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商报 > 一个电视读书节目的消亡

一个电视读书节目的消亡

2015-01-26 00:28:31 来源:长江商报

长江商报消息 新年刚过,便得知凤凰卫视的读书栏目《开卷八分钟》停播。遗憾之余,也是对这档节目心存敬佩。

从2007年开播至今,八年时间,在一周五个工作日中每天用八分钟介绍一本书,着实不易。大家可以动笔算下,这期间一共花去多少时间,读了多少本书。一位节目观众哪怕仅仅是按图索骥,把节目中介绍过的书籍搜罗一遍,读个大概,积累至今,肚里的学问想必也攒下不少。由此观之,这档节目对于传播新知、普及文化,真是功莫大焉。

如今节目停播,不少老观众情感上难以接受。除了上网留言表达怀念之情,也有人感叹,今天本就不多的读书栏目屡屡“沦陷”,殊为可惜。更有人认为,《开卷八分钟》的停播只是人们阅读习惯消失的一个征兆,比节目停播更可悲的,是图书市场的萎靡,严肃阅读的式微……后果貌似很严重,但事实真的像他们担心的那样吗?

美国学者马克·鲍尔莱恩(Mark Bauerlein)曾把拒绝阅读书籍、伴随着互联网文化成长起来的一代“新新人类”称为“最蠢的一代”。他指出,这一代人最显著的特征就是对阅读漠然,而寄望于并不能真正传授给人知识的互联网。他的观点相信也代表了不少读者的想法。这是一种很便宜的观点,在此基础之上人们可以尽情地怀旧、慨叹、抒情、批评、嘲讽。但是却无助于对问题的分析——读书节目和读书,读书和获取知识,以及阅读与公共生活之间究竟是呈现了一种什么关系。

互联网和手机移动端对传统阅读的蚕食,这些年我们有目共睹。随着网络和智能手机的普及,信息、媒介与人的关系已经出现多种可能,人们的阅读载体较之传统的纸张也更加丰富。看看地铁里行色匆匆的乘客们,大部分都紧盯着手中的电子书阅读器屏幕,不管它是手机、kindle或其他的阅读终端。从纸质书到电子阅读的转变,降低了读书对环境和时间的要求,也增添了读书的娱乐性。只要阅读欲还存在,人们仍然可以通过各种手段和形式增加阅读的机会。

简单地计算一下每年网络小说的产量,那已经不是以“本”来衡量的单位,而是以比特来计算的大数据。那些透过各种自费出版平台发布的书籍,加上产量日益庞大的传统出版书籍,让今天的读者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丰富选择。但过于丰富的信息量却又产生了另一个问题。美国的著名记者汉密尔顿把它称为“信息过量”。他统计说,1870年国会图书馆登记的注册作品有5600件,1998年则发展到了558645件。而互联网泡沫破灭后的十几年,书籍的出版速度更是数倍于之前。在书籍的“大数据”面前,即使是休闲性质的通俗阅读也变得像是博尔赫斯小说中那种在无尽图书馆的游历,阅读者反而变得茫然而不知所措了。

包括《开卷八分钟》在内的电视读书节目,其实有点像是无尽图书馆里的一个参照系或导游,不是替读者读书而是建议读者哪些书更具价值。当然,这会受到节目本身的立场、观点、趣味的诱导,变得不那么“客观”。不过,在该读什么,不值得读什么的问题上,从来也没有客观一说。正如当年读书杂志的文章说的:读书无禁区。因此,节目推荐书籍的标准应该是不受外界干扰和左右的。同好者,自然成为节目粉丝,云聚俊集;趣味不同者,则转身离开,各安所是。

《开卷八分钟》停播,不代表没人读书,读书者是大有人在的,只是我们的标准已经变得日益模糊,阅读的环境和载体也在发生变化。在欧洲的大城市,适宜静坐阅读的咖啡馆沿街皆是,这决定了他们的阅读状态和我们会有云泥之别。中国的读者,有多少不是被乱哄哄、脏兮兮的地铁车厢、公交站台培养出来的?又有几个是在街角静谧的一扇落地窗后,品茗展卷,漫不经心地和那些纸上的灵魂对话,有几个经常有机会去图书馆阅读?一切都发生得太快,太浮躁了。我们也读得太匆忙,以至于竟不再有耐心听完一个读书人八分钟时间絮絮叨叨的推荐。

责编:ZB

长江重磅排行榜
视频播报
滚动新闻
长江商报APP
长江商报战略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