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商报 > 长生堂股权分散“剪不断理还乱”

长生堂股权分散“剪不断理还乱”

2014-10-02 00:50:22 来源:长江商报

长江商报消息 人气经久不衰却难以发展,百年老店难现当年风采

■本报见习记者 魏凡

不像其他老字号企业一样有着专属的秘方传承,作为武汉市唯一一家服务行业的“中华老字号”企业,长生堂美容美发有限公司(下称“长生堂”)的百年风雨路程,足以称得上是一段传奇。

但近年来,发源地、椰岛等时尚美发连锁店遍布武汉三镇,历经沧桑的百年老店长生堂人气虽然不差,但规模一直没有壮大。记者采访发现,自从2000年长生堂进行国企改制后,长生堂面临着资产和股权不明晰的尴尬。

社会名流聚集地

1911年9月,一个名为张聚年的扬州人,在当时的法国租界最为繁华的地段(现为中山大道车站路口)挂出了“长生堂”的招牌,这让中国有了第一家真正意义上的理发店,也是“长生堂”这段都市传奇的开始。

长生堂美容美发有限公司总经理代芙蓉介绍,当时开业后,“长生堂”开展了三大业务——新婚化妆、推拿按摩、美容美发,由于定位高端人群,常能在该店门口遇见不少政府高官的家眷和社会名流。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当时很多地方不允许烫发,发型大多比较呆板,长生堂的生意较平淡。到了1978年,烫发流行起来后,“长生堂”的生意再一次火爆了起来。

1987年,“长生堂”又引进了德国威娜、法国欧莱雅的产品和技术,这在当时属于全省第一家。1988年,长生堂还在全省第一个开展了“护肤美容”的业务。“当时长生堂烫头的价格最低26元,而当时平均月工资才三四十元。”代芙蓉介绍。

1992年,由于独资企业和外企进入中国市场,“长生堂”遭遇了有史以来最大一次危机。代芙蓉介绍,“那些企业以高薪从我们这里挖走了不少骨干力量,当时长生堂的老师傅们大多已经退休,剩下的年轻师傅技术又不到家,出现了技术断层的情况。最困难时,长生堂甚至在夜市上摆过地摊。”

熬过艰难的一年,长生堂内定了技术职称考核,首创“优质优价”的模式进行分级定价。又在次年,开启了“三美服务”,包括美容、美发、美发(婚纱摄影、新人化妆等)等三大业务。代芙蓉介绍,“那时候长生堂接新娘成了当时的一大奇景,预约从凌晨两点一直排到二天下午两点。真的是门都快被挤破了。”

她还介绍,这一百多年的历程中,“手指造型”是长生堂的独门绝技,仅通过一把剪刀、一把梳子,就可以完美地体现不同风格的发型美感,当时没有烫发卷,师傅们是用手指盘出卷发来的。

特别是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电吹风引进武汉后,长生堂的手指造型绝技如虎添翼,名师辈出,“现在会这门手艺的都已经很少了”。

股权分散难以发展

虽然生意不错,代芙蓉依然感到焦虑,“人工成本、水电费等费用逐年上涨,从2004年以来,投入的资金与利润仅能勉强持平,甚至会出现亏本的情况。”

一百年来,“长生堂”一直维持着两家门店,而如发源地、椰岛等美发连锁店却开遍了全国各地。“长生堂”的婚庆业务虽是武汉起步最早的,现在却已经停摆,而皇宫、薇薇新娘等“后起之秀”的规模却日益壮大。

“我担心如果‘长生堂’不发展壮大的话,很可能会被市场淘汰;而想要发展,我们又没有充足的资金。”代芙蓉说,“想找外来资金给我们投资,但涉及到我们公司的一些历史问题,始终做不大,错失了很多机会。”

代芙蓉说的“历史问题”是指,2000年长生堂进行老国企改制,采取了全员持股的形式,300余在职与退休职工都成了股东,但人人份额都不大。

股权分散的局面一直维持到2004年,由政府牵头,长生堂被分成两拨,以年轻人为主的41人分走长生堂30%的股权,成立了新公司,扛起了长生堂招牌和室内店面经营。剩余职工全部归于“万国理发店”(长生堂的管理机构),并将退休职工的养老、医保等费用企业存量资产支付。

代芙蓉说,“但依然没有彻底解决股权分散的问题。”此外,公司资产所有权也并不明朗,以总店为例,一部分房子属于国资委,一部分属于企业自身,还有一部分属于自建。这就让“长生堂”面临着一个尴尬——如果有企业愿意投资,发展壮大之后,利润如何分成、品牌属于谁?

她介绍,多年前,长生堂也一直想走连锁经营之路,但以资金不足而告终,“这几年,‘长生堂’又迎来了一次机遇,开发了护发、护肤植物系列产品,也有一个公司愿意投资,但因为利润分成问题难以解决,一直没有进展。

每天接待百余顾客

对于现在的很多年轻人来说,发型与衣着一样,一定要时尚。所以,一些定位于青春、时尚的美容美发店,在一二线城市迅速生长。而一些传统老店则越来越难见踪影。但依托着“长生堂”这块金字招牌,往来于该店的顾客依然络绎不绝。

日前,长江商报记者在位于中山大道车站路口的长生堂总店看到,四层欧式古典风格的艺术造型店,一楼剪发、二楼推拿按摩、三楼美容护肤。而在四楼,陈列着历代员工自制的梳子、条剪、牙剪、手推剪等百年间的“老物件”。

“一家三代人都在这里剪头。从我结婚那一年起,就在这里理发,现在儿媳妇也经常在这里理发。一个月最少来三次,理发师都已经换了几代了。”一位家住解放南路,今年已68岁的老婆婆是“长生堂”的忠实顾客,“不仅因为技术好,也因为这里有回忆。”

在二楼楼梯间的墙上,挂了一幅名为《颂长生堂世纪庆》的字,落款万春芝。据了解,万春芝今年已近90岁,解放前从汉口去了台湾,十多年前大陆与台湾能自由往来后,她每年都会回一趟长生堂。代芙蓉介绍,很多老人从台湾回汉口探亲,都会特意找到长生堂来,“这是万春芝几年前让她儿子专门从台湾送过来的,对这些老人来说,‘长生堂’不仅只是一个理发店,更多的是一种情结。”

代芙蓉介绍,“长生堂”总店每天都能接待一百多位顾客。其中,40岁以上的中老年顾客占了主流,而年轻人也不在少数。

“不仅是我们自己想了很多办法,有关部门近年来也给予了很多帮助。”代芙蓉介绍,2011年,武汉市商务局发布《武汉市老字号振兴工程扶持资金使用管理办法》,从2011年至2015年,该市每年从财政中拿出500万元扶持老字号企业。

“这一政策让‘长生堂’喘了一口气。”她介绍,《办法》中提到,“经国家及省、市人民政府认定的‘老字号’,并符合扶持资金使用项目要求的老字号企业,均可申报使用扶持资金。”

记者看到,该《办法》共有8项扶持政策,其中,包括发展连锁网点、产品研发、产品生产线投放、品牌宣传、参与大型会展、传承工艺等,政府均会从500万的总扶持资金中按一定比例进行支持。

代芙蓉说,“但三年前,武汉的老字号企业只有为数不多的几家,现在武汉的老字号企业越来越多,500万的扶持资金明显不够分了。”

专项资金扶持老字号

汉口长生堂总店里,前来做头发的顾客络绎不绝。本版图片 本报记者 孙辰 摄

长生堂里陈列的“老物件”。

责编:ZB

长江重磅排行榜
视频播报
滚动新闻
长江商报APP
长江商报战略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