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商报 > 限行加速两融屡超两万亿再拉警报

限行加速两融屡超两万亿再拉警报

2015-06-08 02:44:42 来源:长江商报

长江商报消息 余额激增引发A股严重泡沫,暂停中国平安等融资买入将成监管常态

□本报记者 沈佑荣

疯狂高涨的融资融券(简称“两融”)余额限行了。

6月4日,国盛证券公告称,将创业板股票全部调出“两融”标的证券,同时调整创业板股票的可充抵保证金的折算率。

国盛证券不是首家限行“两融”的券商。

5月29日,申万宏源官网公告称,从本月1日起,暂停融资买入中国平安。紧随其后的兴业证券6月1日公告称,暂停融资买入中国平安、中信证券、兴业银行等标的证券。

其实,此前限速两融余额已经开始。公开信息显示,5月下旬,海通证券、长江证券、广发证券等多家券商表示,上调融资(券)保证金比例、调整部分担保证券折算率及标的证券范围等。

针对限行两融一事,6月5日,兴业证券接受长江商报记者采访时解释称,是因为单一证券融资余额占净资本比例已触及风控阀值。

长江商报记者查询发现,A股“两融”余额不断高涨,5月20日超两万亿,6月3日达2.15万亿,9天增长千亿。

经济学家、著名财经评论员余丰慧向长江商报记者表示,“两融”余额屡创新高忧大于喜,这种行情背后隐藏有巨大泡沫风险。

近日,在银河证券的一次座谈会上,证监会主席助理张育军强调“最近一段时期,最重要的就是关注融资融券业务风险及随之带来的流动性”。

对此,多名学者向记者解读,监管层有降“两融”风险要求。多家券商作出暂停融资买入反应,或许就是落实监管层要求。

A

被限行的不止中国平安

作为“两融”市场“巨无霸”的中国平安,成为“两融”业务开展来首个被暂停融资买入的个股。

5月29日,申万宏源公告称,从本月1日起,暂停融资买入中国平安。其原因主要是申万宏源的融资额度已超公司净资本的限制,出于风险考虑,不得已调整部分标的证券的买入。

紧随其后的兴业证券也暂停融资买入中国平安。6月1日股市收盘后,兴业证券发布“两融”公告称,即日起暂停中信证券、中国平安、兴业银行的融资买入。

6月5日,兴业证券接受长江商报记者采访时解释称,暂停融资买入是因为单一证券融资余额占净资本比例触及风控阀值,属于常规调整。

其实,券商给“两融”减速已于5月下旬开始。5月28日,海通证券将全体信用客户融资(券)保证金比例再度上调5个百分点。同日,长江证券也对部分担保证券折算率及标的证券范围进行调整,融资保证金比例下限由不低于60%调整为不低于80%(ETF除外)。广发证券也同时宣布上调“两融”业务标的证券的融资保证金比例5个百分点。

业内人士向长江商报记者解读称,如果说此前券商提高客户保证金比例、调低标的物担保折算率,尚属于两融“限速”的话,那么,券商将单只个股直接剔出融资买入标的证券,无疑是针对性极强的两融“限行”了。

其实,随着“两融”的持续攀升,限行在不断扩散。6月4日,国盛证券更是将创业板股票全部调出“两融”标的证券。

B

申万宏源“两融”已达极限

中国平安为何成为首家被“拉黑”公司呢?

记者查询公开资料发现,作为“两融”标的,中国平安一直深受市场追捧。今年5月,中国平安“两融”成交额达494.86亿元,高居A股榜首,比第二名中信证券多100余亿元。再看单日成交量,5月份20个交易日,其单日成交24.74亿元,占中国平安A股单日成交额的15%。

记者注意到,被“拉黑”的中国平安、中信证券、兴业银行等均是“两融”大块头,至6月1日,3只股票两融累计余额位居前四,中国平安更高达503.12亿元。

一位券商人士向长江商报记者表示,“拉黑”中国平安,其融资额度可吸引更多投资者,何况中国平安已触及单一券种天花板。当然,交易日活跃度也是重要指标,买中国平安的投资者多非短线操作,在“两融”资金不足时,券商更愿将资金融给换手频繁的标的和投资者。

那么,券商“两融”天花板是怎么来的呢?证监会曾要求“证券公司向全体客户、单一客户和单一证券的融资、融券的金额占其净资本的比例等风险控制指标,应当符合证监会规定”。证金公司总经理聂庆平曾建议“两融余额不得超净资本4倍”,据称,不少券商依此修订了“两融”规模上限。兴业证券向长江商报记者证实,该公司亦按此标准。

以申万宏源证券为例,其2014年报数据显示,公司净资本212.28亿元,因此其“两融”业务为主的信用业务规模上限为849.12亿元,但截至4月底,申万宏源“两融”余额777.41亿元,仅剩下71.71亿元的差额。再看单个标的证券融资额,多家券商表示,单个标的证券融资额一般不超券商融资总额5%。按此比例,申万宏源单一标的证券融资最大值为42.46亿,以5月29日中国平安收盘价85.44元算,最多能买4969万股。换句话说,申万宏源证券两融客户利用信用账户累计买入中国平安4969万股,就足以让申万宏源证券两融业务触及天花板上限,而必须停止两融客户继续融资买入中国平安。

急剧攀升的“两融”余额

“9天增千亿,太可怕了!”6月3日下午,一券商人士向长江商报记者感慨。

这名券商人士介绍,截至6月1日下午,A股“两融”余额达2.1万亿,比5月20日的2万亿整整增加1000亿元,而这仅用9个交易日。

长江商报记者梳理发现,2010年3月,A股推出“两融”业务,初期增长较慢。至去年7月大盘在2000点徘徊,沪深两市“两融”余额约4000亿元。此后,该数据呈现加速扩张之势,之后的102个交易日倍增至8000亿元,去年底突破万亿。今年5月20日,破2万亿大关,较前一交易日大增1.46%。其中,融资余额达1.97万亿元。

不到11个月,“两融”余额暴增5倍,而部分券商也即将达到“两融”规模上限。

79家券商在2014年年报中披露了净资本,其总额6038.21亿元。按照净资本4倍额度来算,79家券商对应的“两融”规模上限24152.84亿元。截至今年4月,上述79家券商“两融”余额为17176.46亿元,差额仅6976.38亿元。

今年1月底,沪深两市“两融”余额为11318.53亿元,而5月底该数据20795.47亿元,月均增长2369.24亿元。按此速度,6976.38元的差额两个半月就可耗尽。

一方面是急剧攀升的“两融”余额,一方面是即将耗尽的差额。对此,经济学家、著名财经评论员余丰慧认为,总量如此超常规暴增,催生的是市场巨大泡沫风险。

余丰慧称,这些高杠杆资金并没有进入实体企业的上市公司,而是大部分进入了上市金融板块里,吹大的是最容易发生金融风险的金融泡沫。5月份以来,非银金融板块的两融余额最高累计3.34万亿元,“两融”交易占A股成交比25.57%。排名第二的是银行板块,两融余额累计1.82万亿,占A股成交比23.72%。

余丰慧表示,目前创业板泡沫最为严重的,也不乏“两融”影子。中小板及创业板期内融资余额增幅达128%,高于沪市增幅的96%和深市增幅的109%。其中掌趣科技吸纳40亿元融资资金,增幅达2142%,排名第一。

“券商两融业务是资产扩张且带有高杠杆风险,最终兜底这类资产扩张风险的,仍要靠资本金。”余丰慧建议将两融规模与券商净资本挂钩。

C

降“两融”风险确保安全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副教授冀志斌告诉长江商报记者,“两融”业务推出,原本是为了激活股市,如今股市已经火了,随着“两融”余额迅速增长,聚集的风险不容忽视。

6月3日,英大证券研究所所长李大霄接受长江商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两融”业务激增带来的股市泡沫较严重。据其测算,一元的创业板股票,净资产只有0.083元,换成主板,只有0.146元。

在余丰慧看来,此轮行情中存在的高风险属于高杠杆资金和流动性泛滥引发的,监管部门为了资本市场稳定健康发展,该出手时要果断出手。

其实,自从证监会收紧伞形信托之后,有关证监会将严打场外配资灰色地带以及收紧两融的传言就在市场上蔓延。不过,证监会对此澄清称,这只是在一次会议上部分专家提出的一些相关研究建议。但证监会主席助理张育军曾在一次座谈会上强调,“最近一段时期,最重要的就是要关注融资融券业务风险以及随之带来的流动性风险”。

监管部门还对券商信用账户进行监控。如5月29日,上交所就表示,发现一拖股份融资监控指标达到20.821%。依照相关规定,单只股票的融资监控指标达到25%时,该所可以在次一交易日暂停其融资买入,并向市场公布。

多名证券人士向长江商报记者表示,目前,不少券商依照上述“非证监会的管理要求”加强内部管理,主动“拉黑”部分标的证券。冀志斌认为,券商在主动降“两融”风险,表明券商也意识到自身风险。

公开信息显示,中国证监会和中国证券业协会一直鼓励证券公司多渠道提升净资本,今年以来,各家证券公司都在通过不同手段补充净资本,提升两融额度空间。

兴业证券向长江商报记者表示,除对投资者进行教育和专业服务外,还将适时降低杠杆比例、建立负面清单、调整折算率、保证金比例、调出标的证券池等。此外,公司还计划通过发行次级债及配股等方式补充资本金,推动包括两融业务在内的各项业务协调发展。

国金证券一人士向长江商报记者表示,未来,监管层对“两融”业务的监管将会趋严,降“两融”风险将会是常态。李大霄认为,“两融”业务中融资占绝对比重的单边现状也将会打破。

D

余额月均增长2369.24亿元

按此速度,差额2.5个月可耗尽

6976.38亿元

79家券商

规模上限

24152.84亿元

“两融”余额

17176.46亿元

2014年7月

约4000亿元

2015年5月20日

20000亿元

2015年6月1日

21000亿元

责编:ZB

长江重磅排行榜
视频播报
滚动新闻
长江商报APP
长江商报战略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