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商报 > 湖北争做长江中游核心增长极

湖北争做长江中游核心增长极

2015-06-29 02:21:00 来源:长江商报

长江商报消息 长江经济带湖北路径浮出水面

□本报记者 周舜尧 刘迅

编者按

6月19日,湖北省政府关于国家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的实施意见出台。这份作为湖北“落地”国家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行动指南的纲领性文件,明确了湖北在长江经济带中的发展定位,以及提升长江中游黄金水道功能、完善长江中游综合立体交通体系、建设产业转型升级支撑带等七个方面的重点任务,并明确了保障措施。

1

目标定位

承东启西、连南接北的“祖国立交桥”。

全面建成武汉长江中游航运中心、全国铁路路网中心、全国高速公路路网重要枢纽、全国门户枢纽机场和全国重要物流基地。

推进武汉建设成为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襄阳建设成为汉江流域综合交通枢纽、宜昌建设成为长江中上游重要综合交通枢纽,构建综合立体交通运输体系。

长江中游核心增长极。

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做大做强现有优势产业,发展壮大具有潜在优势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突破性发展现代服务业和现代农业,重点打造电子信息、高端装备、汽车等世界级产业集群,提升经济综合实力,努力把湖北建设成为中部地区崛起重要战略支点、支撑长江经济带发展的“龙腰”。

内陆开放合作新高地。

加快武汉城市圈、宜荆荆城市群、襄十随城市群发展,强化武汉在长江中游城市群建设中的引领作用,深化与“长三角”、成渝等地区合作,共建“中三角”,打造中国经济增长“第四极”。

全国生态文明建设先行区。

实施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实现水资源的科学利用,协调好江河湖泊、干支流关系,加强流域生态系统修复和环境综合治理。全面推进低碳省、生态省建设,继续推进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综改试验区建设,为全国“两型”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典型示范。

2

7大

重点任务

提升长江中游黄金水道功能

1.增强长江干支流通航能力,推进宜昌至昌门溪、赤壁至潘家湾等航道整治工程。抓紧开展长江中游“645”深水航道整治工程模型试验研究,力争纳入国家“十三五”规划并尽早开工建设。

2.建设武汉长江中游航运中心,加快武汉航运交易所等航运服务平台建设,加快武汉、黄石、鄂州、黄冈、咸宁等五市港航资源整合,组建大型港航企业集团,提升航运企业能级和产业集聚度,建成国际化港口物流与贸易基地。

3.扩大三峡枢纽通过能力,加快完善水路、公路、铁路无缝衔接的三峡枢纽综合运输体系,打造三峡枢纽物流产业园区。

完善长江中游综合立体交通体系

1.推进铁路通道建设,加快形成全省“五纵两横”为主骨架的铁路路网格局,重点建设武汉—九江、武汉—西安等快速铁路,蒙西至华中地区铁路煤运通道、江汉平原货运铁路等普速铁路。

2.完善“七纵五横三环”高速公路布局,实现所有县市通高速公路,重点建设武汉—深圳、麻城—安康、宜昌—张家界、宜昌—岳阳等高速公路。

3.拓展航空运输网络。加快武汉天河机场三期工程建设,开展武汉第二机场前期研究,规划建设荆州、黄冈、随州、荆门等机场。

4加快过江通道建设。加快建设宜都红花套、枝江白洋等公路过江通道,武汉杨泗港、宜昌伍家岗、鄂黄(第二)等城市道路过江通道,武汉7、8、10、11号线等城市轨道过江通道。

建设产业转型升级支撑带

1.推进武汉、襄阳、宜昌开展国家创新型城市试点,争取设立武汉知识产权法院,建立知识产权运营中心。

2.培育发展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产业集群,做大做强食品、电子信息、装备制造、资源循环利用、船舶和海洋工程装备以及医药等六大重点优势产业,发展壮大智能制造、集成电路、新材料、新能源、节能环保、生物医药、新能源汽车、北斗导航、海洋工程、航空航天等十大新兴产业。

3.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加快钢铁、石化、船舶、磷化工、建材、纺织服装等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建立资源消耗高、环境风险大、涉及有毒有害污染物排放的产业退出机制。

4.提升以江汉平原为重点的农业现代化水平,将湖北建成全国重要的水稻、油菜、棉花、畜禽产品、淡水产品和茶叶等特色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

建设新型城镇连绵带

1.发挥中心城市集聚辐射作用,力争将武汉建成国家中心城市、襄阳建成汉江流域中心城市、宜昌建成三峡经济合作区中心城市。

2.大力推进武汉、孝感、仙桃、宜城等地开展国家新型城镇化试点。选择沿江开发区、临港工业园区开展城市功能区转型试点,引导港口、产业和城市建设融合发展。

3.推进城乡规划、基础设施、产业布局、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等一体化建设,逐步缩小城乡差距,建成长江中游城乡统筹发展示范区。

建设长江中游生态文明示范带

1.依法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实施最严格的水资源保护制度,建设水清、地绿、天蓝的“生态湖北”。

2.清理涉及岸线资源利用的各类既有项目,编制实施长江干支流岸线资源保护利用规划,提高岸线资源利用效率。建立沿江岸线资源使用权交易制度和岸线使用权回收机制。

3.严格产业环境准入,推进沿江生态产业园区建设,加快武汉青山—阳逻—鄂州循环经济示范区建设,支持荆门、谷城“城市矿产”等示范基地建设,加强湖北环境资源交易中心、碳排放权交易中心建设,运用市场机制推进绿色低碳发展。

建设跨区域合作示范带

1.深化武汉、长沙、南昌中心城市互动合作,共同研究设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基金,推进住房公积金异地互认、转移接续,促进省际毗邻城市合作发展。探索建立区域内医保基金跨省结算机制,逐步实现跨地区参保人员信息资源互联共享、定点医疗机构互认。

2.加快推进小池与九江融合发展,推进龙山-来凤经济协作示范区,推进荆州融入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建设。

3.充分利用启运港退税试点政策,畅通武汉至上海洋山港“江海直达”主干线。做大做强泸州—武汉集装箱快班,开展武汉至成都、重庆等长江中上游地区集装箱铁水联运试点,大力发展集装箱“武汉中转”模式。

构建沿江对外开放新高地

1.推动武汉外国领事馆集中区建设,构建对外交流服务新平台。争取国家设立以武汉为重点的中国(湖北)自由贸易试验区。

2.加强与沿海、沿边口岸通关协作,实行“一次申报、一次查验、一次放行”模式,共同推进长江经济带海关区域通关一体化和检验检疫一体化。

3.加快湖北与俄罗斯伏尔加河沿岸联邦区合作进程。推进中俄“万里茶道”申遗工作。推动武汉与海上丝绸之路相关国家、地区航运通道建设。

3

保障措施

成立湖北省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领导小组,统筹推动国家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在湖北的实施,研究制定重大规划、重大政策和年度工作安排,协调跨地区、跨部门重要事项。

积极配合国家编制《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纲要》,谋划一批反映湖北发展诉求的重大项目、重大工程、重大政策建议,全力争取纳入国家规划纲要;编制实施《湖北长江经济带“十三五”发展规划》。

创新投融资机制,推进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研究整合财政性资金、募集社会资金,设立湖北长江经济带发展引导基金,支持长江经济带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和城镇化建设;加强武汉金融资产交易所、武汉股权托管交易中心、武汉光谷联合产权交易所等平台建设;推进符合条件的民间资本发起设立民营银行,组建省级再担保集团。

积极引进复合型、领军型国际国内优秀人才到湖北创新创业;建立区域全覆盖的就业政策、就业指导、职业介绍等咨询服务网络;建立湖北长江经济带人才库,实行人才柔性流动机制。

长江商报消息 发力打造水陆空“祖国立交桥”

贯通蒙华铁路湖北段、整治荆江河段航道、建成武汉天河机场三期……

□本报记者 周舜尧 刘迅

“建成承东启西、连南接北的‘祖国立交桥’。”这是湖北省政府关于国家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的实施意见中对湖北省的自身提出的目标。

长江商报记者发现,在今年湖北省确定的279个长江经济带重大工程中,基础设施工程占到三成以上,其中交通基础设施工程最为集中:蒙华铁路湖北段、荆江河段的航道整治工程、武汉天河机场三期工程等一系列重大工程,从水陆空三维立体空间上构筑成为“祖国立交桥”。

畅通黄金水道

万里长江,险在荆江。目前,长江中游从宜昌至安庆段航道仅有3.2米至4.5米的维护水深,远远低于上游三峡库区水深,与下游6米以上标准也存在巨大差距。而对航运而言,寸水寸金,水深每提高0.1米,5000吨级的直航船就可以多装货170吨。

在实施意见中,湖北省政府提出,加快改善干支流通航条件,建成通航里程位居全国前列的内河高等级航道网,以提升长江黄金水道功能,其中重要的一环就是抓紧开展长江中游“645”深水航道整治工程模型试验研究,力争纳入国家“十三五”规划并尽早开工建设。

所谓“645”工程,是指长江干流武汉至安庆6米、宜昌至武汉4.5米水深航道整治工程。“645”工程实施后,宜昌到武汉可常年通航5000吨级货船,下游5000吨级海轮可常年直达武汉。

长江商报记者了解到,去年2月,“645”工程模型试验研究工作启动,由国家发展改革委牵头,交通运输部、水利部及赣、鄂、湘、皖四省共同参与。上月中旬,长江航道局传出消息,“645”工程模型试验已完成,并为长江干线航道宜昌到安庆段47个碍航水道(浅滩)开出“药方”,目前正在进行总投资匡算,整理模型试验成果,预计本月内可完成研究任务。

“提升黄金水道功能任务最重。”湖北省社科院长江流域经济研究所长彭智敏认为,湖北拥有1000多公里的长江岸线,实施意见中提出的诸如多任务里,黄金水道开发利用上“可做的文章最多”。

彭智敏认为,除了实施“645”工程,改善长江湖北段的通航条件,对省内港口资源的整合也尤为重要。他表示,改善通行条件最终目的是提升水运能力,在水运方面,湖北缺乏龙头企业。因此,需要整合港口、航运企业资源,才能从长江黄金水道开发利用中获得更多的收益。

运煤大通道穿越长江

4月底,荆州市江陵县与公安县之间的长江江面上,蒙西至华中铁路湖北省公安公铁两用长江大桥4号主塔墩最后一节段混凝土顺利浇筑,全桥首个主塔墩成功封顶,全部进入墩身施工,这座大桥计划年内实现主桥钢梁贯通。

蒙华铁路是我国最大规模的运煤专线,投资概算1700亿元,是继大秦线(山西大同至河北秦皇岛)之后国内又一条超长距离的运煤大通道。这条铁路在湖北省此次发布的实施意见中,被列为“四纵两横”普速铁路网重点建设工程的首位。

湖北省发改委铁路办主任王祖建表示,长江中游的鄂、湘、赣相对都存在着缺煤乏气少油的资源状况,蒙华通道建成以后,会缓解这种状况,同时这条铁路再结合长江黄金水道的特点,形成铁水联运,可以为湖北省建设长江经济带的沿线城市和区域,带来更多的产业发展的动力。

“建设过江通道对湖北来说非常重要。”彭智敏说,无论是铁路还是公路,建设过江通道是串联起长江两岸人流、物流、资金流等资源,实现空、铁、水等多种方式联运的关键,其中,需要注意的是建设资金的来源问题。

彭智敏认为,实施意见中列举的过江通道项目比较细致,数量众多,且部分过江通道处于省内经济发达地区,国家投入建设资金大,但秭归香溪河等公路过江通道地处位置较为偏远,可能需要更多地吸引社会资本投入来拓宽建设资金来源渠道。

拓宽航空网络

实施意见中提出,加快武汉天河机场三期工程建设,开展武汉第二机场前期研究,将天河机场建成全国门户枢纽机场,规划建设荆州、黄冈、随州、荆门等机场。推动襄阳、宜昌等机场改扩建,以拓展航空运输网络。

今年4月,武汉航空港发展集团有限公司成立,这个公司的一项重要职能就是筹措资金,从首都机场集团整体回购湖北省机场集团暨武汉天河机场,同时,武汉天河机场三期工程T3航站楼、第二跑道、交通中心、地铁、城铁、空管、油料等7大工程建设也在如火如荼的进行。

6月20日,天河机场T3航站楼东一指廊钢结构屋盖顺利开吊,标志着武汉天河机场三期扩建工程(T3航站楼)正式进入“封顶”阶段。今年,天河机场三期第二跑道、城铁机场段区间及车站、汉孝城铁、空管塔台、综合管廊等工程均将完工,同时,市政配套13项工程等均将开工。

前不久,武汉市市长万勇在天河机场三期工程调研时表示,机场三期工程事关补齐武汉市航空短板、武汉城市地位和发展后劲,是该市现阶段最重要的单项工程,建设责任重大。他要求有关单位要想方设法解决好第二跑道启用、资金筹措、控制性工程节点工期、土地供应等问题,全力确保机场三期明年底前建成投用、第二跑道明年6月启用。

新版武汉航交所将升级

“不能只满足于做‘祖国立交桥’。”彭智敏说,完善的综合立体交通运输体系会给湖北带来大量的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除了起到运输通道作用,更重要的是把武汉、宜昌、襄阳等省内的重点城市建设成为货物的集散和转运基地。

目前,武汉市聚集了700余家航运相关企业,是长江内河最大的造修船基地,也是全国重要的航运人才培养基地、海员(含内河船员)培训和输出地,航运市场要素的种类和规模居内陆地区前列,产业基础较好。

早在2011年11月,武汉市就成立了航运交易所,是全国第四家航运交易所,但截至2014年6月,该所累计交易二手船舶175艘,交易总额仅5.9亿元。

下游航运中心上海和长江上游航运中心重庆,分别于1996年、2010年相继成立了航运交易所。截至2013年,上海航运交易所航运运价衍生品交易累计成交量达2000亿元。2013年在重庆航运交易所,航运交易模式由传统向电子交易转变,当年完成交易额达55.9亿元。

彭智敏认为,武汉航交所的发展困境代表了湖北长江经济带建设中一个问题,那就是没有将资源转化为自身的产业优势。武汉市要打造成长江中游航运中心,一个具备产权、人才资金、信息等多要素交流和交易的航运交易所必不可少,此前建立的武汉航运交易所显然不具备完善的功能。

目前,“新版”武汉航运交易所正在筹备组建。长江商报记者从武汉新港管委会获悉,“新版”武汉航运交易所,将在今年9月前完成筹建及准备阶段,9月至12月开展业务服务。届时,将具备提供货物交易、船舶交易、航运人才、政务、商务、信息等六个方面服务,到2019年实现年航运交易额超100亿元。

荆江航道整治工程

总投资43.3亿元,于2013年9月开工建设,起于枝江市昌门溪,止于监利县熊家洲,全长280公里。

整治完成后,荆江河段在长江枯水期可满足3000吨货船双向通航,枯水期最小水深将从3.2米提升至3.5米。

蒙华铁路湖北段

途经襄阳、荆门、荆州3市14县(市、区),新建12座车站,线路全长330.6公里,概算总投资352.562亿元。计划今年6月开始招标,争取7月底以前开工建设,荆州段将同步开工。

天河机场三期工程

投资近400亿元,占地733公顷。

2016年底工程完工后,天河机场将成为武汉冲刺全国航空“第四城”的有力助推器,为武汉和湖北重塑一座“通往世界的新大门”。

 长江商报消息 共饮长江水三省跨区合作联动治污

建长江中游城市群生态文明,湖北重点推进“三江三库”水污染防治

□本报记者 刘迅 周舜尧

“加强武汉城市圈与环长株潭城市群、环鄱阳湖城市群的交流合作,深化武汉、长沙、南昌中心城市互动合作。”这是湖北省在关于国家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的实施意见中提出的明确要求。

6月26日,湖北省统计局副局长叶青向长江商报记者表示,长江中游城市群建设有利于共同保护水环境,促进人水和谐、绿色发展,引领全国两型社会(资源节约型社会、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长江商报记者了解到,以长沙、江西、武汉为代表的长江中游城市已在医疗、社保、教育、科技、水生态保护等方面有所探索,并取得一定成效。

实施意见鼓励和推动跨省、跨江、跨区域合作。明确提出加大长江中游城市群推介力度,加强三省产业分工和配套协作,共同打造加工贸易重点承接地和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城市。

长江商报记者了解到,目前在江西投资经商办企业的湖南人和湖北人已近60万人,创办企业7000多家,江西到湖南、湖北投资经商办企业的有50多万人,注册企业8000余家。湖南省商务厅副厅长罗双峰曾表示,去年两省实施的项目340个,到位资金200亿元,湖北成为湖南第5个境内资金来源地。

上个月,湘、鄂、赣三省商务厅签订合作协议,结合三省优势和产业发展实际,建立招商信息共享合作机制,鼓励企业相互投资和错位互补发展,实现产业转移双赢、多赢格局。

在湖北省内,跨区域合作已经着手实施。按照湖北汉江生态经济带开放开发总体规划,老河口、谷城、丹江口携手打造的“丹河谷”组群共建生态经济发展试验区。目前,老河口已与丹江口、谷城对接,建立并健全了三地会商协作机制、重大项目协商共推机制、经济文化交流合作机制,定期召开联席会议,开展全方位、经常性、多层次、宽领域协商合作。

同时,江汉运河生态文化旅游带和竹溪—竹山—房县城镇带一体化建设,武汉、洪湖共建新滩工业园,五峰民族工业园等飞地工业园,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合作,荆州融入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等,也都在如火如荼地进行中。

三省“抱团”打造加工贸易承接地

跨区域合作 建设“生态湖北”

目前,正在建设的武汉城市圈、环长珠潭城市群、环鄱阳湖城市群,都是在“共饮长江水”的维系之下。维护长江的生态安全是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最重要的基础、最核心的内容以及最终建设的目标,关系到建设长江中游城市群的全局。

对此,实施意见提出,实施最严格的水资源保护制度,建设水清、地绿、天蓝的“生态湖北”。严格落实《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以沿江城市为重点,加快推进工业集聚区和城镇的污水、垃圾集中处理设施建设等。

长江商报记者了解到,去年湖北省出台了《湖北生态省建设规划纲要(2014-2030年)(草案)》,正式启动生态省建设,这部规划,也是湖北省未来十余年生态文明建设的总纲。

“武汉城市圈、长珠潭城市群和鄱阳湖生态经济圈为长江中游城市群生态文明建设和制度创新提供了很好的基础,因此,可以期待将长江中游城市群建成一个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区。”湖北省统计局副局长叶青6月26日向长江商报记者表示,长江中游城市群建设有利于共同保护水环境,促进人水和谐、绿色发展,引领全国两型社会(资源节约型社会、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

湖北省环保厅污染防治处负责人介绍,为建设生态省,在水环境保护措施方面,湖北省重点推进的是“三江(长江、汉江、清江)、三库(三峡水库、丹江口水库、漳河水库)”水污染防治。其中,在长江干流湖北段,以沿江工业园区为依托,按照区域环境容量和资源限值条件,限制发展造纸、化工、冶金等高耗水的行业,合理布局船舶制造、港口开发,系统规划与管理取水体系和入河排污口,调整优化取排水格局。

叶青表示,长江中游城市群要建立区域协调发展体制,打破行政区划格局,区域合作治水、用水,借鉴国内外生态保护成功的经验,在水资源开发利用保护进行深度、长效合作。“打破跨行政区域各自为政的格局,形成流域环境生态保护上下联动机制。”

湖北省社科院副院长秦尊文说,三省应建立高效、统一、严格一致的生态文明体系,建立生态补偿制度、生态转移支付制度,明确生态补偿的主体;建立上游和下游、农村和城市、生态受益区和生态保护区之间的生态补偿机制。

6月26日,湖北省人社厅相关负责人告诉长江商报记者,近年来,湖北人社部门已组织并参与三省围绕区域合作,正积极开展相关的政策衔接,通过点对点的沟通,推进重点环节和重点领域的协作。

湖北正计划发挥武汉的卫生资源优势,为长江中游城市提供医疗服务。将在点对点实现异地就医联网结算试点的基础上,探索实施跨省异地安置退休人员住院医疗费用直接结算。

武汉市人社局透露,今年年底武汉与长沙、合肥、南昌有望实现职工医保异地就医即时结算。受益对象为“按照四市职工医保有关规定参保,并符合享受基本医疗保险待遇条件的人员”。

6月24日,长江商报记者走访武汉同济医院、武汉协和医院、湖北省妇幼保健院、武汉市妇幼保健院等多家医院,发现“中部医疗之都”的优势已在显现,多家医院已与赣湘等地大型医院搭建起远程医疗平台。武汉的专家不用出远门,就能通过远程系统为外省病人看病。

亚心医院总经理叶红对长江商报记者介绍,目前,医院已在先试先行,打破地域概念,与湖南、江西、安徽、河南等省份城市提前进行医疗互动,并搭建起新农合信息化对接平台。病人转诊,回到当地可享受新农合报销,如九江、阜阳等城市的患者,甚至实现直补,在医院办理出院手续时,只需缴纳自费部分,其余报销部分则由医院和当地新农合部门对接完成,患者看病少跑路,减少负担。

“中部城市群的医疗联合体,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战略规划。”叶红说,如果中部城市群在医疗费用、医疗资源上能够互相整合,实现互访,方便病人就医,将是拉动社会经济发展最大的保障。她说,医疗战略规划要走在最前面,才有可能保障中三角城市经济、文化、教育以及人才的流动。

协同共建保障医疗、文化、教育发展

武汉城市圈、长珠潭城市群和鄱阳湖生态经济圈为长江中游城市群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基础。

责编:ZB

长江重磅排行榜
视频播报
滚动新闻
长江商报APP
长江商报战略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