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商报 > “这是水的世界,欢迎来到水之世界”

“这是水的世界,欢迎来到水之世界”

2014-09-25 01:50:02 来源:长江商报

长江商报消息 “中法自建节”开放日这天,蔡甸后官湖绿道旁的水域上漂起了50多座由竹子和水桶搭建起来的排筏。500多个中法建造专业的学生协作完成的这些“漂浮建筑”,有五角星形的、风车形的、圆拱形的,还有复式结构的……“如果把这些筏子都连接起来,会是怎样?”

黄昏时候,一组组排筏纷纷划向了湖心,映衬着落日和晚霞,湖中心的竹筏子悄悄地连成了一座“浮岛”,同学们在漂浮系统上用水桶和竹子打击着节拍,跟着节拍还唱起了歌。放眼望去,其壮观之势简直堪比1910年长江上“放排”的场景。

所有的建造,只花了两天时间完成。自17号入营,100个来自法国的建造专业学生和武汉400个来自华中科技大学、武汉大学、文华学院、湖北工业大学等高校的学生,按10人一组分组,领材料。每组分得100个空水桶,20根长约6到8米的竹子,锯竹子的工具和锤子,以及200米的绳子,开始建造。他们的任务是,按自己的创意和设计,在两天时间内建起一座可以在水上漂浮的建筑。

开营第一天,遇上下大雨。“我当时很担心不能按照日程安排工作,POLO走过来笑着对我说:‘这是水世界,欢迎来到水世界!’后面几天天气越来越好,现在想来觉得老天在帮我们,想让我们领悟一些东西。”中法自建节负责人之一、华中科技大学建筑系研究生谢航毅告诉记者。与经验丰富的法国学生比起来,很多中国的学生都是第一次参与这样的建造实践。“在学校学的都是画图,能够亲手做一个东西出来,挺好玩的”,同学们兴致不小。

记者探营那天,看到沿着湖边漂浮区域拉开了数百米的建造场景,各组都在忙着画图、劈竹子、凹造型、还有些在计算测验,试着做一些动力系统,“要考虑浮力、可承受多少人,还有造型设计”,时间似乎有点紧。虽然只是建一座漂浮的建筑,看起来并不难,但是建造的过程,实验和启蒙作用明显更大。

20号这天的对外开放日,同学们成型的“漂浮建筑”引来了不少当地市民和慕名前来的围观者。“基本上有八成的排筏都做得很有意思,还有一成较简单,一成没有浮起来。”Antoine说,这比在法国实验的成功率高多了。

最后一天,同学们将“漂浮建筑”全部拆卸,所有水桶、竹子和捆绑用的绳子全部回收、循环再利用。谢航毅告诉我,“离开的最后一刻,蔡甸当地的工作人员来门口送我们,安东拿着小喇叭录了一段BEATBOX,路易随着循环的录音对着夕阳说唱。虽然当地人听不懂法语,从他们的眼神我们看出了感激和不舍。”

回归最原始的建造方法,思考可持续的方式

作为中法建交五十周年武汉独家合作报媒,《长江地理》关注中法自建节时间长达两年。从2012年底BELLASTOCK第一次来武汉考察,在武汉寻找自建节可用的建筑材料,到两年间多次的模型实验探访,可以说是眼见“中法自建节”的最终成形。两年之前,我们都不敢想象,能够把BELLASTOCK法国版“概念城市”自建节现场“搬”到武汉会是怎样,最终他们做到了。

“回归最原始的建造方法——以捆绑来固定,对学生们来说,更易于让他们从建造的原点去思考未来的建筑和可持续的方式”。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副教授万谦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记者采访参与学生发现,他们对于环境、建筑、可持续发展的城市似乎有了一些不一样的想法。

“可持续的城市建设,是否可以对建筑材料进一步进行探索呢?”一位武大的学生在接受采访时说,“比如我们这次用的是竹子,下次在别的地方也可以在当地找材料。因地制宜,减少消耗和运输也是环保。”“在建造的过程中也可以试着减低消耗”,湖北工业大学的同学告诉记者,“手工建造这种方式挺简单的,也算节能。”

“可持续发展应该从公众意识做起,不知道来现场的朋友有没有注意,我们竹子的利用率是百分之百的,就餐区的小路、餐桌餐台那些,都是用剩下来的竹筒铺成的。”谢航毅说,“我在担心如何处理废弃竹筒的时候,看到他们这个想法真的自愧不如。”他说他希望未来能够设计出制造欢乐的空间,“建筑是服务于人的,并不是说一定要设计摩天大楼。我的设计再不会只追求外观的绚丽,而是功能的合理,希望我以后能够设计出一些能够制造欢乐的空间。”

中法自建节

由法国BELLASTOCK团队发起,是年轻建筑师探讨艺术与可持续发展的国际性建筑实验研究项目。BELLASTOCK由法国年轻建筑师创办,旨在以回收、循环再利用、节能等方式探讨环保的建筑理念和可持续发展的方式。今年是第九届,也是第一次在中国举办。

今年是中法建交五十周年,以“水之世界”为主题的中法青年自建节也在武汉和法国两地完成。5月29日至6月1日在法国巴黎,6月18日至21日在武汉,由武汉市政府主办,共青团武汉市委和蔡甸区政府承办。

责编:ZB

长江重磅排行榜
视频播报
滚动新闻
长江商报APP
长江商报战略合作伙伴