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商报 > 试水葡萄深加工公安县能否成功?

试水葡萄深加工公安县能否成功?

2015-01-26 00:28:31 来源:长江商报

长江商报消息 □本报记者 魏凡 陈妮希

“湖北本不是葡萄的原产地,之所以各地种葡萄成风,主要还是因为葡萄易种植、生长旺盛、果多产高、寿命长、见效快,一般两三年就可以挂果销售,经济效益较好。”公安县农业局总工罗功成告诉记者,葡萄种植技术要求不高,产量大、售价高,因而受到农民的欢迎。

然而,面对着越来越庞大的葡萄产量,该县的葡萄却只能依靠鲜果销售来产生利润。近年来,公安县正在试水葡萄深加工产业,无论是自酿葡萄酒,还是发展观光农业和休闲农业,种植户和相关部门都意识到,不能完全靠销售鲜果“一条腿走路”,公安葡萄同样面临着产业如何做大的问题。

仍处于粗放形态

要真正产生效益,还是需要靠销售,但是,销售大量的农副产品对于农民来说却并非易事,各地葡萄丰产滞销也屡屡见诸报端。罗功成介绍,葡萄季节性强,若采摘、销售时遇到连日下雨,则销量堪忧;葡萄作为鲜果,不易保存,采摘后若未能及时售出,则将糜烂。这就要求,葡萄在很短的时间内快速采摘快速销售,而对于许多种植葡萄的农民来说,如何一边采摘一边销售,无疑是个难题。

为此,公安县专门培训发展葡萄销售经纪人800余人,有500多人常年活跃在武汉、广州、合肥、郑州、长沙、北京、上海、重庆等城市窗口市场,搞活了产品流通,目前公安葡萄除新疆、西藏外,实现了全国销售全覆盖。

尽管如此,公安县的葡萄依然逃不开农产品“丰产贱卖”的怪圈。去年,受多雨天气等因素的影响,拥有着30年种植历史的湖北省公安县葡萄产业遭遇了一次考验,“露天葡萄”的收购价格一度跌至0.8元/斤。公安葡萄大多靠天吃饭、销售波动性大这一劣势暴露无遗。

“更深层次的原因还在于,公安县的葡萄种植产业依然处于粗放的发展模式,设施化水平较低,品种结构较单一,市场竞争优势不强。因此,受自然条件限制较大。”公安农业局相关人士介绍。

据了解,该县葡萄种植主要是露地栽培、避雨栽培和大棚栽培三种模式,全县葡萄露地栽培面积占到了总面积的56.3%,设施栽培面积仅有3.5万亩,仅占全县总面积的43.7%,其中设施大棚面积0.5万亩,仅占全县总面积的6.3%。

此外,该县葡萄以中熟品种为主,90%为“藤稔”,且上市集中、采摘周期短,导致葡萄销售压力大,价格难以提高。“我县葡萄优质早、晚熟品种缺乏,大部分早熟品种以‘京亚’为主,属于淘汰品种,品质差,市场竞争力不强;优质晚熟品种如维多利亚、香妃、夏黑、南玉、红提、黑提、红巴拉多等,种植面积不大,还形不成规模。”上述人士还介绍。

27个品牌无一知名

尽管已有数十年的种植历史,现已是长江以南最大的葡萄种植县,但公安县目前自有的27个葡萄品牌,没有一个被外界熟知。人们知道的,仅限于“公安葡萄”这个概念。

“我们的葡萄到广东都要开箱贴别人的品牌,作为其他产地的葡萄上市销售。”埠河镇一位葡萄经纪人介绍,“公安县葡萄还存在品牌‘多、乱、杂’的现象,没有统一的品牌,各自为政,缺乏市场竞争力。有些农户为了追求个人经济利益,在销售上没有实行分级销售,而是将优质果和残次果混在一起打包销售,在信誉上失信于人,直接导致声誉下降,客商不敢再来。”

提到公安县的葡萄就不得不提首批种植葡萄的代表户何义芳,他种植的葡萄最低也是以三块一斤的价格卖出,相对于镇上一些其他种植户以均价1元的价格售卖,可以说是将葡萄的价位提升了两倍多。

“以前听到的是专家说南方不适合种植葡萄,不管是气候、雨水量等原因都导致葡萄在公安县难以种植的消息。我就不相信,自己尝试种植了一年,却因为缺乏技术、没有销售渠道等原因亏本了,葡萄只是0.8元一斤卖出去。”何义芳说。

后来,他就去浙江学习,刚开始,浙江的种植师傅不愿意教,他就跟对方说自己是南方的葡萄农,准备回南方发展,在免费帮忙种了半年葡萄之后,对方才放下戒心,教了一些葡萄种养殖上的技术。

“从第二年第三年开始,就渐渐盈利。周围村民看这个比棉花挣钱,也开始种,我们县的葡萄种植规模也就起来了。”何义芳说。目前,何义芳的葡萄种植面积共12亩,其中,大棚种植面积6亩、露天种植面积6亩,而他的大棚种植面积单产为2.8—3万元/亩,露天为1万元/亩,每年净利润十万元以上。

试水葡萄深加工

除了没有一个知名品牌外,公安县的葡萄产业还面临着一大窘境——截至目前,该县还没有一家从事葡萄深加工的企业,产品附加值低下。事实上,各个葡萄产地都意识到了不能完全靠销售鲜果这“一条腿走路”。公安县农业局相关负责人邹立新表示,公安县为了做大做强“公安葡萄”这品牌,对葡萄深加工企业青睐有加。那么,为何葡萄深加工企业始终不见踪影?

有专家认为,工业与农业不同,必须考虑到市场和效益,葡萄如何加工,加工后产品如何销售,市场竞争力如何等这些问题,不能单纯从葡萄种植户的销量出发。

另一个问题是,公安县葡萄种植户绝大多数都是散户,每人几亩几十亩,最多的也不过百亩左右,对于工业企业来说,不仅难以保证品质,也根本没有精力来应对如此之多的种植户。

实际上,早在五年前,在公安县本地的葡萄产业中,就已有企业开始试水“深加工”——自酿葡萄酒。

荆秋缘葡萄专业合作社是公安县最大的葡萄种植企业,也是该县的万亩葡萄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同时也是全省唯一的葡萄科研中心。从五年前开始。荆秋缘葡萄专业合作社就开始尝试自酿葡萄酒,这也是公安县在葡萄深加工方面的重要尝试之一。

“五年时间里,先后尝试了摩尔多瓦、夏黑、维多利亚等多个进口葡萄品种,最终才确定了现在的这个品种。”该合作社社长刘军介绍,“葡萄品种决定了葡萄酒的口味,选对了品种才能酿出好酒。目前,工艺已经成熟,1公斤葡萄能产出6两酒,2015年将正式开始生产。”

不过,“自酿葡萄酒有毒”的说法一度被传得沸沸扬扬。荆秋缘葡萄专业合作社的自酿葡萄酒项目也同样遭受到了不少质疑,甚至在一次华中农业大学的调研会中,一位专家公开对刘军说,“公安县绝对酿不出好的葡萄酒。”

毫无疑问,这一“绝对”的说法再次被公安人打破了。“那位专家喝过我们自己酿出的葡萄酒后,对我们赞不绝口。”对此,刘军颇为自豪。“目前只是进行了小规模实验,计划将在今年6月正式批量化生产,预计日产量达5万吨。”刘军介绍,“共有干红和甜酒两个产品,酿造后,只需存放三个月即可饮用。”

长江商报记者在该合作社的2015年工作规划中看到,“建设三条生产线,生产葡萄果酒、果醋和果汁系列产品;建设一条灌装线,对进口红酒进行分装销售;新建出口产品预包装生产线,并配套扩建冷藏库。”

盆栽里种出“城市果园”

值得一提的是,除了自酿葡萄酒外,大力发展观光农业、休闲农业,加大休闲旅游也是公安县葡萄产业深加工改革的思路之一。

长江商报在该县发布的《关于加快全县葡萄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看到,“发展休闲旅游,把葡萄休闲旅游列入全县旅游业发展规划,大力发展观光农业、休闲农业,加大休闲旅游相关配套设施的投入,提升服务质量。通过第一产业与第三产业有机融合,有效拓展产业发展空间,提升葡萄产业效益。”

“让城里人也在城里拥有一片属于自己的果园。”在荆州市科润现代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专业合作社的大棚基地里,总经理刘波说。

近年来,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同时促进了现代农业的飞速发展。别人种葡萄、草莓是种在田里或是挂在树上,而长江商报记者近日在位于公安县的科润现代农业示范园里看到,草莓、金钱桔种在一个个的花盆里。目前,该公司盆栽葡萄技术已经成熟。

“这种盆栽葡萄,带着几公斤葡萄的话,可以卖到一百多块钱,比普通葡萄的效益高。”刘波介绍说,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盆栽葡萄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喜爱。但由于盆栽葡萄技术要求高,成活率低,所以在市场上很难买到,而且价格相对较高。

“种植盆栽葡萄需要特制的营养土壤,目前公司已经研发成功。”他还介绍,盆栽的容器选择直径约40厘米、深30厘米左右的塑料盆,并在盆中配有营养土,预计6月初就能上市销售。

实际上,“盆栽葡萄”也仅是该合作社未来发展方向的一小部分,刘波希望打造一个覆盖上下游的全产业链现代农业企业。未来,该公司将包括农业创新园、葡萄品种示范园、葡萄良种苗木繁育园、葡萄种植示范园、蔬菜种植示范园、葡萄(含水果、蔬菜)交易市场等六大板块的现代农业合作社。

荆秋缘合作社的百亩大棚基地里,可看到60多个葡萄品种。本组图片 本报记者 孙辰 摄

责编:ZB

长江重磅排行榜
视频播报
滚动新闻
长江商报APP
长江商报战略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