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商报 > 解读叶檀的独立与良知 “我是站在中下阶级这边的”

解读叶檀的独立与良知 “我是站在中下阶级这边的”

2015-06-29 02:21:00 来源:长江商报

长江商报消息  

□本报记者 唐诗云 发自上海

“市场中很多人试图影响你的独立性,我要做的就是守住底线,尽量还原事实。”

6月24日傍晚,上海的酷热正渐次消退,叶檀在她的办公室接受《长江商报》独家专访。当谈及如何以自己的专业赢得市场尊重,包括获取财富时,叶檀这样向记者强调,言之明快直接,一如她的干练。

令记者略感意外的是,叶檀并不忌讳谈“钱”,但她会强调体面的收入与尊严之间的关系,她认为——养活自己才是最大的尊严,能养活别人更能赢得尊严,她说:“一个连自己都不能养活的人,还谈什么尊严”。

不过,常在资本市场纵横捭阖为市场指点迷津的叶檀,却认为当一个人的名气够响够大时,最需要修炼的是如何“经受住利益的诱惑”。

多年来,在资本市场物欲横流的吊诡江湖中,叶檀面对诱惑无数,在商贾名流周围,她绝对拥有很多次失去“独立和专业”的机会。然而,作为中国著名财经评论员的她,却一直以敢于担当赢得清誉,以清道夫般的言论示人,执拗地坚持着她自己的底线和独立性。

但外界鲜有人知,这位被称为女汉子的中国最危险且出镜率最高的女人,也有着自己的独特情怀和清新故事。

在将近一小时的访谈中,叶檀首度向长江商报披露她生活中的点滴细节。

叶檀有一张中国少女的脸,细腻,鲜活,灵动而静谧,如今的她,轮廓渐渐舒展,但是笑容依然明亮,不笑的时候,颧骨硬朗而严肃。在受访的过程中,叶檀没有名人的狡黠和市侩气。她总是能保持着一份耐心、从容与随和,似乎愿意回答记者的任何提问。

她说自己最喜欢中国的古典服装,称自己是一个“喜欢穿旗袍”的小女人。

她承认自己“几乎从不逛街,不是不想,是没有时间”,她向记者谈及的两次逛街,一次是购买每天出行的正装,一次是购买最喜欢的旗袍。至于化妆品,叶檀说:“我找化妆师给我列出清单,然后按图索骥,快速完成任务。”

不过,记者发现,叶檀并非无话不谈,还是有所“防备”,每当记者问及她的家庭、婚姻观时,她立刻回避,略表歉意后,直截了当表示:“我不喜欢和别人说这个话题。也从来没有在公众场合说过这个话题。”

是的,作为职业财经评论员的叶檀,除了钟情于如何在资本市场发表自己的公正见解之外,她并不真正想要与世界一起来分享自己。即便是面对温婉而女性的提问。对这个纷扰而喧嚣的世界,她有自己的防备,有观察,她并不急着表达自己的热情。但在和她的交流中,始终能感觉到一股理性的力量,她对人生的认识深刻而准确。你能感受到,她在用一颗独立、不依附的女人的心在思考,这是一个现代女性最为罕见最高贵的品质。也许,这能诠释她的本质与全部,包括她最为市场熟知的财经评论。

就这样,叶檀保持着一份特有的豁达与内敛,不紧不慢地吃着工作餐,慢条斯理地接受着记者的访问。这是叶檀第一次面对媒体,以这样一种放松的姿态谈她的童年、女性生活,甚至谈她的理想。

不过,每当谈及她所关注的资本市场时,叶檀就略显激动,对那些在股市中自我保护能力甚弱的中小投资者,每当看到他们在旋涡深处旋转而不知危险时,叶檀就想着要用自己的专业评论来保护和提醒他们:“总得需要有人告诉他们,到底发生了什么,他们该怎么办。”

而作为中国经济领域中的市场派,叶檀也通过长江商报向当前的“大众创新万众创业”以及“互联网+”,发出了自己的警告——

她说“不是所有人都适合创业。”

她说“互联网+不是一把打开中国经济的万能钥匙。”

她说“世界没有中国制造,依然过得很好。”

自己想干什么才最重要

金庸先生说:侠之大者,为国为民。在当代中国,有千千万万的中小投资者,他们亲切地称她为“经济女侠”。

这个带有江湖气息的绰号,代表着他们对她的喜爱、尊敬与信任;这个称呼,更体现了一个当代女知识分子的良知、责任与悲悯。

1973年,叶檀出生于杭州,自小跟在外公、外婆身边长大,是一个地地道道的江南女子。

说起自己的童年时代,叶檀回忆的话语里充满温馨:“我们住在西湖的旁边,一个大院,许多人住在一起,大家是邻居,更像是亲人,典型的市井生活。大概就是这种从小接触的市井生活直接影响了我吧。”

今天的叶檀在很多人眼中是高级知识分子、顶尖的财经评论员。但是,她所代表的却是大多数人群。

浙江从来不乏仁人志士,一百年前也有一位“女侠”——“鉴湖女侠”秋瑾。从小就熟知秋瑾故事的叶檀从来也不会想到,有一天她也会被称为“女侠”。

小时候的叶檀是远近闻名的“读书迷”。这个习惯伴随着她从中学到大学,一直到现在。“我读书很杂,什么书都读。”

读书犹识人。书读多了,视野渐宽泛,叶檀研究生的专业是历史,却常常跑到理科生的课堂上听课。在许多复旦大学教授、博导的记忆里,她是那个课下特别喜欢问东问西的青年学子,话题却常常是历史之外的诸多领域。

博士毕业的叶檀先后供职于复旦大学和上海社科院。这两年的书斋生涯是叶檀最惬意的日子:读读书,写写文章,尝尝美食,睡个懒觉。此时的叶檀正舒舒服服地走在一条与“侠女”背道而驰的大路上。

2001年,财经类媒体开始渐渐兴起,叶檀被邀请撰写财经评论。她说,“开始是为了朋友的请托,面子上过不去。然而,认真去做的时候才发现,那是一个我不曾接触的全新世界。他们的身上充盈着新鲜活力与自由精神,所说的话影响着千万家庭的财富收入,这是一份工作,更是知识分子的一份使命。”

对比之下,书斋生涯在叶檀的眼中顿然失去光泽:每天写论文、评职称,随之束之高阁,论文的读者不会超过十个人。

就这样,2001年,作为财经评论员的叶檀开始发出自己的声音。叶檀说,“一切都不重要,我想干什么才是最重要的。”

作为专攻明清政治史与经济史的博士,同时又是财经评论员,叶檀要做的,就是以史为鉴,梳理未来经济的走向,更要以笔为帜,指引那些正在财富之路上行色匆匆的人们尽量走向一条正确的道路。

叶檀正是怀揣着一份中国知识分子的良知上路的。她说:“在资本市场中,我是站在中下阶级这边的”。

这些年,有两个话题永远是中国老百姓的谈资——起伏跌宕的房价与狂涨狂落的股票。

在这两个话题之外,还有一些普通老百姓并不会关注的财经现象,不自觉中,每一个普通中国人都被这股经济狂飙席卷了进来。

她深知在这个风云激荡的时代,一次投资可能让人骤富,但是哪怕仅仅一次不理性的投资,也会让一个普通家庭十几年、二十几年的积蓄化为乌有。

中国经济正在发生什么?这些巨变又是怎么发生的?被这股烈焰所烤炙的普通中国人又该如何应变?

在这些宏大的命题背后,往往令经济学家们下笔万言。可是,这些“高大上”言论也只是在“象牙塔”里流行。对于普通老百姓来说,他们没有机会接触这些理论。而经济学家们则没兴趣、也不擅长向公众作解释,或者干脆就是没有这个能力。

这却成就了作为财经评论家的叶檀。

对那些自我保护能力甚弱的中小投资者,看到他们在漩涡深处旋转而不知危险时,她很自然地迸发出了保护的热情,“总得需要有人告诉他们,到底发生了什么,他们该怎么办”。

叶檀观点犀利、无所畏惧的财经文章像一把匕首一样,尖锐锋利,迅速赢得了公众的激赏。除了“经济女侠”的称呼之外,更有人称她为“当代鲁迅”。

今天,她的众多“粉丝”在贴吧里为她建立起了“叶檀吧”,实时更新;她的“新浪博客”访问人次已经接近两亿。

在当下,每天思考、写作,用心把握住每天社会经济的敏感处,然后有条理地表达出来,从而建立起一个公共交流的小平台,这让叶檀感到很满足:“以我手写我心,用事例与逻辑说话,对事不无小补,对己无愧于心,且文章不遭斧钺之害失去原意,于愿足矣。”

中小投资者的指路人

工作让她放弃“女人的爱好”

采访叶檀是件轻松的事情:作为一名媒体人,她知道如何尊敬这些辛劳的同行。然而不轻松的是,她太忙了。“每天总有那么多赶着脚的一堆事,每天都是从工作到工作。”

终于在吃饭的间隙,叶檀接受了记者采访,或者是在接受采访时吃了个饭。叶檀说现在还好,因为身体的原因,每天晚上12点准时睡觉。而几年前,差不多有十几年的时间,后半夜睡觉,工作到天亮,是经常的事情。

这种忙碌的工作状态直接导致了叶檀不得不放弃了许多女人的“天生爱好”——譬如“逛街”。

叶檀说:“我几乎不逛街。不是不想,是没有时间。”买衣服只去两家小店:一家是购买每天出行的正装,一家是购买自己最喜欢的旗袍。

至于化妆品,她说:“我找化妆师给我列出清单,然后按图索骥,快速完成任务。”

当然了,叶檀也自嘲:“偶尔也会逛街,那就是到外地企业座谈的间隙,一般会去当地的二手房市场、小商品城或者金融机构去转转,了解一下当地的情况。”这种难得一次的“奢侈”行为也还是为了工作。

是什么让她如此坚持?叶檀回答是兴趣。“当你能够从这些细微的地方去了解这个伟大变革的时代,当你能用自己的知识哪怕稍稍影响这个进程,当你能对别人有一些帮助,你就能体会到这种快乐是无穷的。”

女,博士,知名财经评论员、财经专栏作家。《每日经济新闻》主笔、《解放日报》经济评论员,央视财经频道特约评论员。在《南方都市报》《南方人物周刊》《财经国家周刊》、FT中文网等多家媒体开辟财经评论专栏。

曾获《南方人物周刊》2008年度青年领袖、中国证券市场20年回顾与展望论坛20年最具影响力财经传媒人等奖项。主要从事资本市场、房地产市场、金融等领域写作。著有《拿什么拯救中国经济》《中国房地产战争》。

人物名片

叶檀

长江商报消息上海女人的独立与坚守

喜欢叶檀的人称她为“女侠”、“中国的良心”;不喜欢她的人,称她为“毒药”、“农村妇女”。

叶檀说:“这些都不重要,内心强大是最重要的。”

那又凭借什么来支撑自己内心强大的呢?叶檀说是信仰的力量。

叶檀有宗教信仰,虽然宗教知识相对来说是她自己的弱项,但这并不妨碍她从中获取力量。同时,乡贤王阳明对她的影响也很大,“知行合一”使得她清楚自己的内心在想什么,每一个观点的支撑都有出处,这也让她的文章特别接地气,“一定要用事实和逻辑说话”。

“20岁以前的我特别懵懂,那个时候不知道自己要干些什么,未来是什么样,就是慢慢的熬,慢慢的和外面的世界接触,我喜欢从每一个优秀的人身上学习他们的长处,自己的内心也逐渐明晰,知道了什么是自己想要的,什么是自己必须要坚持的。”

作为指点财富迷津的叶檀,在收获名气的同时,还要经受住利益的诱惑。

对此,叶檀表示:“养活自己才是最大的尊严,能养活别人更能赢得尊严,一个连自己都不能养活的人何谈尊严。”

然而在尊重凭借劳动收获财富的同时,叶檀一直坚持自己的底线,作为一名财经评论员,独立性是最为重要的,“很多人会试图影响你的独立性,这个时候必须坚持自己的想法,起码要守住底线,尽量还原事实。”

“如果人家给你一千万,让你替他说话。假设拿了这一千万,那你已经不是一个人了,而是一个工具,他让你说什么你就得说什么,他让你怎么干,你就得怎么干。这个时候你自己要做一个衡量,你愿意吗?你的未来会怎么样,你的空间会怎么样?

“所以我相信有人会愿意去拿这一千万,但我并不是说我高尚不愿意去拿,而是这个坎我迈不过去。不愿意让自己成为一个物品,然后被人挪到东就是东,挪到西就是西,这是个人选择的不同。”

站在时代的风口浪尖上,她时刻提醒自己,要与各方拉远一点距离,这样才能看得清楚。“不要急于投靠某些力量,这会束缚你的手脚。要知道,这世界上没有一样东西是可以免费得到的。”

爱穿旗袍的小女人

财经作家吴晓波说:有“北胡南叶”在那里,财经界的性别力量就已经平衡了。

作为“南叶”的叶檀在很多人眼里是个“巾帼不让须眉”的“女汉子”,她文笔的犀利、在电视里言辞激烈,往往让异性同行都自叹逊色,然而在日常生活中,她平和通达、温柔如水,更是喜欢时时流露“小女人”的姿态。

她说,“在家里太累的时候我喜欢发呆,会听听音乐,我还特别喜欢看破案片。”

她说,在中国的传统文化里,有追求高端的士大夫,有追求精致的富绅,还有底层的市井生活,“我追求精致的生活。以前中国人就追求一个活下去,现在渐渐有了财富以后,信仰的回归和追求生活的精致就成为了一种必然。”

叶檀平时的衣着主要是T恤和牛仔裤,正式场合会穿西服。然而生活中,最喜欢中国的传统服饰,特别是旗袍。

她这样描述自己向往的日常生活,“穿着自己喜欢的旗袍,早晨打理一下小花园,在一个午后里泡一壶绿茶,听听音乐,看看书,三两知己对坐聊天。”

也许,这种伸手即可触摸到的生活要一直等到她退休之后才能真正的完全拥有。

当记者问起,如果选择一个城市定居的话,会是哪里?她想了想说那就是纽约了,“因为那是一个各种皮肤、各个种族和谐共处的城市,完全可以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可以把其他人当空气。”

作为一名历史研究者,假设能够穿越的话,会选择哪个朝代呢?

她笑言,“我想会是宋朝,一个不打仗的宋朝。知识分子不会挨板子,更不会发生砍头的事情。皇帝哪天看你不顺眼了,就把你流放,哪天想起你来了还可以把你叫回来继续做官。一个皇帝可以偷偷去会妓女,对自己的情敌也只是降职贬谪而已。这种对知识分子的包容,使得它成为那个时代地球上文明程度最高的国度。”

要做适合自己的事情

叶檀一直鼓励“一个人必须要到市场里去游泳”。

然而,作为经济领域的市场派,叶檀却似乎在”唱反调“,“不是所有人都适合创业。”“互联网+不是一把打开中国经济的万能钥匙。”“世界没有中国制造,依然过得好。”

其实,她是看重创业、看重互联网+、看重中国制造的。正因为看重,才在众口一词的言论中保持自己的谨慎。保持一个独立财经评论员的良知。

对于创业,叶檀认为最重要的就是“天时地利人和”,“一个人不能逆天而为,有些是朝阳产业,有些是夕阳产业,你就不能去选择夕阳产业,而要做朝阳产业,这是一个常识;地利也很重要,有的人喜欢在三线城市创业,觉得那里适合他发展,那就去三线城市好了,但是假设你要做金融,最好还是在京沪深这些城市;人和则是自己内心的强大和个人信用,这个是最重要的品质。”

叶檀表示,“人生不是规划出来的,不是谈出来,而是做出来的。只有去做过,才能知道什么是适合自己的。只有去做最适合自己的事情,才有可能成功。”她举例说,譬如初恋的时候你喜欢一个人,喜欢得要死要活,喜欢到没有对方这个世界就会停摆了的程度。这个时候你说什么都是没有用的。但是当喜欢过了以后,过一段时间再去看这段感情,就非常清晰地明白这个事情了。

当记者奇怪叶檀为什么会在历史与经济两个不同领域之间华丽转身的时候,她说,首先历史与经济都是我喜欢的事情。尝试之下也发现,真的也是适合自己的事情。

“我们必须承认在历史跟经济之间,它的技术手段有很大的区别。我们经常说通过历史现象发现历史,用归纳法找出背后的逻辑,然后得出一个结论。经济也是这样,通过一些数据的分析,得出一个模型,你要尽可能地让这个模型跟现代生活匹配,然后得出对于未来的预期。我以前读的是历史,现在做经济,工具不一样,但它们背后的逻辑是一样的。”

叶檀选择了一个自己喜欢的,并最适合自己的职业,是幸运,也是一种必然,当记者问起她的家庭婚姻情况的时候,她选择了拒绝,“我不喜欢和别人说这个话题。也从来没有在公众场合说过这个话题。”

在采访结束的时候,记者请她用三句话来概括未来中国经济的走势。叶檀一如既往的犀利而简洁:“继续市场化,规则更严厉,说话更严肃。”

当中国经济这艘巨轮在黑夜中穿行的时候,叶檀把自己悬挂成一盏塔灯,如何选择航线还是要靠巨轮自己;当普通大众被股市、房市折腾的时候,叶檀用手术刀精准地剖开病灶,然而选择哪种方案治疗还是普通大众的事情。

评价叶檀

有“北胡南叶”在那里,中国财经评论界的性别力量就平衡了。

——财经作家吴晓波

叶檀对中国问题的观察非常细致到位,文笔通俗易懂,自然流畅。对正处于快速转型、变迁的中国社会来说,挑战当然很多。在这种时期,叶檀的多方位视角尤其珍贵。

——耶鲁大学金融学教授陈志武

中国经济正在经历复兴与崛起道路上激动人心的变革进程。在这个过程中,既需要纵观全局的战略思考,也需要贴近现实的密切跟踪与记录。历史藏于细节之中,在宏大的叙事与细节的结合方面,叶檀以她的勤奋、 敏感和独立思考,作出了富有影响力的探索。也许读者并不一定都赞成她的结论,但是,这些长期跟踪形成的思考成果,有着特有的参考价值。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长巴曙松

opinion

养活自己才是最大的尊严,能养活别人更能赢得尊严,一个连自己都不能养活的人何谈尊严。——叶檀

责编:ZB

长江重磅排行榜
视频播报
滚动新闻
长江商报APP
长江商报战略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