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商报 > 海洋的细节描写引领我走出大山

海洋的细节描写引领我走出大山

2015-04-16 02:40:15 来源:长江商报

长江商报消息 华科大驻校评论家陈晓明聊“文学细节的力量”

本报讯(记者 唐诗云 通讯员 赵尹威 阮萌萌 巫慕莹)传统文学的意义到底何在?文学中的细节是否还值得我们深度挖掘与解读?前晚,华中科技大学2015春讲驻校评论家、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陈晓明在该校做了一场主题为“文学细节的力量”的演讲,通过自己童年经历和人生感悟回答了这个问题,同时唤起了高校师生和文学爱好者对文学细节力量的感知。

体味细节就能收获对生活的思考

讲座伊始,陈晓明指出了当前文学面对的严峻危机,即文学的意义和作用已经被人们深刻怀疑,年轻的一代已然是“屏生的一代”,“阅读”在互联网上已经变成了“浏览”。虽然网络文学给文学在互联网时代的生长方式带来了流行化和娱乐化,但同时给传统文学提出了严峻挑战。面对这一危机,陈晓明谈到,自己儿时虽然在偏僻贫穷的小山村度过,但文学作品中对于海洋的细节描写引领、激励着自己走出大山,在更加宽广的舞台上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在他看来,学会去体味文学作品中的细节,人们就能收获对生活的思考,也能了解爱的意义。

“好的艺术作品的细节,尤其是结局的巧妙设计,最终会给读者带去对人生的感悟、对人性的洞悉,和对历史与现实的揭示。”他还以欧·亨利的《麦琪的礼物》为例来阐释文学作品中的细节之“变”,认为结局的巧妙设计会使作品原有的发展趋向在结构上发生戏剧性的反转效果,从而使故事的意义因这一逆转而得到升华。

中国小说细节“变中带藏,藏中带变”

陈晓明谈到,现代小说的写作手法多样,往往要经过一个复杂且微妙的细节之“藏”来暗示其主题意义。因此,我们在阅读小说的过程中,要学会发掘隐藏在情节中的细节,并尝试解读出细节的内涵。他以帕特里克·罗特的《泄密的心》为例,说整篇小说看似在描写一个懵懂的15岁小男孩爱上家庭女教师的故事,但进一步挖掘小说的细节,我们就能醒悟到故事意义远非如此。首先,小说女主人公的名字Gladys Templeton就蕴含了文化含义,分别代表着“剑”与“神庙”的含义;其次,小说开头的“1968年的夏天”以及最后的“血淋淋的针头”这两处细节则泄露了作者的本意,即对于发生在1960年代欧洲法国“思想与性解放”的质疑。

“细节并非只是指向艺术性层面,同时具有现实批判性和历史的蕴含。”陈晓明认为,中国小说的叙述受现实直接支配,小说总是在现实性上来讲述故事。其中,“变”也是在现实的内涵基础上产生变,也就是说,中国小说的细节“变中带藏,藏中带变”的叙述,其指向都是现实性的。

陈晓明在华科春讲课堂为学子们讲课。通讯员 余家清 摄

责编:ZB

长江重磅排行榜
视频播报
滚动新闻
长江商报APP
长江商报战略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