大赛全国组委会审核,湖北省155个项目进入初赛环节,位居全国前列。据统计,湖北地区参加初赛的创业创新项目共111个,其中,团队项目37个,企业项目74个,初赛晋级名单将通过大赛官网公布。

湖北省还首次制作了《湖北大学生创业导航板块地图》,详细介绍了全省创业服务机构、孵化器、创业园地址和联系方式,帮助大学生实现创业创新梦想。

责编:ZB

长江重磅排行榜
视频播报
滚动新闻
长江商报APP
长江商报战略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