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商报 > “曾随之谜”

“曾随之谜”

2015-03-02 01:27:21 来源:长江商报

长江商报消息 36年的破解之路

□本报见习记者张萌

1978年,曾侯乙墓发掘,举世震惊。人们既感叹于其文物的精美,也自此知道历史上曾存在一个国家“曾”,这是一个从未在文献中有过记载的国家。

这一年,黄凤春刚参加工作并有幸参与了这场重大的考古发掘,自此他与曾国文明的发现结下了不解之缘。37年后,与记者见面时,黄凤春还穿着“湖北考古”制服,一脸野外工作者的肤色,他说,“为了解开曾随之谜,我愿意尽毕生精力。”

自曾国在考古发掘中被发现,困扰史学界最大的问题渐渐转移到“曾随关系”上: 一个是只见出土文物,历史文献未着一字;一个仅在古典文献中有记载,鲜少发现实物遗存。在史书上有明确记载的随国疆域内,却屡屡发掘出了曾国的墓葬。时间、空间交织在一起,文献记载、出土文物千头万绪。

曾随是否为一个国家,抑或两国曾经有过争战,其中一国被另一国所灭?曾国被发现后,史学界关于曾国文明的探究日渐集中到破解“曾随之谜”上。

□曾国文明谜案

当中有三大观点被关注最多

著名历史学家、夏商周断代工程组组长李学勤,在其文章《续论曾国之谜》中首次提出“曾随之谜”,并推论曾国与随国为同一国家,在史学界引起大讨论。曾随是否合一,不同的声音一直存在,史学界却始终没有定论。

其中史学界有三大观点被关注得最多:其一,曾随两国地域相同,都在汉水以东,所谓“汉东之国随为大”,两国是否合一;其二,两国族姓是否相同,他们是否同为姬姓;其三,在曾侯乙墓出土的65件编钟中有一镈钟,铭文上说楚王曾经被曾国所救,而史书上却记载“楚王奔随”,随人救楚,这段历史作何解释?

经过此次大讨论后,学术界基本上形成了较为固定的认知模式,即曾国亦或者说随国,是西周晚期才被周天子分封到汉水以东地区,它既称曾也称随,但两者不可以简单合一。

直到2011年,在随州叶家山墓地,发现了数量较多的“曾侯”墓葬,而且有众多西周早期的铜器出土。从文物的形式、纹饰、造型上判断,为西周早期的风格。

“我主持了这场考古发现,当时的发现让考古界都震惊了,还被评为‘2011年十大考古发现’和‘社会科学论坛六大考古新发现’两项大奖。”回忆当初,黄凤春仍然很兴奋。

向外报道材料的时候,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就提出了新观点,“曾国应当是姬姓,这和过去探讨曾随之谜的情况就又有不同了。因为把曾国历史再向前推进了500多年,而不再是曾侯乙墓的战国时代了。同时,姬姓的分封时间也往前推进了500多年,到了西周早期。”

此时,除了黄凤春所代表的“曾国姬姓”的少数观点外,学术界一片反对之声,“他们有他们的道理。他们认为叶家山墓葬平面图像与姬姓周人墓葬图形不同,还有周人墓地旁不留腰坑(腰坑通常会埋有一只狗);商人喜欢用日名,周人铜器不用日名(以天干地支对每日命名),而叶家山墓地却用了日名;最重要的一点是,他们根据商代甲骨文所记,在汉水流域曾经有一个姒姓曾国。以这些依据来判定曾国不是姬姓,不是周人的姬姓,还说一定是商代姒姓曾国的遗裔国。”这些观点,对于黄凤春依据铜器风格所推断的观点来说很不利。

□曾国贵为姬姓

叶家山墓地考古史料佐证定论

面对以上质疑时,黄凤春把视域放大到了更大范围,“从当时周人分封的背景来看,这块地域太重要了,是南北交通的屏障之地。而文献上又说‘汉阳诸姬’,所以周人不可能让异姓的姒姓国来管理。”

面对越来越大的争论气氛,黄凤春在整理叶家山文物时,有了一个重大突破,“我们在一个青铜簋上发现了‘南公’的铭文,这个铭文意义重大!” 铭文为“犺作烈考南公宝尊彝”,此处的南公,就是南公括(适),为姬姓,“《封神演义》里面就有这个英雄人物,是西周早时期的灭商功臣。”

早在2009年,随州文峰塔出土的编钟中就有南公的铭文,但到了2011年叶家山文物整理的时候才被发现。黄凤春顺口背出这段铭文:“唯王正月吉日甲午,曾侯與曰:伯适上通,左右文武;挞殷之命,抚定天下;王遣命南公,营宅汭土;君庀淮夷,临有江夏。”

其意为,曾侯在追溯他的先祖伯括,即南公。南公适(括)受到天子重用,辅佐文王和武王,完成了攻打殷商的使命,最后安定了天下;周王派遣南公到南方经营疆土,警戒淮夷,监视江夏的异动。武汉大学历史学院教授罗运环在2014年的一场座谈会上称:“曾侯與编钟是我们目前所发现的曾国钟里史料价值最高的,没有任何一套编钟的史料价值超过它。”

将这两段指向南公括的铭文,与史书文献记载相对应,可以推定曾国是西周早期被分封到南方的姬姓侯国。另外还有一件钟的铭文说道,“曾侯與曰:余稷之玄孙。”稷,为后稷,是周人的祖先。有关曾国姬姓的争议,到此就可以尘埃落定。

虽然就出土文物的精美程度而言,早500年的叶家山之墓可能稍逊曾侯乙墓一筹,“但叶家山在史料上的价值意义,是不亚于曾侯乙墓的。它解决了学术界悬而未决的问题,提供了重要的文字材料。”黄凤春说,没有这些文字材料,学术界可能对曾国何时被封到此地,又与周朝是什么关系,始封者是谁,恐怕永远弄不清,争论也会一直延续下去。现在曾国姬姓可以定论了,《封神演义》上谈到的南公括被封后又到哪里去了,也有定论了。

□曾随实为一国两名

文峰塔编钟铭文解开悬案

那么曾国的领域按照考古推算有多大呢?随枣走廊一带是曾国的中心地段,向四周扩展有随州、枣阳、京山、襄阳、新野等地,与《左传》记载“汉东之国随为大”相吻合。

如果说曾国在这一地段,那么随国就不可能也在同一个地方,随国又在何处呢?

公元前506年,发生了一场吴楚之战。在之前所说的曾侯乙镈钟上也同样记载了这段历史,但不同的是铭文记载曾国人救了楚昭王。曾侯乙死后,昭王之子楚惠王专门制作镈钟以国礼相赠,出土时还悬挂在最显眼的位置。史书记载在楚昭王时,吴国攻打楚国攻破郢都,使得楚王奔随,楚王最后被随国所救。历史文献中的这段历史,却在曾国墓葬的铜器铭文上得到了呼应。同一时间,同一地点,同一场事件,更进一步证明了曾国就是随国。

但为何史书上只记载随国却不记曾国呢?黄凤春解释说,只能做一个推测,古代常常有一国两名的例子,如吕国也称甫国,晋国还称唐国,孟子见的梁惠王其实是魏王。当记者提出只有迁换都城,才有一国两称的惯例时,黄凤春又解释说,也有不迁都也两称的,如州国称为淳于,小邾国又称为喙庋睦釉诖牢南字惺皇なT环夂螅啻吻ǘ迹锌赡茉ǖ焦娴兀岳芳窃鼐统莆婀恕

责编:ZB

长江重磅排行榜
视频播报
滚动新闻
长江商报APP
长江商报战略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