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商报 > 瑶民把犬龙作为图腾,奉盘王为祖先

瑶民把犬龙作为图腾,奉盘王为祖先

2015-05-25 02:12:53 来源:长江商报

长江商报消息 通城县内冲瑶族村

·图腾

瑶民把犬龙作为图腾,奉盘王为祖先

侯红辉曾经在大坪乡做过四年党委书记,他对长江商报记者说:“当我看到大风磅(药姑山顶上一处瑶民生活区遗址)上精美的石屋子、石水井、石神庙,还有古墓葬群后,我就绝对相信这是瑶民的遗址,太明显的瑶族垒石文化了。”2012年4月,大风磅山前的内冲村,正式更名为“内冲瑶族村”,成为湖北省境内唯一的瑶族自然村落。2013年初春,药姑山上开展了40天的瑶族古文化遗址考古。瑶族文化遗产逐渐展现出来,内冲村的大风磅也被确认为千家峒的重要组成部分。

内冲瑶族村在通城县大坪乡西北部,距县城27公里,全村海拔800-1400米,是一个典型的山区村。要到内冲瑶族村,必须经东冲水库,群山环抱之间,水面澄碧,山影浮动,细纹摇漾。这样一个山水相交的峡谷处,两山如同壁墙门户,头顶天光开阔,脚下谷底平缓,四周有良田嘉木水草,当地人把这样的地方称为“峒”。老乡长李玉书带领长江商报记者往村里走去,到一户灰壁高墙的大院落前,他停下来兴奋地说:“这是明朝洪武年间的房子,檐子下面是瑶族风格的狗形雕塑,在墙顶上方一只狗伸出个大脑袋。”这个大院子叫胡家大屋,建于1767年前后。大屋坐东朝西,一面环水,一面临山,整个建筑有18个天井、66间房屋,内设有居室、天井、绣楼、家祠、学堂、戏楼、厨房、碾房、柴房、庭院等。药姑山瑶民大部分于明朝初期从此地南迁,只留下部分瑶民与汉族杂居,因此胡家大屋具有瑶汉两族文化特点。

当地村民告诉长江商报记者,村里有一个宝贝,是瑶民祭拜盘王的石神台。神台的发现,也颇传奇色彩。2011年6月10日,通城县遭受大水灾,山洪暴发,此前掩埋在荒草泥土中的神台被冲刷出来,被村民发现。神台为青石质地,有凹槽,深15厘米,据冯金陵推测,凹槽为立神牌所用。神台脚座上有明显的狗头雕刻,脚底有狗爪雕纹,“瑶民有把犬龙作为图腾、奉盘王(盘瓠)为祖先的传统,狗是他们敬仰的对象。”冯金陵解释。

《后汉书》中有记载:帝喾高辛时代,有犬戎族入侵。帝喾向天下宣布,有谁能够取到犬戎首领吴将军的首级,就把小女儿嫁给他。当时帝喾养有一条五色犬叫盘瓠,冲入敌阵,咬下将军首级,送给帝喾。后帝喾反悔,而他的女儿却坚持让父亲践行诺言。“帝不得已,乃以女配盘瓠。盘瓠得女,负而走入南山,止石室中,所处险绝,人迹不至。”后生育六男六女,成为瑶族十二姓人的祖先。

·丧葬

用陶罐装盛遗骸,随族人迁徙

据考古专家田野调查统计显示,内冲瑶族村大风磅山上石寨形成于元代前,总面积为3800平方米,建筑物全部就地取材,部分以粘合性较强的土筑成墙。李斌指着山腰一带随处可见的村民房子告诉长江商报记者,和着黄泥的石头墙就是受这种垒石文化的影响。山中地势起伏,石寨散布于各山之间,三五户聚居在一起。石屋旁不远处还有石井,水井挖凿不深,只要有山泉水涌出就可以取水饮用,甘甜爽洌。水井四周大都用石片垒砌围成上下两眼,据冯金陵解释,上眼可能立水神像,而下眼低洼,眼口较大,是取水之处。石屋四周的坡地上散布着地窝,地窝坚固,多用较大的石头垒砌,可以作为瑶民储粮的仓库。还因为附近有瑶人田地,等到秋收时节,鸟兽抢食人粮,瑶人就躲在里面,伺机驱赶鸟兽保护粮食。

离石屋不远处,有成片的古墓葬,瑶人习俗从不立碑,亦没有独创文字。当地歌谣就有传唱,瑶人“嫁女不坐轿,丧祖不立碑”。后来迁徙到此地的汉民,在山上看见这山地里连片的墓地,就起慎终追远之心,以为是古人留下的墓葬群,但是又没有碑文可循,只好在墓地前立了一块石碑,上刻“古人”二字。这一片“古人”墓地,海拔有800多米,方圆足5公里。离石屋和墓地较远处,或是树林稠密的山坳,或是空旷平坦的山头,瑶人用石片、石板在那里搭建成一座座小神庙。神庙里面置有香案,而神庙朝向则都是东北向。

长江商报记者向田野调查研究者冯金陵询问墓葬中可有陪葬遗迹,而得到的回答是,墓葬中连尸骸都很少见。冯金陵说:“瑶人是二次葬,当有族人去世后,由亲友背到山中空地,放置在木架台上,任由尸体被自然分解。间隔一段时间后,再把去世人的骨骸重拾回来,放置在墓穴中。”因为墓穴为石块垒砌,石块间有空隙,风雨都能进去,所以遗骸自然就会被进一步腐蚀,一段时间后就难以辨认,几乎无法寻觅。晚期的瑶民离开家园时,为了不让逝去的亲人远离自己,就选择用陶罐装盛遗骸二次葬,随族人迁徙。

·乡音

在广西瑶族同胞口里听到乡音,见证发源地

在大风磅下驼子埂上,还有一块《禁林防盗碑》引人注目。仔细辨认,发现是当地村民因自制管理山林,所立的一块“公义”条约。古时这块地界叫水口山,是一个三岔口,也是往来的交通要塞,而附近山林繁茂,密密匝匝,常常有强盗躲在树林中,看见有单身客人、商旅从此地路过,就从林中冲出,拦路劫财。因此瑶汉联合,常常在此地伐林辟地,不让强盗有躲藏之处。

在下山的路上,李斌和冯金陵不时地用方言和普通话向长江商报记者讲述自己的研究心得与瑶人的传说故事。2013年冬天,通城县瑶学会一行人,前往如今瑶人聚居地最多的广西地区考察。他们惊奇地在外省瑶族同胞的口中听到了乡音,这让他们高兴得合不拢嘴。远隔千山,隔绝数省,各地风俗方言迥异,还能听到地道的通城话,让他们更加坚定瑶族的发源地就在通城。

李斌说:“我们湖北人通常把毒药说成癆(音lao)药,因而毒鱼就是痨(音)鱼,他们广西的瑶族也这么说,居然完全一样。” 冯金陵也高兴地接着说:“哎呀,不光发音一样,连具体的捕鱼方法也一样。他们也拿茶饼和柳树叶,混合着去捕鱼,这不和我们小时候在河港里干得一样么!”两位六旬左右的老者沉浸在童年家乡的回忆中,乐此不疲地向外来客人讲诉通城的故事。

位于三仙坦的石屋有一千多年历史,图中老人住在这里,守着一旁的寺庙。

药姑山顶上瑶民生活区遗址大风塝石屋,已有千余年历史。

责编:ZB

长江重磅排行榜
视频播报
滚动新闻
长江商报APP
长江商报战略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