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商报 > 保护有了新思路

保护有了新思路

2015-01-19 08:59:09 来源:长江商报

长江商报消息 武汉到黄石江段建立四个江豚保护“自然小区”

除了监利何王庙成立了江豚省级保护区之外,WWF和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仍然在积极推动江豚的就地保护。他们探索出的新思路和方法是,推动武汉到黄石江段建立四个“自然保护小区”。

在2012年进行的长江江豚科考中,这四个区域共发现了37头江豚。近几年,从鄂州到黄石、武穴的江段,正在逐渐成为江豚出没的热点区域,其一是这几个区域江面宽阔,水域空间较大;而且可能因为三峡蓄水的影响,上游荆江河段的水变得比以前清澈,“水至清则无鱼”,江豚没有食物,纷纷向下游迁移。

2014年8月1日,WWF与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湖北省水产渔政部门、航运航道规划部门展开了一场对话,建议在武汉、鄂州、黄石、黄冈江段建立四个江豚保护小区,这四个地区都有适合江豚生存的浅滩、沙洲的自然环境。

在WWF和中科院水生所的专家们看来,“保护小区”这种在林业保护中比较成熟的模式,可以借鉴使用在长江江豚保护中,它的操作和程序上的简洁化可以加快长江江豚的就地保护进程。“保护小区”只需要在小范围之内进行渔业管控和合理的航道规划,利用各个行业内部的约束力,为江豚创造一个适合生存的家园。

而这四个地区已有比较成熟的江豚保护志愿者群体,他们在过去几年用自己的方式宣传、保护长江江豚。这对主要依靠当地政府执行保护的“保护小区”来说,无疑是一个支持力量。

◎探访

武汉天兴洲

天然洲滩,江猪子曾拜风而行

2013年12月,武汉天兴洲附近出现四头江豚在这里活动,因为水面已经很浅,他们被附近村民发现,后被迁移至天鹅洲自然保护区内生活。

但记者不曾有这样的幸运,多次去天兴洲寻豚,也未曾看到迎风而起的小家伙们。在岛上生活了70多年的蔡婆婆说,“哪是你想看就能看到,除非刮大风”,岛上的人现在偶尔还能看到,但是远没有以前壮观了。

长江打武汉经过,一路向北,在青山和谌家矶处,猛然向南,江水携带的泥沙在这里淤积,历经千年衍变留下了天兴洲这么一个江心岛。武汉人都说,它最初叫“添新洲”,后改称“天兴洲”,由此得名。

天兴洲江面被天兴洲一分为二。外江靠青山这边,水面较宽,水深较大,目前是通航的。不待走近江边,就能看到远远穿梭而过的运沙车,高耸的沙堆、机械臂。这是一个原始的挖沙厂,沙堆随处可见,行人和运沙车同行来往,也不以为怪,漫天的沙子被远远带到临江大道上。

来往的船只也不少,过路的运沙船、货船自南向北、自北向南穿梭,岸边通向天兴洲上的接驳船半个多小时就有一班。骑着摩托车、挑着菜的、开着车的人们,在沙堆间的码头安然等着,冬日的阳光很暖和,虽然耳边不时有船只的汽鸣声,对着开阔江面和荒芜的小岛,还是安静的。

江豚就在这样的环境下生活着。为了捕食,他们常常需要到这样水质污浊、腐殖质多的地方觅食,饥饿让他们甚至顾不上螺旋桨的危害。

对专家们来说,靠近江岸区那边并不通航的内江,是适合江豚栖居的地方。穿过天兴洲,步行也不过20分钟。冬日,洲上没什么人气,一位闲来没事,到洲上寻野菜的爹爹在岸边等船。洲边是最易被江水淹没的地带,只有野草和芦苇。再往洲中心走,才慢慢出现了水泥道路、麦田、棉花地、村庄,房子半数都空着,一路上也没碰见几个人。内江这边风景完全不同,一个天然的原始的河滩,水很浅,江面窄,有些地方露出黑色的沙头,岸边有一片面积不小的意杨林。漫长的江岸线上,系着几只小船,甚至不见一个人影。

蔡婆婆家在水泥路的十字路口,正在打捆柴火。她自出生就在岛上了,如今子女在青山住着楼房,接她去住过一段,“过不惯,回来了”。如今岛上剩的没几户人家了。问“还有渔民吗?”“都出去打工了。”现在渔业资源减少,打鱼收成并不好,而且武汉市政府的禁渔政策,使得渔民们不能肆无忌惮行事。

蔡婆婆还记得年轻时看到的江豚盛景,对这里有江豚不以为怪。遇有大风天气,经常看到江猪子排着队,在江心一拱一拱地拜风而行。现在偶尔也能看到,只是不常有了。

鄂州江豚湾

鱼类天然产卵场 江豚逐鱼而来

近十年来,长江鱼类资源直线下降,很多江豚无食饿死。2012年,洞庭湖多次江豚死亡事件中,被解剖的江豚尸体,大多消化系统里没有任何食物残留。因为鱼类资源的减少,人与豚争食,江豚饿死的几率明显增大。

在与时间赛跑的长江江豚保护过程中,鄂州“江豚湾”已经是一个标志性的存在。这里“一家三口”的美丽故事和人豚关系的和谐亲密,吸引了全国媒体的关注,一拨又一拨人来到这里,带走关于他们的故事。本报在2012年就对江豚湾进行过两次深度报道。这里也是中科院水生所和WWF选定的四个江豚“保护小区”之一。

江豚湾的存在可以说是天赋良地。长江流经鄂州,画了一个大写的M,M的两肩是罗霍洲与戴家洲,长江的主航道在北岸的团风、黄冈境内,正因为两个沙洲的阻碍,江水流速缓慢,靠近鄂州境内的副航道中沿途堆积了很多小型沙洲。

夏季水涨为江,冬季水退为滩涂,滩涂的周围江水回流密集,漩涡卷着水草在江面打转,形成鱼类天然的产卵场,吸引着江豚前来觅食、定居。

鄂州江豚保护志愿者刘壮志认为,龙王矶长期适合江豚生活的原因就在于凹进去的大坝,在这里画了一个弧线,又向下游拉直,这个凹进去的区域被命名为“江豚湾”,龙王矶是地理标志。

龙王矶一带江面相对宽广,一座沙洲将长江分为两股水流,往北水深,是主航道,往南龙王矶一带,水浅,而且水流缓和,河床相对平坦,行船也少。

历史上,这里的渔民经常看到江豚出没。春天,鱼类在繁殖之前需要大量觅食,龙王矶一带浮游动植物集中,吸引了很多鱼类前来,江豚遂逐鱼而来。而到了秋天10月份前后,江豚产仔,也需要寻找一处相对安静的江段。

2012年冬季进行的长江江豚科考,专家们在鄂州上下游水面30公里的副航道里发现了29头次的江豚,这个好消息让本地保护江豚的志愿者始料未及。

从2007年至今,鄂州江豚志愿者们经常能看到三头江豚在附近活动,他们认为那是江豚一家,还为它们起了名字“龙龙”“王王”“吉吉”。他们认为,龙王矶距离鄂州港较远,堤内居住的都是农民,并非渔民聚集地,这为江豚保留了一块相对安逸的生活空间。

但是,这个仅存的安逸也正被武汉新港计划威逼着。

责编:ZB

长江重磅排行榜
视频播报
滚动新闻
长江商报APP
长江商报战略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