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商报 > 一顿饭吃出个千万元公司

一顿饭吃出个千万元公司

2015-06-26 02:24:19 来源:长江商报

长江商报消息 创业4年,3人公司“长到”50人规模,年营业额超1000万

□本报记者 刘源

老旧已经生锈的大铁门,公司招牌看似随意地挂在两侧门垛上。创意园内红墙灰屋,夏日的阳光打在摇椅和绿植上,凤凰山这个处于闹市的院子从里到外透出一股清新和惬意。

二楼,在角落的办公室里,长江商报记者见到了戴着精致圆框眼镜、顶着“最求效率、无需打理”发型的陈哲。

“我是一个物质驱动目标的人,我注定会创业,因为我对金钱有着强烈的欲望。只有做到马云那样才可以讲梦想,大部分人还是得回到最基本的吃喝住行。改善生活,改善家人的生活品质,这是我作为一个男人应该做的东西。”32岁的陈哲毫不避讳他对物质的渴望。

A

生意来了却没心理准备

“陈哲,项目快谈下来了,你们赶紧注册一个公司。”2010年冬天,正在上班的陈哲接到朋友吴苏打来的电话。

当时抱着试一试的心态,陈哲叫上校友——技术达人王敏,三人以同行相互认识的名义在汉阳一家餐馆共同聊聊开公司。一顿饭后,他们并没有把开公司太放在心上。没过几天,吴苏再次打来电话,说项目谈成了,要求快速把公司注册下来。

因为酒桌上的许诺,也不好推辞,于是抱着试试看的心态,陈哲和王敏一人拿出1000块钱注册了今天的直观广告。

公司是注册了,项目却没有了音讯,三个人又回归到正常的生活中去,以为项目不了了之。哪知三个月后,吴苏再次打来电话,说签了一个项目,并且甲方打来一笔钱。

项目突然到手,大家都没有做好心理准备。谁牵头成为放在三个人心中的头等大事。

懂技术的王敏因为事发突然,并没有做好辞职单干的准备,而吴苏不精通技术,也无法胜任。冲动、赌性大的陈哲在这样的情况下一拍脑子,决定辞职开干。当时,他每个月还顶着近4000元的房贷,而他的小孩才7个月。

办公室就设在凤凰山一间40多平方的小公寓里。“一开始根本招不到人,办公室太小,像皮包公司,有些应聘者过来看一眼转身就走了,后来在大学老师的帮助下招了两个实习生,公司才勉强开始运营。”陈哲坦言初期的困难。

B

啃下知名地产商硬骨头获生机

经过两年发展,直到2013年公司依旧还只有5人,还在用“农村包围城市”的战术,项目主要集中在省内的地市,这让公司成员不得不处于长期出差的状态之中,一次来自知名地产商的甲方考察让陈哲看到了机会。

在广告行业,这次的甲方是知名的“给你钱,要你命”。而在业内许多一线公司在拥有一定的资源和项目后并不太愿意与挑剔的甲方合作,这次机会也便是曾经的同事推荐过来的,他们不想啃这样的硬骨头。

“当时大家都很没有信心,面对巨无霸的甲方,我们只有5个人,也没有足够的议价能力,可能最后都不会让我们参与。” 陈哲说,当时他们不敢奢望能拿下这一单。

但为了拿下项目,他们只能开足马力昼夜加班,设计、方案、印刷、复查、验收每一项细节陈哲都倾力把关。

“先搏名!碰到这样的机会一定要抓住。”陈哲清楚,和甲方这样的公司合作,虽然可能不赚钱,但公司今后的竞争力将大幅提升。

在经过长时间加班,临近竞标时方案一直没有定,自己也不太满意。 “万般奢华,为此可达。”合伙人王敏不失时机一句文案打动了甲方,加上合理的报价,终于顺利拿下项目。

经过一轮合作,项目得到甲方负责人的认可,公司人员也从五人成长到十几人。甲方公司也看到了直观广告的成长,愿意让他们参与公司其他广告业务的竞标。

在新一轮招标中,陈哲落败了,因为参与竞标的另一家公司采取了低价策略。看着为项目日夜奋战的小伙伴们,陈哲决定请大家消夜加以安慰,中途陈哲却意外收到了甲方的短信:“你们的方案做得很好,我们老大很喜欢,我们应该还是会继续让你们做。”

经过一番折腾,安慰宴成了庆功宴。

事后陈哲才知道,按规则是直观广告是落败了,但由于甲方负责人对方案的欣赏和坚持,经过复杂的沟通和废标操作程序后,这一单才最终落到自己手中,自此陈哲一直认为甲方负责人是公司初创时的贵人。

C

向旅游地产广告和互联网+转型

创业四年,如今的公司已经成长到50人的规模,办公场所也扩大到300平方米,营业额增长到了1000万元。

“现如今阅读和获取信息的渠道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所有的广告渠道也在发生变化,我们在不知觉中成为了传统行业,这个行业正在被互联网革命。”陈哲知道要去迈出自我革命的一步是非常艰难的,公司的决策者能不能转换思维,决定了企业能否一直生存下去。

陈哲清楚地认识到,他的公司与地产行业息息相关,目前房地产不景气,公司必然受到影响,留给公司转型的时间不会太久。

“‘农村包围城市’是我们公司创立初期非常重要的一个策略,由于当时资金、人才和市场认知度的不足,这样的策略决定了我们前期可以活着,但现在不行了。”陈哲分析,房地产市场给他转型的时间不到5年,而他将在这时间内扑向旅游地产广告和互联网+广告服务。

陈哲创业感悟

我们还年轻,要把目标定大点,它的好处是不会在你跑着跑着的时候就不见了。

创业一定要找对人、要互补,缺什么,找什么。人如果对了,那事也就成了。

创业是所有资源积累的一次爆发,在熟悉的地方做,成功的机会更高。

一定要做自己熟悉的东西,不跨界,不混搭。我是一个创业新人,还不具备跨界的能力。跨界一定是有一定沉淀的人做的事情。

薪资和上升通道是留人的主要手段,如果公司人员流动性大,一定是这两个环节出现了问题。

陈哲。本报记者 刘源 摄

责编:ZB

长江重磅排行榜
视频播报
滚动新闻
长江商报APP
长江商报战略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